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计划”重现AI赛道:美中科技竞争进入国家主导时代,投资者如何应对政策大转弯?
美中围绕人工智能的竞争正进入前所未有的深水区。一份递交美国国会的报告释放出强烈信号:美国可能启动一个“曼哈顿计划”式的国家级人工智能研发项目,锁定人工通用智能(AGI)的率先突破,同时对中国制造的高阶人形机器人实施进口限制。这一动向标志着科技政策的重大转折——美国对AI产业的态度正从此前的开放扶持,迅速转向以国家安全为核心导向的全方位管控。
美国-中国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C)在2024年11月发布年度报告,提出了多达32项政策建议,涵盖从研发资助到贸易管制的方方面面。报告直言不讳:人工智能已成为新一轮战略博弈的焦点,美中科技生态的深度交织如今被视为风险大于机遇。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预示着全球科技行业的政策环境将更加复杂,可预见的供应链调整和市场波动也将接踵而至。
“曼哈顿计划”的来龙去脉
报告的核心是一项雄心勃勃的倡议,即由政府主导发起“人工通用智能(AGI)登月计划”。所谓AGI,指的是在各认知领域都媲美甚至超越人类的智能系统。简单来说,就是让AI不只擅长单一任务,而是具备像人类一般的通用学习和思考能力。为什么称作“曼哈顿计划”?因为这一构想意味着举全国之力、投入巨资在短期内攻克尖端科技,其背后体现出在AI竞赛中抢占制高点的紧迫感。
美国担心一旦在AGI上被中国赶超,将对经济和安全造成颠覆性影响。AGI被视为未来几十年最具革命性的技术之一,谁率先实现将获得巨大的军事和商业优势。因此,与其依赖私企各自为战,不如由政府牵头整合资源,跑出一个“大项目”来加速突破。
根据USCC报告建议,国会应授权并拨款建立这一AGI研发计划。具体做法包括赋予行政部门多年期合同的签署权,将顶尖AI公司、云服务商和数据中心运营商都纳入国家项目,为其提供稳定资金支持。同时,给该计划下达国防部的最高优先级“DX级”评级——这一评级通常只授予最关键的国安项目,相当于确保任何资源调配都优先满足该AI项目的需要。
如此高规格的介入,反映出美国政府对AI竞赛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政策信号的转折:从开放扶持到安全至上
上述AGI国家计划折射出美国AI政策思路的重大转变。过去十多年,美国对新兴科技大多采取鼓励创新、宽松监管的态度,希望通过全球化合作和市场机制来保持领先。然而在地缘竞争和安全担忧加剧背景下,这种思路正被“安全框架”全面取代。
早年美国赋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PNTR)地位并积极推动两国科技交流,AI领域也是类似,许多中国研究人员参与美国AI实验室,科技公司跨境合作频繁。然而此次USCC报告直接建议取消中国的PNTR贸易地位,意味着美国考虑不再给予中国与盟友同等的贸易待遇。这一提议一旦实施,等于推翻过去几十年全球科技供应链的游戏规则。
在AI政策上,这种转向体现为更严格的管控和审查。报告建议对涉及敏感技术的投资和知识转移加强披露和监管,追踪通过离岸实体流动的资金。这显示出监管者对过去“开放环境”可能被对手利用的警惕。
可以说,美中科技竞逐已从企业间的市场竞争,上升为政府主导的战略对抗。此次AGI提案正是这一转折的里程碑事件。对于投资者而言,读懂政策转向背后的意图,比单纯分析企业财报更显重要。
从机器人、算力到芯片的全链条监管
USCC的报告不止于AGI研发计划,还勾勒出了一套涵盖技术、产业、贸易的全链条管控。其主要建议包括:
·限制高阶人形机器人进口 :禁止或限制进口来自中国的具备自主行走、复杂操作与AI能力的人形机器人。
·限制带远程监控能力的关键基础设施设备 :防止这些设备被植入后门影响国家安全。
·进一步管控芯片出口和算力服务 :避免通过云服务绕过GPU实体出口管制。
·设立“对外投资办公室” :加强对美资流向中国敏感科技行业的审查。
·取消PNTR地位 :极大改变中美科技贸易基础框架。
·强化数据透明 :扩大对跨境技术投资和转移的披露要求。
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了一个“软冷战式”的科技围堵策略,意图在所有关键环节为中国崛起制造“缓冲带”,尤其在人形机器人、AI算力芯片、能源物联网等高成长领域。
安全逻辑背后的战略考量
美国此举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建立在战略安全的三重焦虑之上:
1、抢占AI高地 :AGI被视为下一代技术霸权的制高点。一旦领先国率先完成,将在商业、军事等多个维度实现降维打击。
2、防范双用风险 :人形机器人、智能能源设备都具有“军民两用”属性,限制其流入可避免“未来威胁”现在种下。
3、主导体系规则 :通过技术与资本的出口规则重构,美国希望打造一个“只对盟友开放”的科技圈。
这种思路将科技推向制度阵营化,一旦美方主导的规范建立,中资企业将更难参与其中。
谁受益,谁承压?
潜在受益方:· 美国本土AI大厂、云服务与国防承包商。
·中国国产替代企业:GPU、机器人本体、AI算力平台、芯片EDA工具等。
·东南亚/中东新兴市场与本地制造承接方。
·网络安全、AI合规服务提供商。
受压方: ·在海外有市场或依赖海外组件的中资AI与机器人企业。
·跨境技术合作密集型企业(如设有海外实验室、依赖外籍AI人才者)。
·对中国出口高性能芯片、AI模型加速卡的美资公司。
中国应对策略: 突围与重构并行
· 面向未来,中资企业需在四个方向上加快布局:·深耕国产化与国产替代,提升底层供应链稳定性 。
· 拓展“非美元市场”与“非美技术路径” ,多极化开源体系。
· 强化内部合规与政策敏感度 ,对接全球新规则。
结语:AI投资的下一站,是“看清政策的手”
“曼哈顿计划”的回归提醒我们:当技术成为国家战略资产,投资也就不再只是财务逻辑游戏,而是政策逻辑下的产业重构。
AI产业的游戏规则正在重写。投资者需要学会新的观察方法——不仅要看技术迭代,也要看政策风向;不仅要看业绩增长,更要看合规弹性;不仅要押注公司,更要押注产业方向。
懂得这一点,才是真正站在下一轮AI红利浪潮前的“预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