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芯片到服务,一文看懂光模块背后的商业逻辑
在云计算和AI大模型的狂飙时代,光模块不再是“幕后角色”,而是数据中心高速互联的心脏。一枚指甲盖大小的光模块,价值可达几百甚至几千元,支撑着AI服务器、云平台、通信骨干网的正常运转。它不仅是连接算力世界的“神经元”,更是被二级市场频频追逐的“新黄金”。
那么,光模块究竟怎么赚钱?哪些环节毛利最高?中国厂商靠什么弯道超车?未来的发展拐点又在哪?这篇文章将带你从“芯”出发,完整拆解光模块的盈利路径与投资价值。
一、行业背景:需求爆炸,光模块跃升为AI基础设施核心
在过去十年,光模块的主要应用集中在通信运营商和传统互联网公司。如今,随着ChatGPT引爆全球AI产业,数据中心对高带宽、高速率、高可靠的光通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需求。
尤其是AI训练与推理阶段的数据吞吐量动辄以TB/s计,单GPU每天可能传输数十TB数据,高性能互联成为瓶颈。于是,从400G、800G到最新的1.6T光模块,成为“算力—存储—传输”三位一体架构中的关键一环。
根据Lightcounting预测,光模块的全球市场规模在2024-2029年或将以22%的CAGR保持增长,2029年有望突破370亿美元。而光模块单价、单位利润、技术门槛的逐级提高,也让这一行业成为资本热捧的新贵。
二、产业链解析:谁才是光模块赚钱的核心环节?
光模块产业链可划分为三大环节:
(1)上游:光芯片、材料与器件
包括 EML、DFB、APD、PIN 等光芯片,以及激光器、驱动芯片、散热材料等。其中,光芯片是成本占比最高的部分,在高速光模块中常超过50%~70%。但这个环节技术壁垒极高,全球仅有 Broadcom、Coherent、Lumentum 等少数巨头掌握核心工艺。
国产企业如源杰科技、光库科技、博磊半导体 等正在加速突破,其中源杰科技在25G/50G芯片实现小批量交付,已打开中低速率市场。
(2)中游:光器件与模块集成制造
这部分是最典型的“光模块厂商”所在,包括:
·光器件封装:把光芯片、电芯片、耦合结构装配成组件。
·模块集成封装:将器件整合入标准化封装体,形成完整模块(如QSFP-DD、OSFP封装)并完成测试。
典型公司包括中际旭创、新易盛、天孚通信、剑桥科技 等。这一环节虽然门槛不及芯片,但需要强大的工程经验、供应链管理与交付能力,且高速模块封装对良率要求极高。
(3)下游:客户侧部署与系统集成
包括华为、阿里云、腾讯云、微软Azure、Meta、亚马逊AWS等 最终用户,以及Cisco、Juniper、Arista等 交换机厂商。他们向模块厂商定制需求,最终用于构建数据中心、基站、光网络等场景。
这一领域的光模块定制需求旺盛且持续增长,客户稳定性决定了模块厂商的营收确定性。
三、光模块企业的五大盈利模式梳理
要回答“光模块如何赚钱”,就必须明确:这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整套复杂的商业模式设计。
1. IDM一体化:掌握芯片才是利润源头
传统光模块厂商多采用“Fabless”模式(芯片外采、自主封装),但随着AI推高对高性能光模块的需求,产业向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整合趋势明显。
源杰科技便是典型代表,在激光器芯片(DFB、EML)领域实现设计、外延、芯片加工及封装测试全流程自主可控,产品覆盖 2.5G 至 50G 速率,客户包括中际旭创、博创科技等主流光模块厂商。其2025年一季度毛利率达到了44.64%,远高于大部分光模块封装厂商,原因就在于利润来源前移。
谁能掌握核心芯片,谁就掌握利润分配权。
2. 定制化模块:用技术堆高附加值
过去,低速光模块因门槛低、厂商集中,竞争激烈致利润承压(厂商毛利率降至 25% 以下)。而在 AI 时代,部分光模块厂商正走向“应用适配化”,比如:
·针对英伟达 GB200 集群架构的超高带宽需求 ,行业提供CPO 交换机及配套硅光引擎组件 (如天孚通信深度参与的 FAU 光纤阵列),同时采用低功耗 LPO 模块实现底层高效互联;
·针对车载、工业边缘等严苛场景,定制开发低功耗光模块已成趋势。
天孚通信凭借高精度 FAU、BOX 封装等核心技术,深度融入英伟达 CPO 交换机供应链及头部算力生态,2025 年一季度净利润增长超 21.07%,高精度配套这一路线 功不可没。
3. 服务化转型:“光模块即服务”崭露头角
随着AI厂商业务快速扩张,光模块的生命周期管理、远程升级、自动诊断能力日益重要。一些厂商开始推行“OMaaS”(Optical Module as a Service)模式,核心是:
·用户不再买断光模块,而是租用;
·厂商负责设备更新、网络适配与远程维护;
·根据实际流量或使用时长计费。
这种类似“云化”的商业逻辑可提供稳定现金流,也提高了客户黏性。虽然目前仍在试点阶段,但具备长期潜力,尤其在运营商与企业私有云市场。
4. 并购扩张:从封装走向全栈方案商
通过收购迅速切入新领域、补齐产品线成为一大趋势。
例如:
·新易盛通过收购 Alpine Optoelectronics(美国硅光技术企业),补强硅光模块及相干技术能力,借此切入北美 AI 算力数据中心市场(客户包括亚马逊、Meta),有效降低对单一产品及客户的依赖;
·博创科技通过收购 Kaiam PLC业务并布局英国子公司,强化平面光波导等核心器件技术,结合供应链优化满足北美云厂商(微软、谷歌)对高端光互连产品的需求;
·中际旭创等头部企业通过产业链整合并购,构建从芯片设计到模块封装的一体化能力,提高抗风险韧性。
通过产业并购,可减少对单一产品迭代或客户的依赖,从而提升抗风险能力与综合毛利水平。
5. 海外布局: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面对海外客户订单暴增与地缘政治波动,不少光模块厂商开始“出海设厂”,如:
·新易盛在泰国、新加坡设立产线;
·中际旭创在泰国、北美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办事处;
·天孚通信建立“苏州+新加坡”双总部、“江西+泰国”双生产基地的网状布局。
这不仅有助于降低关税与贸易摩擦影响,还能获得更多Tier-1客户的合规准入权,为未来订单增长打下基础。
四、技术趋势与市场前景:光模块的第二增长曲线
除了盈利模式,光模块行业的长期增长也值得关注:
1. 800G→1.6T技术跃迁开启
目前400G光模块是主流出货产品,但随着AI模型参数翻倍增长,800G迅速放量,1.6T也已在准备中。
·中际旭创已完成1.6T PAM4模块的小规模出货试点;
·新易盛已成功推出业界最新的基于单波200G光器件的800G/1.6T光模块产品,并推进小批量生产及良率提升;
·天孚通信为 CPO 光引擎提供成熟的 EML 配套器件及高精度 Array LENS 耦合解决方案,已通过客户认证并推进量产配套。
未来几年,谁能率先实现高良率、高功耗比的1.6T量产,谁将占据下一轮制高点。
2. 硅光与CPO:下一代技术红利期
CPO(Co-Packaged Optics,光电共封装)通过将光引擎与交换芯片在同一封装基板超近距离集成(毫米级互连),显著缩短电信号路径,从而极大降低功耗与延迟,是面向AI算力网络的革命性变革。
硅光(SiPh)技术利用成熟 CMOS 工艺大规模集成光波导、调制器等器件于硅晶圆,特别适合构建低成本、高密度的短距数据中心光模块(如 800G DR8、1.6T 硅光模块)。
目前国内已有天孚通信、源杰科技、光迅科技、光鉴科技等涉足CPO和硅光方向。未来5年,这将成为光模块行业的“第二曲线”。
五、小结:从卖模块到卖服务,光模块企业的盈利路径正在重塑
从过去“拼价格”的红海,到如今“卷技术”、“卷服务”、“卷海外”的新蓝海,光模块行业正迈入“价值重构期”。未来的赢家,不是产能最大者,而是掌握核心芯片、卡位高速技术、打通全球客户的复合型企业。
如果说AI是新时代的“电力”,那么光模块就是输电网络,是连接智能与世界的神经元。
在这场高速率之战中,谁能穿越周期,稳住利润,才是真正的“光之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