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小米二季报点评:手机见顶效应未消,汽车放量,AI端侧化加速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204

2025年8月19日,小米发布了其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

 

这不仅是一张高增长的成绩单,更展现了小米的“AI战略”推进历程——从营收利润双创历史新高,到智能汽车亏损收窄,再到AIoT生态的深度绑定,小米将“人×车×家”的愿景逐步落入商业现实,带动营收、利润与品牌地位同步抬升。

 

当前阶段,小米的发展仍面临结构性挑战:手机毛利阶段性承压与AI投入持续拉高费用;但汽车与IoT的高增与更优毛利结构,正在对冲压力、重塑估值锚。

 

一、财报关键指标:收入创新高,AI相关业务全面提速

 

Q2营收达1160亿元,同比+30.5%,创下历史新高。

  • 调整后净利润达108亿元,同比+75.4%,为历史最佳季度盈利水平。
  • 智能手机×AIoT(AI人工智能+IoT物联网)分部营收947亿元,同比+14.8%,智能电动汽车及其他AI新业务板块营收达213亿元,同比+91.7%;毛利率26.4%,亏损显著收窄至3亿元,进入盈亏平衡临界点。
  • 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387亿元,同比增长44.7%,毛利率22.5%,提升2.8个百分点。
  • 智能手机收入455亿元,同比增长10%,但毛利率降至11.5%,为全业务最低。管理层解释与存储器涨价、产品节奏相关
  • 研发费用78亿元,同比增长41%;研发人员达22,641人,占比近五分之一。

初步结论:小米整体利润增长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AI赋能下的IoT、汽车板块正成为新盈利支柱,而不是靠手机“硬顶”。

 

二、财报里的AI刻度:数据—场景—平台的三重强化

 

1.端侧AI:从“可用”走向“更好用”

  • 模型基础:自研与开源并行(MiMo-7B、MiMo-VL-7B),论文覆盖端侧高效推理、GUI智能体等关键路径;这意味着小米不仅在“用模型”,也在“造模型”,为端上延迟/隐私/成本做体系化优化。
  • 产品落地:Hyper XiaoAi(小爱同学)与AI眼镜形成“语音—视觉—翻译—指令”的多模态入口;月活1.53亿与海量设备联接,构成可持续的数据与交互闭环。

投资含义:端侧AI能降低云端推理成本、改善时延与隐私体验,进而提升用户留存与硬件ASP/换机率,是对互联网广告/订阅外的第二增长引擎。

 

2.AIoT平台:用户资产与算力入口的放大器

  • 平台连接设备9.89亿台、5+设备用户2050万,米家App月活1.13亿;IoT与生活消费产品Q2收入387亿元(+44.7%),毛利率22.5%(+2.8pct)。
  • 大家电、可穿戴、平板齐升,AI智能家居联动成为“人—家”一体化的可见红利。

投资含义:AIoT不是“配件生意”,而是平台化入口:一侧接入AI助手与本地模型,另一侧链接车/手机/家庭场景,推高交叉销售与软件/服务渗透。

 

3.车载智能:AI带来的“结构性更优”业务

  • 分部毛利率26.4%、经营亏损3亿元,已接近盈亏平衡;NVIDIADRIVEThor、端到端辅助驾驶、激光雷达等配置,确立“高算力+自主算法”的技术栈。
  • 管理层给出不打价格战、下半年单季/单月盈利的目标与路径(产能爬坡、结构优化)。

投资含义:汽车业务是AI最强商业化容器:软硬一体带来更高的单车毛利/可持续订阅空间,并把“人—车—家”打通为真正的多端智能体网络。

 

三、从“战略到商业”的闭环:小米的AI经营方法论

 

小米早前在AI战略发布会上提出“人车家全生态,底层统一操作系统,核心是AI。”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三项能力叠加下的闭环:

管理层把AI拆成模型层—应用层—转化层三层,以“人×车×家”为主线推进——端侧模型落地到手机/家电/穿戴,车端以高算力平台承载自动驾驶与座舱智能,最终用服务化/订阅化实现转化。

 

这种系统级能力是“堆料竞争”难以复制的护城河,也将成为未来估值体系重构的重要变量。

 

商业结果:

  • 利润结构优化:当手机毛利受原件涨价与节奏扰动时,IoT/汽车的更优毛利与更强ASP对冲波动,带动净利创历史新高。
  • 用户资产放大:AI助手MAU与AIoT连接数持续走高,意味着更大的可转化池与更强的品牌势能。
  • 研发强度与品牌位势:研发费高增与多篇顶会论文,强化“技术型消费电子/汽车公司”定位,为估值提供科技溢价的故事与事实两端支撑。

四、小米的AI路线,有哪些“不一样”?

 

在小米的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公告电话会,卢伟冰称这是最强单季财报,并重申了小米在2026年到2030年将投入2000亿元研发费用,目标是把硬科技变成小米的护城河;而在硬科技领域,AI和芯片是小米的两大关键子战略。

 

目前,小米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自研芯片布局:

  • 澎湃T系列(ISP):强化拍照算法与AI图像处理;
  • 澎湃G系列(电源管理):增强整机能效与稳定性;
  • 车规级芯片(座舱控制、辅助驾驶SoC)也在规划中,未来或与AI算法深度绑定;
  • 在端侧AI推理芯片、轻量化NPU方向也有投入,目的是打造“软硬协同”的AI模型本地运行平台。

这种AI算法×自研芯片×自有终端的耦合模式,远胜于纯算法公司或纯芯片公司,是小米作为“AI全栈玩家”的最大底牌之一。

 

这意味着,未来小米不只是“在硬件上部署AI”,而是“用AI+芯片决定硬件形态本身”。

 

小米将AI、OS和芯片列为核心技术。卢伟冰在2024年业绩会上表示,2025年小米拟投入总研发经费的1/4(约70-80亿元)到AI领域。

 

随着2026年之后进入AI芯片集中投产期,小米将在芯片+大模型的双支撑下,拥有从操作系统、终端芯片、AI能力到跨设备协同的完整“科技底盘”。

 

五、接下来需要注意的“5个点”

  • 汽车盈利拐点:分部经营利润转正的节奏与可持续性(产能爬坡、单车毛利/付费服务渗透)。
  • 端侧AI体验与活跃:小爱同学MAU、AI眼镜复购与使用时长;端侧模型在翻译/多模态理解/本地Agent上的体验跨越。
  •  AIoT渗透:连接设备破10亿后对互联网服务与交叉销售的带动。
  • 手机毛利修复:存储器价格回落、产品节奏优化与高端占比继续提升。
  • 研发强度与成果:开源模型与学术成果向产品的落地效率,是否形成长期技术资产与商业回报。

六、增长的“风向”与“风阻”

 

手机毛利阶段性承压vs高端化与平台增益

Q2手机毛利率11.5%,受存储器涨价/新品节奏拖累;但中国区高端占比27.6%,4k–5k与5k–6k价位段份额提升,显示高端化穿透仍在推进。

 

AI投入高vs规模化摊薄

研发与本地化算力、模型训练/推理带来费用上行;但端侧推理与规模交付将逐步摊薄单位成本,汽车与IoT的毛利结构对总体利润率形成托底与抬升。

 

竞争激烈vs差异化护城河

手机赛道价格竞争激烈,小米明确不打价格战;其差异化在于全栈AI+大规模分发+统一生态(手机、家、车同一套系统与交互)。

 

总结

 

在智能手机红利逐步见顶的背景下,小米的未来,或许不只属于“下一个硬件周期”,而属于“AI重估下的科技平台价值”。

 

一方面,技术栈自洽(自研模型+端侧推理)×渠道分发(全球7亿+MAU)×高毛利业务崛起(IoT/汽车),确实能给小米带来利润结构优化与估值重估空间。

 

不过需要谨慎手机需求与ASP波动、零部件价格上行、汽车行业竞争与补贴不确定性、海外合规与地缘风险、AI监管与隐私合规成本上升等风险。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