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高澜股份全面转型液冷:从“冷却老兵”到AI赛道弹性黑马?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211

在AI大模型推高算力需求、数据中心“高热高密”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液冷”正在从小众技术变成刚需方案。与其相关的国产企业,也悄然开始“走上牌桌”。

 

高澜股份(300499.SZ)就是其中之一。

 

8月18日至19日,公司连续发布/回应多项关键信息:披露在手订单、出海设立子公司、明确产品自产能力。三条看似分散的资讯,实则共同勾勒出一个画像——高澜股份,正处在从“老牌散热厂”向“液冷系统化提供者”进阶的关键阶段

 

一、业务结构画像:液冷成为第二增长曲线,毛利结构仍待修复

 

根据高澜股份2024年年报披露,公司全年实现营收15.81亿元,同比增长35.39%,但归母净利润为-1.53亿元,亏损同比扩大,显示出“增收未增利”的典型结构性特征。

 

从营收结构看,公司业务主要分为三块:

 

  • 数据中心液冷业务:收入约4.8亿元,占比超过30%,成为公司增长最强劲的板块;
  • 轨道交通与电力电子冷却系统:传统业务板块,占比约50%,但增速放缓;
  • 其他工业冷却与环境温控业务:占比不足20%,贡献有限。

 

从利润端来看,液冷业务由于处于导入期,毛利率仍未显著释放,整体拖累利润水平。但公司明确披露:液冷业务单机价值高、客户粘性强,具备较高的毛利率恢复与放大潜力。

 

与此同时,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达1.36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占营收比重为8.6%,主要集中于CDU、液冷板、流体系统控制与自研泵体等核心部件的开发。

 

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为-1.14亿元,同比大幅下滑,主要因订单交付节奏、回款周期错配所致;资产负债率达50.71%,略高于去年同期。

 

综合来看:公司业务结构已从“工业冷却”向“AI液冷”演进,成长方向清晰;但短期财务报表仍处在“增收+亏损”的承压阶段,需要通过订单兑现与费用优化实现质变。

 

二、订单充足:产业化拐点初现,业绩兑现进入“节奏期”

 

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中,高澜股份披露,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在手订单金额为11.1亿元,已达2024年全年营收的70%以上,订单来源以液冷项目为主,包含多个AI算力中心、互联网数据中心等。

 

这意味着:

 

  • 订单保障全年增长确定性:如果交付节奏合理,公司将继续维持高增长轨道;
  • 结构性滞后优势:项目型订单具有“交付后确认”的特征,有望为Q3、Q4提供业绩支撑;
  • 验证公司系统化交付能力:液冷系统交付复杂、周期长,能否如期交付是公司成长的关键门槛。

 

三、亏损有望扭转,成长性与盈利性“双修复”值得关注

 

虽然高澜股份2024年尚处于整体亏损状态,但高澜2024年的亏损,本质是转型导入期的“战略性亏损”:为了拿到优质客户 + 系统化订单,先把产能、团队与研发铺起来;成本与现金流短期承压,在所难免。

 

我们理解其亏损的背后结构性特征:

 

  • 营收增长主要来自液冷类项目,而这些项目存在交付周期与回款周期错位;
  • 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液冷CDU、服务器液冷板、系统集成控制上提前投入布局;
  • 出海及新建产线(如重庆基地)在前期拖累利润端,但具备后续边际释放能力。

 

随着2025年结构向上、效率趋稳、费用回落、周转改善四条线逐步兑现,“扭亏为盈”具备基础与路径,利润拐点更大概率来自毛利修复 × 固定成本吸收 × 财务费用回落的共振。

 

四、自研自产能力突出,技术路线日渐清晰

 

面对“液冷是否自产”的疑问,公司明确披露:

  • 液冷系统核心部件(液冷板、CDU、泵、储液罐)均已实现自研自产;
  • 在标准化与模块化方面,公司构建了可根据项目灵活组装的产品架构;
  • 部分低附加值部件可外采,优化制造效率与成本。

 

这套模式在AI基础设施时代尤为重要:只有具备完整自研能力,才能匹配客户对“定制化+交付效率+可维护性”的三重要求。

 

换言之,高澜股份已具备“模块 + 系统 + 交付”三位一体的能力,是具备工程深度与成本控制优势的液冷制造商。

 

五、客户结构:头部互联网+海外试探,双轮驱动

 

高澜股份的客户结构呈现明显“高质量+初国际化”特征:

 

  • 国内客户:包括字节跳动、阿里、腾讯、浪潮等头部互联网/AI企业;
  • 海外布局:通过新加坡设立子公司,试图承接东南亚/全球项目需求;
  • 政企与IDC客户:部分产品已覆盖万国数据、私有云等政企侧应用。

 

大型客户往往意味着订单集中度高、单笔金额大、需求稳定性强,但也对交付周期与品质管控提出极高要求。

 

六、新加坡设立子公司:小试牛刀,试探国际化路线

 

2025年8月18日,公司公告已在新加坡设立全资子公司,注册资本为50万新币(约合265万元人民币),并已完成注册手续。

 

虽然投资体量不大,但战略意义突出:

 

  • 新加坡是全球数据中心与云计算密集地,是国际互联网巨头首选数据集群;
  • 设立本地化窗口,有利于形成“技术对接+交付+合规+供应链”的完整闭环;
  • 未来有望承接Meta、AWS、GCP等项目,真正打通中国液冷企业的全球产业链接口。

 

这也是国产液冷企业试图突破国内市场天花板、接触更大规模项目的关键一步。

 

七、风险提示:成长性下的三重不确定性

 

尽管公司增长逻辑清晰,但以下风险仍需关注:

 

1.订单交付能力与周期错配风险

项目型订单一旦延期或验收受阻,将影响收入确认与现金流稳定性;

 

2.客户集中度高,博弈风险增加

大型客户往往压价能力强、账期长,公司需强化应收管理能力与议价策略;

 

3.新加坡子公司短期效能待验证

尚未披露具体合作客户与订单,能否形成滚动交付仍需观察;

 

4.财务结构尚未健康,需关注费用与债务结构优化

当前公司仍处亏损阶段,盈利性拐点具备路径但未完全落地。

 

总结:不是站在风口,而是在风中稳步前行

 

液冷赛道并不缺故事,缺的是能“交付+量产+全球化”的公司。

 

高澜股份,正是那类“还未成龙头、但路径正确”的新势力:

 

  • 有订单,有技术,有客户;
  • 正从项目型承接商向平台型方案商进化;
  • 在风暴来临前,已提前搭建好了自己的护城河。

 

如果说英维克是液冷第一梯队的估值锚,那么高澜股份,就是市场回归“成长兑现逻辑”后最有可能加速修复的第二梯队。

 

在AI带来的“基础设施再革命”中,液冷是每一座算力高地的底层支撑,而高澜股份,则是正在加速穿越迷雾、迎向新一轮爆发的那颗星。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