预见

深度解析AI交换机:算力背后的数据命门之争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75

AI算力瓶颈:不在计算,而在传输链路

AI之争,本质上并非纯粹的算力之争,而是数据输送瓶颈之争 。决定胜负的关键,不是数据在GPU芯片中多跑一秒,而是数据流出芯片并穿过网络链路时的效率高低。

没有交换机的技术革命,就没有真正的算力革命,也不可能有国产算力生态的崛起。这条长期被忽视的“传统赛道”,因AI浪潮的推动重新回到了聚光灯下。谁掌握了数据传输的命脉,谁就能占据下一个时代的先机。

AI浪潮引发的需求变化:数据中心交换需求激增

根据市场研究公司Dell’Oro的最新报告,未来五年,由于AI技术的推动,数据中心前端交换需求将大幅增长 ,2024-2029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将超过40%。这个趋势不难理解,过去,前端网络主要为传统服务器服务,而如今,随着加速服务器(如GPU)的普及,数据传输的要求变得更为严格。新兴的高带宽连接细分领域正重新塑造交换机市场的竞争格局。

当前主战场:交换机、链路、标准与生态之争

面对AI带来的网络压力,战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GPU芯片的算力比拼,更是底层网络架构的全面竞赛

1. 硬件层面:交换机的质的飞跃

为了支持数千甚至上万颗加速芯片的同时通信,交换机的端口速率已经从400G提升到800G,甚至向1.6T发展。未来五年,预计将有近9000万个800Gbps和1600Gbps端口 在数据中心前端网络部署,对应的交换芯片需求将达到51.2Tbps102.4Tbps

此外,AI集群内部的后端高速网络所需的端口规模可能比前端更高出三倍。这意味着,光模块铜缆 等物理链路,甚至交换芯片架构的吞吐与并发能力,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升级压力。谁能够率先推出稳定商用的800G/1.6T交换产品 ,谁就能抢占硬件领域的先机。

2. 网络拓扑之争:AI集群通信模式的变革

AI集群的通信模式更接近HPC,适合使用DragonflyTorusMesh 等拓扑,而非传统的Clos架构。InfiniBand (高性能计算和数据传输的网络架构)在HPC领域的主导地位,得益于其低延迟和高效的小包传输。尽管如此,以太网也并非毫无机会:

Ultra Ethernet标准联盟 正在推进,力求将RDMA技术原生融入以太网,以实现低延迟和高吞吐,突破InfiniBand的专属优势。

3. 生态之争:客户锁定与反锁定

英伟达 深谙“软硬协同”的力量,通过收购MellanoxInfiniBand 掌握在手中,构建了从GPU到DPU再到交换机的闭环生态。英伟达不仅通过NVLink/NVSwitch 将GPU紧密互联,在服务器间还通过InfiniBand实现高速连接,从而为其带来了巨大的溢价。

然而,封闭的生态系统也带来了生态风险:全球的AI大厂和云服务商都在警惕对InfiniBand 的过度依赖,力求在不被单一供应商束缚的情况下推进创新。

海外标准封锁:NVIDIA InfiniBand的垄断与悖论

作为高性能网络的代名词,InfiniBand 已经在超级计算机和大型AI集群中占据主导地位。英伟达于2019年收购Mellanox ,进一步加剧了其在AI集群中对InfiniBand 的掌控。

然而,InfiniBand的封闭标准也让价格面临垄断。用户一旦建立了基于InfiniBand 的网络,后续的升级几乎只能依赖英伟达的设备,这种依赖使得英伟达 在AI网络领域成为“规则制定者”和“收税人”。

InfiniBand与以太网:谁能领先?

尽管InfiniBand 在高性能网络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以太网 的低成本和开放性正在成为挑战的关键。英伟达一方面高举InfiniBand大旗,另一方面也开始拥抱以太网。为此,英伟达推出了以太网交换产品线Spectrum-X ,并推动自家的BlueField DPU 技术优化以太网流量,以此在开放标准领域占得一席之地。

博通的挑战:以太网反攻InfiniBand

博通 作为以太网的领导者,已经明确宣布瞄准InfiniBandNVSwitch 的市场。博通推出的Tomahawk Ultra 超低延迟交换芯片专为HPC和AI场景设计,其目标不仅是成为常规数据中心交换机,更要充当“内存级互连”的角色。

通过压缩交换延迟、提高小包处理能力以及引入链路层重传机制,博通的Tomahawk Ultra 已经将以太网的性能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此外,Ultra Ethernet Consortium 汇聚了超过100家企业,致力于制定开放标准,推动以太网领域的革新。

中国自研路线:突破封锁与“反向渗透”

中国在AI网络标准的争夺中面临独特的挑战。尽管InfiniBand 提供了卓越的性能,但其价格昂贵且受制于国际政治因素。为了避免对InfiniBand 的过度依赖,中国必须走以太网自研替代 的路线,在开放标准下发展自主可控的高性能交换技术。

中国本土厂商,如华为新华三 ,在以太网交换机系统方面已具备坚实的基础。尽管目前全球市场被博通迈威尔 等公司主导,但中国厂商的技术进步显著,逐步实现了核心芯片自主化

  表:中国高性能交换芯片发展路径

AI交换机的投资机会:价值重构

随着AI算力的爆发和网络瓶颈的显现,AI交换机领域正在迎来价值重估 。过去,网络设备被视为AI产业链中的“配角”,但如今随着算力规模的增长,交换机逐渐成为“木桶最短板”。Dell’Oro 预测,未来五年AI后端网络相关的以太网交换机累计销售额有望达到800亿美元

全球AI交换机市场规模预测

所以,“AI交换机”绝不是投研盲点,而是被低估的新主线 。当全球科技巨头和资本巨擘纷纷下注这个领域,我们没有理由再将其视作幕后配角。相反,它是算力时代下一个竞速场

数据传输的命门之争,正成为AI时代的淘金热 :谁能在这场战役中胜出,谁就将成为下一波产业浪潮的领跑者。现在的问题不再是这条赛道值不值得布局,而是还有多少资金和目光没有及时“上车”

当下正处于AI网络架构重构的起点:行业标准在裂变,新玩家在涌现,格局尚未定型。对于目光敏锐的投资者而言,此刻布局相关标的,正相当于在黄金赛道起跑阶段占据先机。

当然,需要慧眼识珠,甄别真正具备技术护城河和生态整合力的赢家。总体而言,AI交换机领域的价值重构已经启动,其投资逻辑正在从盲区走向聚光灯下 。可以预见,随着AI算力网络地位提升,这条赛道将不再沉寂——其成长潜力将被市场充分认知和追捧。而那些已经站上数据传输命门、掌握交换机革新主动权的玩家,无疑将成为这一轮大潮中的最大受益者。现在,正是思考“谁是真正AI交换机的受益者、是否值得上车”的最佳时机。

答案,或许已经呼之欲出。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