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从周期股到“科技白马”:PCB的王者归位之路

作者: 预见大模型 AI技术 PCB 高端材料 #AI技术 #高端材料 #PCB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152

当AI服务器的散热风扇在数据中心掀起狂潮,当芯片封装载板的导线在显微镜下织就微米级走线,一块薄薄的电路板正完成惊心动魄的蜕变——昔日的PCB是周期行业的影子股,涨跌全看下游景气,如今它披上了科技的战袍,站在AI与高端制造的前线,享受白马溢价

 

这场跨越十年的进化,不仅改写了产业的估值逻辑,更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棋盘上,为中国制造业标注出全新的坐标。从东莞的工厂车间到硅谷的研发中心,PCB的故事正在被重新书写,而这背后,是技术突破的执着、市场需求的迭代与资本认知的革新。

一、产业基因的重构:从“工业地基”到“科技神经”

PCB(印制电路板)的命运转折,始于一次静默的产业革命。

 

回溯到2010年代初期,当功能机向智能手机的转型浪潮席卷全球,PCB行业曾迎来短暂的黄金时代。 彼时,智能手机相较功能机对PCB层数与面积的需求显著更高(多层/HDI占比提升、用板更复杂),苹果供应链的订单也明显拉动了国内厂商景气度。

 

2015-2018年间,中国大陆PCB制造企业约增长至在1500家左右,行业集中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通用板竞争激烈、价格长期承压且呈阶段性波动。

 

好景不长,当智能手机普及浪潮退去,行业很快陷入增长困局。

 

彼时的通用板业务,毛利率多处于低双位数区间,整个行业深陷“价格战-扩产-亏损”的恶性循环。厂商们为电脑主板订单上的小数点争得面红耳赤,却无力改变被动局面。

 

各大券商研报里,PCB始终被贴着“电子元器件周期品(指受经济周期或下游需求周期影响较大的产品)”的标签,估值模型死死盯着下游换机周期,分析师们开口必问“下季度手机出货量预估”,仿佛这就是行业的全部命运。

 

如今的PCB产业已完成脱胎换骨。高速信号板、IC封装载板、刚挠结合板构成的“高端三角”,正重塑行业的利润结构。 高速板凭借50G以上信号传输能力,成为AI服务器的“神经中枢”,中小型企业毛利率普遍在20%-35%,头部企业一度突破35%,;IC封装载板作为芯片与主板的“桥梁”,ABF类载板单位价值量显著高于传统多层板;刚挠结合板则凭借耐弯折特性,成为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的标配。

 

这种转型背后是技术壁垒的筑高。高速板常用Df≈0.0015–0.003(10GHz)的超/低损耗材料以降低衰减;IC封装载板的线宽/线距正向3/3µm乃至2/2µm演进。

 

过去,PCB厂商是下游品牌商的“附庸”,苹果的订单调整能让供应链企业的业绩剧烈波动。如今,国内龙头凭借高端产能成为“不可替代的合作伙伴”。

二、成长曲线的重绘:AI时代的“隐形引擎”

PCB的估值跃迁,本质是成长性逻辑对周期逻辑的替代。 在传统认知中,PCB行业的增长与宏观经济周期高度绑定,GDP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行业需求就可能下滑5%-8%。但如今,AI、新能源等新兴领域的爆发式增长,正在赋予PCB穿越周期的能力

 

首先,在AI服务器领域,每台高端机型需要的PCB面积是传统服务器的2-3倍,单机价值量突破万元大关。全球前十大AI服务器厂商中,已有8家将国内PCB龙头纳入核心供应链,其中浪潮以16.4%的市场占有率成为全球AI服务器的龙头玩家 (IDC数据显示)。

 

根据IDC预测,全球生成式AI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的194亿美元增长到2027年的151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85.9% 。更值得关注的是,AI服务器的更新周期较传统服务器缩短一半,从5年降至2-3年,这种高频迭代进一步放大了PCB的需求弹性。

 

其次,IC封装载板受益于Chiplet(芯粒)技术普及,预计2027年市场规模达到222亿美元 ,国内龙头的载板业务收入连续三年增速超50%,产品平均售价(ASP)以每年15-20%的幅度提升,远超传统业务的增长水平。

 

最后,新能源汽车的渗透则为PCB行业打开又一条增长曲线。 从产品价值看,800V高压平台车型的PCB用量是传统燃油车的2.3倍,刚挠结合板在车载雷达、智能座舱中的规模化应用,直接推动单车PCB价值从传统燃油车的约60美元跃升至纯电动车的约300美元,溢价空间显著。

 

比如,2024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约427万辆,其刀片电池配套的PCB采购量也在快速增长。 汽车PCB的认证周期长达3-5年,一旦进入供应链体系,就能形成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这种特性与消费电子的“一年一换”形成鲜明对比。

 

另外,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智能传感器的普及带动了微型PCB需求, 在航天航空领域,耐高低温PCB的单机价值量达数十万元;在医疗设备领域,高端CT机的PCB需求年增速超30%。

 

这些新兴场景的叠加,使得PCB行业的增长不再依赖单一领域,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三、资本逻辑的逆转:从“扩产焦虑”到“价值创造”

PCB头部企业正在改写资本回报的叙事。过去,行业陷入“周期上行-疯狂扩产-价格崩塌”的怪圈,最后资产减值损失吞噬了当年全部利润。这种“扩产即亏损”的魔咒,让投资者对PCB企业的资本开支始终保持警惕。

 

如今,头部厂商通过聚焦高端产品,净资产收益率近三年区间约在12%-25%,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与净利润的比值从0.8升至约2.0,资本结构从“债务依赖”转向“内生造血”。

 

例如,鹏鼎控股年度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通讯用板领域实现营业收入242.36亿元,同比增长3.08%;消费电子及计算机用板业务实现营业收入97.54亿元,同比增长22.30%,其中AI端侧类产品收入占比已超过45%。 目前货币资金为134.97亿,资产负债率约为27.4%较为稳定,这种财务健康度在周期股时代难以想象。

 

对比来看,海外同行扩产节奏相对更谨慎,国内厂商通过前置布局加快高端产能投放,已在部分细分领域形成“以产定销”的良性循环。

 

·深南电路在无锡的封装基板产线采取分期建设、爬坡投产的推进方式:无锡封装基板工厂产能利用率已达90%+;广州封装基板项目一期已于2023年四季度连线,无锡基板二期(高阶倒装芯片用IC载板)稳步推进。

·沪电股份的高速/数通板扩产与客户需求同步推进:2024年上半年公司总产能约165万㎡,其中双面多层板月产能由8.8万㎡提升至10万㎡,双面多层板产能利用率约78.68%;公司同时加速海外基地建设,以订单与客户结构为锚点优化产能布局。

 

股东回报能力也同步增强。以龙头样本看:

 

·沪电股份2024年拟派现约9.61亿元,约占当年归母净利37.15%;

·鹏鼎控股2024年现金分红约23.18亿元,占归母净利64.03%;

·深南电路2023年现金分红占归母净利33.02%,2024年拟派现7.69亿元(以母公司口径为基数)。

 

整体上,电子制造公司现金分红趋势更稳、比例提升,有利于吸引长线资金持续配置。

 

这种估值变化的背后,是市场对其成长性的认可——从“赚周期的钱”到“赚成长的钱”,PCB的价值评估维度已彻底改变。

四、技术突破的细节:从“中国制造”到“中国精造”

PCB行业的蜕变,离不开技术突破的支撑。在高速信号传输领域,国内厂商正沿着“介质材料—线路设计—工艺控制”全链条持续迭代。高频/高速覆铜板方面,生益科技等已实现低/超低损耗材料的量产应用,核心性能与海外高端产品(如松下等)差距持续收敛,有望推动更多高端场景的国产替代。按材料商与整机客户的量产规划,低介电损耗材料在高速板中的导入率预计未来三年内有望实现翻倍(对应112G/224G PAM4等更高带宽应用的材料升级路径)。

 

IC封装载板的技术演进更具战略意义。过去,高端ICSubstrate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台湾、日本与韩国(合计占比约80%–90%),大陆厂商起步于中端,正加速向高端导入。当前主流采用SAP/mSAP等工艺路线,线宽/线距正向≤5/5μm、乃至3/3μm推进,但量产主流仍以更宽节点为主(视不同厂商/产品而定),更细节点受制于材料、设备与良率的协同突破。**随着mSAP/SAP推进与载板材料体系演进,超薄铜箔( 90–100GHz频段的信号完整性测试与材料评估正在推进;关于“6G基站用板量为5G的数倍”的具体系数,当前尚无统一权威口径,可确定的是单位与总量需求均将提升。

 

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则带来增量需求。随着高阶辅助驾驶/自动驾驶渗透,整车传感器数量与算力平台上行,带动车规刚挠/柔性板、射频/天线板、功率与控制板等多品类需求升温;但不同车企与车型的雷达/激光雷达配备数量差异较大,并非一致采用“每车5→15个”的固定配置。汽车PCB认证周期长、黏性强,一旦进入供应链,通常能形成较为稳定的长期收入,这将进一步支撑头部企业的估值溢价。

六、挑战与展望:站在新起点的思考

尽管PCB行业已实现华丽转身,但挑战依然存在。 在材料领域,高端基材的核心配方仍以海外品牌占优,国内厂商(生益、建滔、南亚等)在高端料的部分系列已量产并持续导入,这意味着高端PCB的成本控制仍受限于上游。在设备领域,激光钻孔、LDI、AOI等关键装备仍然以国际品牌占比更高,国内替代加速推进。核心设备和材料的“卡脖子”问题,仍是未来需要突破的关键

 

国际贸易摩擦的风险也不容忽视。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在2023–2024年多次强化高级计算与半导体制造相关项目的出口管制,高速互连/先进封装链条相关项目可能间接受影响。 国内厂商正在通过海外建厂规避风险,某龙头在墨西哥的工厂已投产,专门服务北美客户,这种“本地化生产+技术输出”的模式有望降低贸易壁垒影响。但海外建厂的成本较高,如何平衡成本与风险,是企业需要长期应对的课题。

 

展望未来,PCB行业的“科技白马”之路将更加清晰。随着AI算力需求的爆发、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和6G技术的推进,Prismark预测,全球PCB行业产值仍将以5.4%的年复合增长率成长,到2028年预计超过900亿美元。 而国内龙头凭借技术积累和产能优势,有望在全球市场占据更大份额,逐步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

 

从周期的泥沼到科技的云端,PCB的蜕变不仅是一个行业的逆袭,更是中国制造业向高端跃迁的微观样本。当一块电路板承载的不再是简单的电路连接,而是AI的算力洪流与高端制造的创新基因,它的“白马溢价”,终将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写下属于中国制造的新篇章。 在东莞的PCB工厂里,每一块高端电路板的诞生,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坚持与突破的故事,而这个故事,还远未结束。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