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人工智能+,2015年的前夜!
一、2015年的回放:“互联网+”如何点燃一切?
2015年,中国资本市场迎来了一场由政策引爆的历史性行情。当年,李克强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国家战略,强调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记发令枪,点燃了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情。
政策的明确表态带动了A股全面爆发,“互联网+”概念股轮番上涨,甚至只要公司改个名字、发布一纸公告,就能连续涨停。创业板指数从年初约1500点飙升至6月的4037点,半年翻了两倍多 。但这波行情绝不只是概念炒作——它确实孕育了未来十年的行业巨头。
随后三年,阿里云营收增长10倍,微信支付用户突破8亿。互联网技术彻底重构了消费流量入口,催生了美团、拼多多等万亿级企业。
回顾当年产业发展路径,“互联网+”最深刻的改变在于重构流量结构:云计算降低了企业上线门槛,电商改写了零售格局,O2O席卷服务业,金融科技爆发力惊人,支付宝、微信支付几乎同时攻陷线下场景。这不是简单的“线上化”,而是一场触达用户、连接人货场的流量革命。
小结: 今天的人工智能+,和2015年的互联网+有本质不同:它不是“重构流量”,而是“重构生产力”! 我们不再是把原来的服务搬到线上,而是让系统本身变得更聪明、更高效——它的落点,不是流量,而是效率与创造。
二、2025年的今天:人工智能+是新时代的“生产力爆发点”
过去两年是全球大模型的爆发期。OpenAI的ChatGPT、Claude、Sora,国内的文心一言(百度)、通义千问(阿里)、DeepSeek、豆包、Kimi等迅速涌现。据斯坦福AI指数报告,2023年全球共发布149个大模型,是2022年的两倍多;其中65.7%为开源模型,中国数量高达238个。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产业全面进入“AI+”的深水区,赋能医疗、金融、制造、教育等关键行业,重构原有的生产流程。国家战略层面,国务院提出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计划,教育部、卫健委、工信部等相继发布应用细则。
这场技术革命已不再停留在PPT或演示阶段,而是通过真实项目深入业务一线,比如:
- 医疗: AI影像识别提升早癌检出率,AI医生辅助诊断已在四川多家医院落地,帮助基层医生处理疑难病症。
- 工业: 华为盘古大模型助力宝钢智能炼铁,实现90%高炉命中率,每吨铁水节省2公斤燃料。
- 金融: 银行风控系统接入大模型后,能够7×24小时分析风险、反欺诈、降低坏账率。
- 教育:智慧教辅、自动批改、AI课程生成已广泛用于在线教育机构,极大缓解一线教师压力。
而这一切背后的推动力,是技术成本的迅速下降。以GPT为例,调用1小时的成本从两年前的近10美元下降到不到1美元;而开源大模型使得企业可以本地部署,不再依赖外部API。算力与算法门槛的双重降低,让“AI能力”成为普惠工具。
小结: AI+不是ToC产品的炒作,而是ToB效率的底层革命,是产业链中“隐形增益”的真实力量。2025年,不再是技术的表演期,而是产业应用的兑现期。
三、为什么说我们正站在“2015年前夜”?
政策预热已经完成。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人工智能+”为未来主攻方向。工信部2025年“人工智能+制造”专项行动计划落地,各省配套政策加码。就像2014年末“互联网+”的起势一样,政策合力已成。
资本才刚刚启动。 尽管2023年市场短期炒作过一轮AI模型题材,但从资金结构看,AI主题ETF、主动基金、社保基金等长线资金的配置尚处底部。例如,主流AI ETF规模仍未突破千亿,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周期资金尚未系统性介入。真正的机构大资金仍在酝酿期,尚未集中建仓。
技术成本正在指数级下降。 大模型正在轻量化、国产化、本地化:一些轻量模型已可在笔记本本地运行,推理成本低至每次几分钱;企业也可以构建垂直场景私有大模型,实现数据闭环。就像2014年智能手机跌破千元、4G普及推动移动互联网APP新浪潮一样,如今AI能力也正在成为企业的标准基础设施。
小结: 一个指数级的生产力变革,往往在拐点前夜看不出全貌。目前这一切都还没有完全反映在股价和业绩上!很多传统行业AI渗透率不到5%,AI赋能带来的边际增益刚刚起步。这正是“拐点前夜”的典型征兆: 一切都已准备好,唯独主升浪尚未开始。
四、投资者应如何布局“人工智能+”超级浪潮?
有三点给大家参照:
不追风口概念,要提前埋伏在真正具备产业融合落地能力的公司上。 判断标准:AI是否已经嵌入业务流程,是否形成数据-算法-场景的闭环。如果AI只能用于演示台、做PPT,那就是讲故事;如果能每天为业务创造效率、节省成本、带来增收,那才值得重仓。
不聚焦模型,而是聚焦“AI能力与传统场景结合”的数据闭环。 大模型不是目的,能不能落地才是关键。一个能处理财务对账、合同审核、报销审批的AI模型,哪怕只有几十亿参数,也比一个跑在云端、没有场景的超大模型更有价值。
三大关键赛道值得持续关注:
- AI+工业自动化: 具身智能、机器视觉和工业控制。比如,视觉质检已在电子制造、汽车零部件等领域全面替代人工检测;AGV+AI路径规划系统在物流工厂中大幅提升效率。
- AI+医疗健康: 包括辅助诊断、制药算法、康复机器人等。AI设计新药的速度比传统方式快数倍。中国首个由人工智能发现和设计的候选药物INS018-055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验证了AI制药路径的可行性。
- AI+企业服务: 如AI+RPA、智能客服、财务/风控系统等,能直接替代传统人工流程。以广汽为例,其与华为合作开发的AI测试系统将测试效率提升90%,单项目节省超500万元。
小结: 我们判断AI+产业应用将进入“效果爆发期”的关键窗口——届时模型稳定性、企业AI部署能力、场景数据积累都将达到临界值。真正的绩优股会在此时逐渐被市场认知,估值体系也将由“讲故事”回归到“看现金流”。
五、《预见》观点总结:我们正在穿越一场“看不见的产业升级”
回望2015年那轮波澜壮阔的大潮,不禁让人感慨历史的相似和螺旋。彼时,“互联网+”刚兴起时,很多人并不理解它为何能让化工股暴涨、券商股爆发 ,觉得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八竿子打不。可事实证明,正是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角落,孕育了巨大机会——传统行业一旦搭上互联网的快车,迸发出惊人的能量,投资收益令人大跌眼镜。
同样地,今天的“人工智能+”也极可能在你意想不到的领域开花结果 。也许几年后回头看,我们会发现某些不起眼的制造企业因为率先应用AI,实现降本增效,股价翻了几番;某家传统医疗器械公司因为融合AI技术,产品能力跃迁,成长为新的龙头;抑或一些全新的岗位和商业模式在AI赋能下涌现,彻底改变行业版图。而这些变化,在当下可能还是“看不见的升级”,因为它更体现在效率提升和质量优化上,而非表面的噱头。
《预见》认为,我们正身处这样一场“隐形的产业升级”之中。人工智能作为核心驱动力,正在静静重塑各行各业的底层逻辑。当年互联网+浪潮使得不懂互联网的人被时代抛下,而这一次,AI+将让“不善用智能”的企业落伍。对于我们投资者而言,要做的绝不是等到尘埃落定、业绩完全兑现后再追认趋势——那样往往为时已晚。投资的精髓在于 前瞻和布局:要在多数人尚未完全看懂之前抢占先机,敢于在低位卡位 。诚然,新技术的发展充满不确定性,短期市场情绪也反复无常。但可以确定的是,大势所趋不可违,人工智能驱动的生产力飞跃已是箭在弦上。一旦风口真正成形,错过就不会再来。
综上所述,《预见》给出明确的研判:
- 这是一次指数级变革的起点;
- 它会像2015年“互联网+”一样从低估到疯涨;
- 真正的机会,属于那些在“看不懂的时候敢下注”的人。
别等全部确认,别等报表兑现。现在就是便宜、安全的布局窗口。要抢在别人看懂之前,低位卡位!
大胆一些,早一步,站在风口来临之前!正如一句投资谚语所言:“等到所有人都看明白的时候,你已经踏空了”。在这个充满机遇的时代拐点,我们需要的不是模棱两可的态度,而是敢说、敢定时间、敢定方向、敢于行动 的魄力。让我们抢在别人看懂之前,占据有利位置,迎接这场前所未有的产业升级浪潮!机会属于勇敢而有远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