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争霸:从英伟达到AMD,再到寒武纪的突围之路
当AI算力成为科技产业的“必争之地”,资本市场正在上演一场关于“继承者”的猜想:英伟达以5万亿市值筑起生态高墙,AMD在中端市场悄然崛起,寒武纪则扛起国产替代的大旗。预见带你深入剖析了这三层竞局背后的逻辑,揭示出AI算力市场的多元化机会与挑战。
英伟达:生态壁垒比芯片更难撼动的“算力之王”
英伟达的统治力,早已超越单纯的芯片性能。他就像“奢侈品界的法拉利”,绑定微软、OpenAI、特斯拉等全球顶级互联网大厂——这些客户不仅买得起3.5万美元一块的GB200芯片,更被CUDA生态深度锁定。
“换芯片的成本是10倍于换硬件”,某互联网大厂工程师曾测算,将训练代码从英伟达迁移到 AMD 需要重写 30% 的底层逻辑,耗时超过 6 个月。这种生态锁定,是英伟达难以被撼动的核心。
重写代码、迁移生态的隐性成本,让即便是有能力研发替代芯片的企业,也难以跳出其闭环。如今,英伟达的订单已排至三年后,市值直奔5万亿美元,其护城河不在单一产品,而在“用户越多-生态越闭环-换用成本越高”的正向循环,这也造就了AI产业“好的越好、贵的越贵”的寡头格局。
AMD:中端市场的“性价比之王”与解禁红利
在英伟达垄断的高端市场之外,AMD正开辟一条差异化赛道。如果说英伟达服务的是“高端市场的LV”,AMD则是“中端市场的COACH”——以英伟达1/10的价格(MI300约4000美元),提供其30%的效能,精准覆盖拿不到英伟达订单、或负担不起高价的中下游客户。
AMD的优势不仅在价格,更在交付能力。其产品线覆盖CPU、GPU、服务器等全链条,能快速响应电信、医疗、车载芯片等下沉市场需求。更关键的是,若 2026 年 1 月美国解除对 AMD MI300X 系列对华销售限制,预计将为其带来30%的营收增长。当前AMD市值不足3000亿美元,仅为英伟达的1/17,但若能在三年内将营收从256亿美元提升至1200-1500亿美元,万亿市值并非遥不可及。
而其产业链机会也逐渐清晰:正如英伟达带动了光模块、PCB等细分领域,AMD的崛起可能惠及国内代工厂及适配其架构的光模块、CPU企业——这些曾被市场忽视的环节,正迎来价值重估。
寒武纪:国产AI芯片的“破局者”与生态突围
作为“中国率先吃AI芯片螃蟹的企业之一”,寒武纪的上涨逻辑印证了国产替代的迫切性。
它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生态闭环的早期布局”:使用者越多,未来换用其他硬件的成本越高。尽管当前其效能与国际顶尖水平仍有差距,但作为国产AI芯片的标杆,它承载着“底层基础设施自主可控”的国策使命。
从市场表现看,寒武纪的爆发并非偶然。其背后是资金对“国产AI生态”的提前布局。更重要的是,它的崛起并非孤立事件——工业富联等AI服务器龙头冲击万亿市值的过程,正带动液冷、PCB、CPO等细分领域同步增长,形成“龙头引领、多点开花”的产业集群效应。
三层竞局下的产业启示:需求决定价值,生态决定长久
** **
AI算力市场的竞争,本质是“需求分层”与“生态卡位”的博弈:
高端市场,英伟达靠生态垄断维持溢价,适合长期布局其核心供应链;
中端市场,AMD凭性价比和交付能力抢占份额,美国对华解禁其产品销售的预期与营收增长是其发展的关键催化剂;
国产市场,寒武纪等企业依托政策红利突围,需跟踪其生态落地进度与订单质量。
正如我们反复强调的:“忽略短期涨跌,聚焦需求在哪里”。无论是英伟达的生态壁垒、AMD的下沉机会,还是寒武纪的国产替代,最终都要回归“谁能解决真实算力需求”这一核心。这场竞局没有绝对的“赢家通吃”,只有对产业趋势的精准把握——而这,正是AI算力时代最珍贵的投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