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求生,是换引擎?CFO首揭阿里双轮战略:AI + 服务业电商
阿里巴巴正经历重大战略转向。今年,公司接连推出两笔标志性投资:2 月宣布未来三年投入 3800 亿元用于人工智能与云基础设施建设,随后追加 500 亿元撬动服务业消费。这合计 4300 亿元的资本开支,创下中国民营企业在 AI 与服务业数字化领域的投资纪录,也成为阿里发展史上分量极重的战略表达。
这显然不是传统电商巨头的守成之举 —— 阿里正押注人工智能和新型服务业电商 “两大引擎”,为增长开辟新空间。外界疑问随之而来:这是乱局中出于生存焦虑的被动跟风,还是深思熟虑后的主动出击?
阿里巴巴 CFO 徐宏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接受央媒专访时给出明确答案:这是基于对未来的信心作出的战略抉择,而非恐惧。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徐宏3年多来首次接受媒体专访,他在采访中强调,两笔投入是在 2 月民营经济座谈会后迅速拍板,本质是 “对中国市场持续发展的信心表达”。
这背后,是阿里管理层对时代节奏的判断:当平台红利见顶,唯有率先下注技术与结构变革,才能抓住下一个增长周期。
砸3800亿,为 AI 铺基建
双轮战略中,AI 是首要的 “新引擎”。人工智能已成为各行业的底层变量,模型训练、算力基建正成为科技竞争的关键。
徐宏明确,3800 亿元投入将集中在芯片、服务器、数据中心及 AI 基础设施,本质是为 AI 时代 “修路架桥”“铺设电网”。这一规模相当于阿里过去十年技术投入的总和,而徐宏直言,这可能只是 “起步价”——AI 市场空间仍在快速扩张。
更关键的布局在大模型战场。自研的 “通义千问” 已迭代至第三代,其核心策略是开源:通过开放接口让开发者在通义模型上生长垂类应用。截至目前,通义模型全球下载量突破 4 亿,衍生模型超 14 万个,成为全球最大开源模型群之一。这种模式既扩大了 AI 生态 “朋友圈”,又通过外部开发需求反哺阿里云算力收入,形成正向循环。
与百度、OpenAI 的封闭路线不同,通义的开源是 “云 + 生态” 的中国式解法 —— 不依赖闭门训练的技术奇迹,而是构建可持续扩张的产业操作系统,这与阿里的云资源和业务场景高度适配。
投500亿,再造服务业版 “淘宝”
若说 AI 投资是 “修内功”,500 亿投向的新型服务业电商则是 “拓疆土”。徐宏提出要 “再造一个服务业淘宝”,这绝非概念包装,而是对供需结构的重构。
服务业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涵盖餐饮、家政、医疗、教育等领域,却长期处于分散、低数字化状态 —— 即便是看似数字化的餐饮行业,整体数字化率也仅 20%。这意味着 80% 的市场仍处于线下原始形态,等待平台化改造。
阿里判断,这一市场未来两到三年内将达十万亿级,远超当年商品电商的腾飞规模。其逻辑清晰:联通支付宝、本地生活、钉钉等流量与交易通道,叠加 AI 对服务场景的效率提升,服务业平台化将成为 “下一代淘宝” 式机会。
对用户,这是体验升级;对商户,是供给侧效率释放;对阿里,是平台价值的延伸与凝聚。本质上,这是通过算法与流量将线下服务结构性搬至线上,构建数字化服务交易平台,既契合中小商户生态与线下碎片供给格局,也顺应 “数字经济促内需” 的政策主线。
服务业将成新核心驱动
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已高度标准化,易被机器取代;未来真正稀缺的是 “非标服务”—— 即无法被模型完全复刻的人类体验。服务业将从制造业的附属,跃升为新经济的核心驱动。
这意味着,制造的 “附加值” 正向服务迁移,产品竞争力将越来越依赖定制化服务与情绪体验。阿里的 500 亿投入,正是对中国消费结构转向的预判下注:释放新内需,不能仅靠卖货,更要靠提升生活服务体验 —— 而这需要能连接供需、降低匹配成本的基础设施,阿里正试图成为这一基础设施的提供者。
挑战与机遇并存,但徐宏看得透彻:“挑战就是机会,创新既应对挑战也抓住机会。” 这不是重启旧业务,而是为阿里换上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