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岳先进登陆港股市场,“英链”新势力生态驱动
天岳先进本周正式登陆港交所主板,成为国内首家实现 “A+H” 双平台布局的碳化硅衬底企业。这一里程碑事件引发市场强烈反响。散户超额认购倍数超 2800 倍,国际配售获国能环保、和而泰等知名机构疯抢,开盘价较发行价上涨 6.54%,总市值突破 217 亿港元。在全球碳化硅产业重心东移的浪潮中,天岳先进的上市不仅标志着中国半导体材料企业的国际化突破,更预示着新能源与 AI 产业深度融合的全新机遇。
一、全球龙头地位依赖四大基石
天岳先进的市场热度高烧不退,并非偶然现象。企业其全球竞争力建立在 “量、质、产、销” 四大支柱之上,协同长期优质经营,使得在市场份额层面,公司已完成 “量的确权”。2024 年以 16.7% 的全球衬底收入份额稳居前三,导电型细分市场占有率更达 22.8%,跃居全球第二。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全球碳化硅衬底市场规模将从 2024 年的 88 亿元激增至 2030 年的 585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 37.1%,为头部企业提供了穿越周期的增长空间。
财务数据印证公司成长质量: 收入从 2022 年的 4.17 亿元飙升至 2024 年的 17.68 亿元,2024 年实现净利润 1.79 亿元,毛利率提升至 24.6%,经营现金流首次转正。这种 “量价齐升” 的态势,源于技术突破带来的产品溢价能力 —公司贯通从设备设计到检测的全流程技术,累计专利超 500 件,构建起 “体系化护城河”。2024 年推出的 12 英寸碳化硅衬底样品,标志着在大尺寸化与缺陷控制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而 8 英寸产品的批量交付能力已形成实际营收贡献。
供给侧的规模化能力是另一张王牌: “山东 + 上海临港” 双基地布局实现 42 万片 / 年产能,2024 年产能利用率高达 97.6%,临港工厂的规模效应持续降低单位成本。公司中期目标直指百万片 / 年产能,随着 8 英寸占比提升与 12 英寸导入,供给曲线将进一步左移,为获取长期平台化订单奠定基础。
客户结构的全球化布局彰显行业认可度 :公司已与全球前十大功率半导体厂商中逾半数建立合作,英飞凌、博世等国际巨头均在其客户名单之列。2024 年境外收入同比增长 104%,占比接近一半,形成 “技术输出 - 品质认可 - 订单增长” 的正向循环。这种 “高质量客群” 优势,使得公司在价格下行周期中仍能保持毛利率的稳步提升。
** **
二、技术迭代与产能扩张的双轮驱动
碳化硅衬底尺寸升级,成技术实力核心指标 :天岳先进在此领域展现出清晰的迭代路径:2015 年实现 4 英寸量产,2021 年突破 6 英寸,2023 年完成 8 英寸商业化,2024 年推出 12 英寸样品,每一步都踩准行业发展节奏。大尺寸衬底能显著提升单位产能的芯片产出率,8 英寸产品较 6 英寸可降低 30% 以上的器件成本,这正是天岳先进毛利率持续改善的关键所在。
液相法生产技术应用体现公司创新魄力 :作为率先使用该技术生产 P 型碳化硅衬底的企业之一,天岳先进在材料纯度与晶体均匀性上取得突破,缺陷密度控制在行业领先的 0.5 个 / 平方厘米以下。这种技术优势在数据上,十分明显,得以体现公司强劲的竞争力。尤其导电型衬底在新能源汽车电驱系统的渗透率提升中持续受益,2025 年 1-5 月国内新能源汽车主驱模块中,SiC MOSFET 占比已达 18.6%,就是有力证明。
产能扩张策略 “精准卡位” : 募资净额 19.38 亿港元将重点投入 8 英寸及更大尺寸产能建设,这种 “以销定产” 的模式避免了盲目扩张风险。上海临港基地的产能爬坡数据显示,良率从投产初期的 65% 提升至 2024 年的 82%,单位固定成本下降 40%,印证了公司在规模化生产中的工艺控制能力。这种 “技术突破-产能释放-成本下降”的良性循环,构成了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
研发投入的持续性保障了技术领先性: 2022-2024 年研发费用累计超 4 亿元,研发团队 154 人中 40% 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股权激励计划确保核心技术人员稳定。这种“人才 + 资本” 的双投入模式,使得公司在晶体生长、衬底加工等关键环节保持专利数量的行业领先,技术壁垒从 “点状创新” 升级为 “系统性防护”。
三、“AI + 新能源” 的双增长曲线
天岳先进的长期价值不仅在于现有市场地位,更在于其在新兴领域的战略布局。AI 眼镜成为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支点,Wellsenn XR 报告显示,2025 年第二季度全球 AI 眼镜出货量 87 万副,同比激增两倍,全年销量有望突破 550 万副。公司的碳化硅衬底在光波导技术中的应用,已与舜宇光学等头部企业达成深度合作,成为可穿戴设备浪潮中的关键材料供应商。
英伟达生态的切入为公司打开了 AI 算力基础设施的蓝海市场: 作为英伟达核心供应商群的成员,天岳先进的碳化硅衬底还可应用于 AI 加速器与数据中心电源系统。传统硅基供电系统效率仅 85-88%,而碳化硅器件能将效率提升至92% 以上,在全球 AI 算力爆发的背景下,这种节能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需求增量。据测算,一个1000PFlops 的 AI 数据中心采用碳化硅方案,每年可节省电费超 300 万元。
新能源汽车仍是短期业绩的压舱石: 随着 800V 高压平台渗透率提升,碳化硅电驱系统的装车率快速增长,每辆车的碳化硅衬底需求量达 6-8 片。天岳先进与全球主流车企的供应链合作,已形成稳定的订单流。2024 年导电型衬底收入占比75.8%,印证了在该领域的市场地位。
** **
光伏储能、智能电网等领域构成了多元化的需求矩阵: 碳化硅器件在逆变器中的应用可提升转换效率 3-5 个百分点,在 “双碳” 目标驱动下,这类节能需求正从政策推动转向成本驱动。公司 2025 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半绝缘型衬底收入占比从 6.8% 提升至 17.2%,反映出射频领域应用的快速增长。
四、资本运作与全球化战略的协同
股东结构的多元化布局增强了发展韧性 :上市募集资金将重点投向海外产能建设与 12 英寸技术研发,加速从 “中国龙头” 向 “国际品牌” 的跃迁。创始人宗艳民持股 38% 形成稳定控制权,华为旗下哈勃科技持股 6.34% 则带来产业链协同价值。这种 “产业资本 + 财务投资” 的组合,既保障了战略连续性,又引入了资源整合能力。日本《电子器件产业新闻》的 “半导体电子材料金奖” 认证,则标志着公司产品获得国际权威认可。
市场表现反映出投资者对其价值的认可 :上市首日换手率达 54.33%,股价收涨 6%,总市值 217 亿港元。对比全球同行,天岳先进的估值水平处于合理区间。例如,按 2024 年净利润计算的市盈率为 121 倍,低于美国碳化硅龙头 Wolfspeed的 156 倍,考虑到 37.1% 的行业增长率,这种估值差异蕴含着修复空间。
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定位升级值得关注: 随着国内碳化硅产业链的完善,天岳先进正从单纯的材料供应商向 “技术方案提供商” 转型。12 英寸衬底的研发不仅是技术储备,更是卡位下一代半导体制造标准的战略布局。当行业进入 12 英寸时代,先行企业将获得类似硅基时代台积电的标准制定权,这正是公司长期价值的核心看点。
五、未来面临的挑战
不可否认的是,公司产能消化的阴影依然存在。临港工厂远期96万片产能规划遭遇现实拷问,毕竟2024年销售量仅36.12万片。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跨越50%临界点后增速放缓,光伏与储能市场能否承接过剩产能仍是未知数。
同时,行业内部也隐现价格战风险。天岳先进董事长曾警示:部分小企业以低价抢单却无法批量供货,造成表观内卷。在技术门槛较低的6英寸市场,毛利率已呈现下滑趋势,而公司32.92%的综合毛利率能否维持,取决于8英寸高端产品的放量节奏。
而技术路线的博弈,则将关乎生死。液相法与传统气相法的路线之争尚未尘埃落定。公司2020年年报就曾特别提示:如持续产能扩张导致投资加大,存在增加业绩不确定性的风险。而当12英寸研发吞噬现金流,短期借款已飙升至6亿元,技术突围的窗口期就有可能比预期时间,要短得多了。
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技术突围和市场份额提高后,都有机会化解上述隐患。综合而言,天岳先进成功在港股上市,既是对过去 15 年技术积累的认可,更是开启全球化征程的起点。在碳化硅产业从 “实验室” 走向 “大规模应用” 的关键期,公司凭借技术、产能、客户、资本的四重优势,有望在新能源与 AI 的产业革命中,书写中国半导体材料企业的全球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