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的软件反击战:ROCm能否撬动英伟达CUDA王座?
在AI芯片的战场上,硬件性能只是第一回合,真正决定长期格局的,是软件生态。英伟达用近20年时间,靠着CUDA构建起了一个几乎不可替代的封闭王国。
如今,AMD挥舞着ROCm这面开源大旗,试图在这个铁桶阵里打开缺口。
如果说英伟达的CUDA,是AI时代的“操作系统”;那么AMD的ROCm,则是AI硬件阵营里最有希望挑战王座的新势力。
它们之间的竞争,不只是芯片之争,更是生态与控制权之争。
一、CUDA:英伟达真正的“护城河”
很多人都知道英伟达的显卡很强,但你可能不知道,让英伟达一骑绝尘的,不只是硬件,而是它背后的软件平台——CUDA。
你可以把 CUDA 理解为“AI编程专用语言”,全世界的AI工程师训练大模型、做推理部署、调试性能优化,基本都要用 CUDA。这就像有些手机APP只支持 iOS,规则由苹果说了算。
CUDA 只跑在英伟达的显卡上,其他家的GPU想用?不好意思,不支持。英伟达还设了很多“规则”,比如不能把 CUDA 程序转译到别家芯片上跑,防止被“抄作业”。
所以,哪怕其他芯片性能也不差,只要生态不兼容,开发者还是只能选英伟达。
这,就是英伟达最大的护城河。
二、ROCm:AMD推出的“自由解法”
面对英伟达的生态垄断,AMD并没有选择正面对刚,而是打出一张“开源”的牌——推出了自己的软件平台 ROCm。
那它和CUDA有啥不一样?
- ROCm是开源的:代码和工具都公开透明,谁都可以看、用、修改。没有“只限本公司硬件”那种限制。
- 对开发者更方便:官方/云端提供预配置镜像(Docker/VM),降低安装成本,不需要自己苦苦配置环境。
- 对厂商更友好:不强迫你用特定的显卡,也不会偷偷埋坑让你“绑定平台”。
说得直白点,ROCm 就是一个对所有开发者和硬件厂商开放的 CUDA 替代方案。它表面的目标很明确:为行业提供另一种可行的选择;但从长远来看,当这种‘选择’被足够多的开发者和企业接受时,它未必没有能力撼动 CUDA 独霸的格局。
三、谁在支持ROCm?云厂商、大模型、科研机构一个都不少!
你可能会问,ROCm 是不是还只是个“纸上谈兵”?有没有人真的用?
答案是:已经在用了,而且来头都不小。
1. 各大云平台全力上线
- 微软 Azure 推出了 MI300X 的专用算力集群,带的就是ROCm环境;
- OCI、IBM Cloud、DigitalOcean等等,也都提供了支持ROCm的云服务器;
- AMD甚至开了自己的Developer Cloud,提供按用量付费的模式,并且阶段性活动赠送试用时段。
换句话说:你只需要一台电脑,连上云,就能试用 AMD 的平台,跑大模型、做实验,门槛大大降低。
2. AI大模型厂商在“官宣”支持
- Meta的第四代大型语言模型Llama 4,在发布当天就支持 ROCm;
- 大量开源推理框架(比如vLLM、DeepSpeed等模型)也开始适配AMD的环境;
- 社区里也有人已经用 AMD 显卡跑通了Mistral、Baichuan、Mixtral等开源模型。
3. 科研机构、高校更愿意用
因为 ROCm 是开源的,利于论文复现实验与社区补丁贡献,大家可以看到底层逻辑,更适合做科学研究,而不是“用着一个黑盒,却不知道怎么调”。
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吹捧 ROCm,它也有明显的不足:早期版本的体验并不好,环境配置麻烦;调试工具不够强、社区文档较少;兼容性仍有提升空间,有些老型号显卡还不能稳定运行。
但这些问题在ROCm 6.0之后已经明显改善。自6.0起启用MI300系列,后续版本持续补完性能/框架,现在 AMD 不仅修复了很多历史问题,还提供了更完整的安装指引、镜像模板,让开发者可以“直接上手”。
四、ROCm有可能“逆袭成功”吗?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分两点来看:
1. ROCm已经“能用了”,而且是开源的
在许多 AI推理任务 中,ROCm 的表现已经足够用,而且自由度更高、成本更低。这是很多创业公司、实验室、甚至大厂开始尝试的重要原因。
- 只要“跑得动”,开发者就愿意尝试;
- 只要“体验不差”,更多人就会留下;
- 只要“主流框架支持”,整个行业就会慢慢转向。
2. CUDA暂时不会被颠覆,但“独霸”的格局正在松动
ROCm 并不会一夜之间“干掉 CUDA”,但它已经成功地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备选方案。
在一个越来越强调“算力多元化”的时代,大家更希望有“第二条路”可以走,而不是永远只能选英伟达。
- 短期(1–2年):ROCm更多是作为CUDA的“成本制衡”存在,云厂商可能利用其压价,但市场份额仍有限。
- 中期(3–5年):如果ROCm能在PyTorch、TensorFlow等框架中实现完全等效支持,并积累足够的开发者案例,有机会从“备胎”变成“主力”。
- 长期潜力:一旦开源+云端布局形成规模化惯性,ROCm可能成为AI计算的“Linux”,削弱英伟达的生态垄断。
写在最后
CUDA的封闭是它的护城河,也是它的软肋。ROCm的开源是一条漫长的上坡路,但开源的自我强化机制,一旦启动,就可能在未来改变AI算力生态的格局。
在这场战役里,AMD手里握着的,不仅是一套GPU软件栈,更是一把试图撬动整个AI王座的杠杆。
- 对于开发者来说,这是更多的选择;
- 对于产业来说,这是分散风险的机会;
- 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正在萌芽的新变量。
这场软件反击战的胜负,不仅关乎AMD自身的市值空间,也会在A股产业链上引发涟漪效应。ROCm生态正在持续壮大,国产GPU、服务器整机、GPU云算力服务商、AI框架适配厂商等板块都将会迎来估值重估机会——尤其是那些与AMD深度合作、具备研发适配能力的企业,更会在CUDA垄断松动的过程中,分享全球AI计算市场扩张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