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往事:从英特尔影子到英伟达劲敌
英伟达涨上天了,AMD还能不能跟?
Q2财报公布后,AMD股价收跌6.42%,短线情绪一度谨慎。但过去一周,它又稳步反弹,成交量回到高位。财报显示,尽管受出口管制影响,AMD仍录得营收新高,分析师普遍维持“买入”评级,长期预期并未动摇。对于这家半导体老将来说,这种先跌后起的节奏并不陌生——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它一次次在低谷里蓄力,然后找到反攻的窗口。
在AI芯片疯狂的时代里,几乎所有的焦点都集中在黄仁勋和英伟达。但另一边,苏姿丰带领的AMD也正狂飙突进,在算力和生态上不断加码,吸引着更多目光。
这种爆发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几十年沉浮换来的底气——要看懂后面的热闹,就得先明白它是怎样一步步熬到今天的。
过去50多年,AMD从英特尔的影子一步步走到英伟达的正面对手,这个过程足够波折,也足够精彩。
——这家公司,天生自带反骨,不信邪、不认命,而命运,也一次次给了它逆袭的机会。
背靠英特尔,艰难崛起(1969-1998)
1969年的加州桑尼维尔,有个叫杰里·桑德斯的销售奇才,因为和老板闹翻,拉上七个兄弟自立门户。他一手创办的公司,就是日后搅动半导体江湖的AMD。
这个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平凡。
创立初期的AMD,只是英特尔身后不起眼的小弟。1975年,AMD获得了英特尔的授权,靠着生产8080处理器过活。虽说没技术主导权,但好歹抱住了大腿,也不愁活路。
桑德斯的野心从未掩藏过,在他看来,靠人不如靠己,AMD绝不甘心屈居第二。
1991年,AMD终于按捺不住,推出自己的Am386处理器,跟英特尔抢市场。到了1997年,AMD的K6系列芯片横空出世,靠性价比成功抢走一波客户。
彼时的AMD,虽然没有把老大拉下马,但市场看法已变:“AMD不再只是便宜的英特尔,它开始长牙了。”这一阶段的韧性与积累,为AMD后来的第一次翻盘埋下伏笔。
首次登顶:Athlon与64位革命(1999-2006)
1999年,AMD终于打出了名震江湖的“王炸”——Athlon芯片,世界首款主频超过1GHz的CPU,让英特尔措手不及。一夜之间,AMD不再是跟随者,而是真正的技术领跑者。
如果Athlon只是序幕,那2003年发布的Athlon 64,才是真正的巅峰之作。它率先把64位计算带给普通用户,比英特尔早整整两年。随后,AMD的服务器芯片Opteron更是成功攻占HP、IBM等大厂的数据中心。
AMD登上顶峰时,创始人桑德斯留下名言:“real men have fabs!”(真正的男人应该拥有自己的半导体制造工厂)
这一时期,AMD的技术与市场表现持续攀升,直逼英特尔在桌面端的优势。
2005年,AMD凭借速龙64双核在台式机端一度超越英特尔,2006年整体市场份额达到48.4%,几乎与对手平分天下,这是它与英特尔竞争史上的第一个巅峰时刻。这一成绩不仅源于AMD在架构与制程上的领先,也得益于英特尔当时押注“NetBurst”高主频路线的战略误判——这条路线带来了功耗与发热的困境,反而让AMD的产品优势更为突出。
但市场有时候就是这样残酷:眼看就要全面超越英特尔时,AMD却在2006年做了个决定——以56亿美元收购显卡巨头ATI,试图用CPU+GPU的组合打下一片新天地。结果金融危机突袭,高价收购带来的债务压力与整合阵痛,让AMD陷入现金流紧张、业绩骤降,这场豪赌一度把公司推到破产边缘。
十年黑暗:推土机惨败与无尽挣扎(2007-2013)
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让AMD的资金链几乎断裂。高负债叠加市场低迷,AMD瞬间陷入泥潭。更致命的是,2011年苦心研发的“推土机(Bulldozer)”架构芯片,却惨遭市场冷眼。
在竞争对手看来,这就是AMD自找的悲剧:单核性能弱、多核耗电惊人,被英特尔远远甩开。
“推土机”时代,AMD被对手狠狠嘲讽,CPU市场份额一度跌到10%以下。那几年,AMD几乎被写进了芯片行业的淘汰名单。不少媒体甚至断言,AMD药丸了!
苏妈时代:绝地重生的逆袭剧(2014-2022)
故事到这里,本可以画个悲惨的句号,但命运却安排了一位强悍的女性出现。
2014年10月,苏姿丰(Lisa Su)临危受命。她第一天上任,就直接砍掉所有亏损业务,集中全部资源死磕新一代处理器架构——Zen。
2017年,Zen架构正式问世,以惊艳的性价比重燃市场信心。“AMD Yes!”成为技术论坛里无数人的呐喊。到了2019年,7nm的Zen 2架构直接将竞争拉入白热化:服务器芯片EPYC Rome横扫云计算领域,谷歌、微软、亚马逊的大订单纷纷砸来。
2022年,AMD豪掷490亿美元收购FPGA龙头赛灵思,这笔收购不仅让AMD在可编程芯片市场站到第一的位置,也极大拓展了数据中心、通信、汽车等业务的覆盖范围。正是这一动作,使得AMD在2025年Q2财报中,数据中心业务实现大幅扩张,与其他竞品拉开了差异化。
资本市场瞬间转向,AMD股价从2美元一路狂飙到2022年最高点的近160美元。苏妈用8年,把一个快倒闭的芯片公司,变成了市场新宠。
苏姿丰对投资者说,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她兑现了这句话。
Zen架构的回归,让AMD在桌面CPU市场重新回到与英特尔势均力敌的状态,部分细分领域甚至反超。这一次,它不止盯着老对手,还将目光投向了AI时代的更高战场。
AI时代:向英伟达开战(2023年至今)
如果你以为AMD逆袭的高潮已经过去,那就错了。AMD又一次抓住了历史风口——AI算力爆发的时代。
2023年底,AMD发布了最新的MI300系列芯片,不仅有GPU,还有CPU+GPU一体的APU版本,直击英伟达H100的要害。这一次,AMD没再跟随,而是直接跳到巨人肩膀上叫板。
微软、Meta、OpenAI这些AI头部玩家纷纷倒戈,开始采购AMD的算力芯片。一夜之间,英伟达不再是AI芯片的唯一选择,AMD成了新战场最强有力的挑战者。
不过,苏姿丰也强调,AMD与英伟达的产品路线并不完全重合,双方服务的细分需求各有侧重,因此AMD无需也不会以“击败英伟达”为唯一目标,而是通过自身的差异化优势,与对手共同做大整个高性能计算市场。
2025年,AMD进一步推出性能更猛的MI350 AI计算芯片,华尔街甚至评价它已经足以跟英伟达最新的Blackwell B200正面抗衡。在推出这款新品的同时,AMD也在应对全球复杂的贸易环境,通过调整策略,确保包括MI308在内的高端芯片能够在合规框架下持续进入中国市场。
与此同时,AMD在消费级显卡和图形技术领域也没有放慢脚步,持续推出新一代产品和图形渲染升级方案,为未来在游戏与视觉计算市场的竞争提前铺路。多条战线的同步加码,构成了它在AI时代全局博弈的底气。
至于人才战略,苏姿丰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自己不赞同用天价奖金与其他科技巨头争抢AI人才,而是强调“真正吸引人的,从来都不是钱,而是共同奋斗的使命”。
在外界看来,这无异于一场以卵击石的战争,但AMD已经不再惧怕这种豪赌。因为过去数十年的磨难,让它的基因里写着两个字:“反杀”。
传奇未完:命运眷顾强者
回头再看AMD这半个世纪的历史,你会发现,它的命运就是不断跌倒、又不断爬起的循环。每一次市场都预言它会消亡,但它却总在关键时刻完成绝地反击。
现在的AMD,站在AI算力的风口浪尖,再次站到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过去,人们总爱说AMD是“第二名”,但时代变了。在AI芯片争夺战中,谁能站在中心,谁能拥有真正的定价权,还真不好说。
截至美东时间8月13日收盘,AMD市值已接近3000亿美元,而英伟达则突破了4.4万亿美元。从这个差距来看,留给AMD的成长空间依然巨大。
但AMD无疑已经证明了一点:强者之所以强,不是因为从不跌倒,而是每一次跌倒之后,都会爬起来变得更猛、更狠、更有耐心。
在AMD的故事里,这些年最大的输家,不是市场,也不是对手,而是那些一次又一次低估它的人。
传奇还未终结,胜负未分,且看AMD如何再写传奇。
——至于最终谁能站稳AI时代的王座,只有时间才配作出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