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2025年是“液冷数据中心”爆发的一年?
一场从风冷到液冷的革命,正悄悄改变AI世界的底层架构
还记得你夏天吹空调的感觉吗?房间里的热量都靠空调里的风带走。过去,数据中心(就是那些专门放AI服务器的机房)也是靠“吹风”来降温的。但现在,这招越来越不管用了。
因为——AI服务器实在太热了!随着AI 服务器的发热量突破临界点,风冷正在退出舞台,液冷市场开始迎来爆发拐点。
一、AI越来越“烧脑”,风已经吹不动了
现在最强的AI模型,比如ChatGPT、Sora训练和运行时都要用上百张英伟达的顶级显卡。这些显卡放在一个机柜里,就像几十台发动机同时开火,产生的热量超过100千瓦,相当于一整个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靠风吹,已经压不住这股热了。
于是,一种叫做“液冷”的新方法开始流行。字面意思就是:用冷却液流过显卡,把热量“冲”走。这就像电脑里的水冷系统,但规模大得多、复杂得多。
二、为什么“液冷”突然火了?
除了发热量实在太高,还有3个重要原因:
1. 大厂带头推动,液冷开始“有标准”了
以前,每家公司搞液冷都有自己的一套,管子粗细、接口形状都不一样,装起来又贵又麻烦。
现在不一样了,英伟达、Meta这些巨头站出来统一标准,告诉供应商:“照这个来!”这样一来,设备之间能通用,产业链也更成熟了。
2. 更节能,省钱
液冷的能效可以做到PUE低于1.1(简单说就是:1单位算力,只用1.1单位电,比风冷少很多电费)。
而且液冷还能回收热量,比如冬天用来供暖,变废为宝。对大企业来说,节电几十万,回本更快。
3. 长远成本比风冷低
虽然前期投资高一点,但液冷后期维护简单、能效高,用得越久越划算。在算“总账”时,很多企业发现:液冷的“性价比”更高。
三、谁在赚钱?哪些产业链会受益?
据海外头部厂商专家透露,英伟达NVL72液冷机柜今年Q1开始大规模出货,单月出货量从年初的500台快速爬升至7月的4000台,预计全年出货量将突破3万台,行业年增速超30%。
当然,现在这个赛道已经不只是英伟达一个人在狂奔,背后是一条庞大的“液冷产业链”,包括:

而且,由于液冷对水、电、地的要求更高,不少专做IDC(数据中心基础设施)的公司,也会因此拿到新的订单和政府补贴。
四、全球格局:海外吃肉,国内喝汤?不,国内正在破局
目前全球液冷市场有三家龙头厂商:维谛(Vertiv)、酷 IT(CoolIT)、保德(Boyd),加起来占了 60% 的份额,其中维谛一家就占了三成。
国内企业呢?暂时还没摸到高端市场的门。受供应链分割影响,国内目前主要做的是功率密度 10-21 千瓦的 “通算液冷”(比如普通服务器散热),100 千瓦以上的高端 GPU 液冷还没切入。
但机会也藏在这里:
- 东南亚市场成了跳板:国内企业先从外围设备做起,比如英维克做冷却源、高澜股份做管路,已经在东南亚的项目里分到了订单;
- 技术储备在加速:曙光数创、申菱环境这些公司,已经拿出了和海外对标的冷板样品,只是大规模供货还需要点时间。
五、有没有问题?当然有
别以为液冷就是完美解法,它也有“副作用”:
- 前期贵:一开始设备和布管成本比较高
- 有安全风险:管道如果泄漏,会影响服务器稳定
- 需要专业团队运维:不是谁都能修液冷系统
- 园区适配要求高:水、电基础设施必须同步升级
不过好消息是,这些问题正在被一一解决。英伟达已经把液冷机柜的设计开源出来,供应商跟着标准造,交付速度快了,风险也可控了。
六、投资者怎么看?怎么看未来?
如果你是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这几个趋势信号:
- 液冷服务器的月出货量:(英伟达)7月达4000台,全年预计破3万,说明真的起量了;
- 有没有“第二梯队”客户开始跟进:如果除了微软、Meta,连中东、新加坡、国内AI公司也上液冷,说明是“主流”,不是“概念”;
- 是否真正省钱了:如果后面公布的能效数据真的能做到PUE 1.1以下,那风冷就彻底被淘汰了;
- 看产业链的交付能力:谁先解决“快断接头”、“冷板泄漏”这些问题,谁就能在这波浪潮中吃大蛋糕。
最后总结一句:
AI已经烧起来了,液冷就是那盆救火水。
2025年是液冷“从小众变主流”的关键一年。谁能扛住高功率的AI,谁就能在下一代数据中心大战中占据C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