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共进股份:在旧周期尽头,能否迎来新起点?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228

共进股份(603118),这家1990年代起家于深圳的网络通信设备企业,曾长期被视作“隐身的代工厂”——主营宽带接入设备、家庭网关,吃的多是运营商订单,业务稳定却缺乏想象力。正因如此,它常被资本市场贴上“低毛利、缺话语权”的标签,在高光行业里显得格外边缘。

然而到了2025年,剧情正在发生变化。外界的质疑没有消失,但产业环境与公司自身的动作却在暗中改写逻辑:一边是海外市场需求回暖带来毛利改善,一边是物联网模组、交换机、车联网等新业务不断铺开。这意味着,共进股份不再只是一个“代工厂”的故事,而是被迫站上了“守旧与突围”的十字路口。

问题在于,它能否借此机会完成角色转变?是继续被市场当成运营商链条上的附庸,还是成为全球物联网生态中的一环?这,才是观察它的关键。

二、财务表现回顾:从亏损边缘到扭亏拐点

1. 2024全年:业绩在低谷徘徊

2024年,共进股份实现营业收入 83.76亿元 ,同比微降1.8%;归母净利润亏损约 0.8亿元 ,扣非后净亏损更高。这一年,公司基本盘没有崩,但利润端的疲弱暴露无遗:主业毛利率被成本压力和价格竞争挤压,海外市场贡献有限,整体盈利能力几乎被掏空。

——这一阶段,市场对它的判断很直白:代工厂,护城河不深,没什么想象力。

2. 2025年Q1:营收修复,利润端仍弱

2025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0.51亿元 ,同比增长6.8%。这说明在订单恢复和海外出货支撑下,营收开始回暖。但利润端依旧偏弱,归母净利润尚未出现大幅改善,整体盈利能力仍在爬坡期。

——简单来说,这是“量回来了,但钱没赚到手”的阶段。

3. 2025年上半年预告:真正的拐点出现

到了2025年中期,公司给出的半年度业绩预告彻底改写了市场预期:

归母净利润预计 5000万–7000万元

扣非后净利润 4300万–6300万元

相比去年同期归母净亏损1646万元、扣非净亏损4919万元的境地,这一变化无异于“翻身”。更关键的是,本期预计非经常性损益仅约700万元,而去年同期是3273万元。这意味着盈利改善并非靠一次性收益“粉饰”,而是真正来自经营层面的修复。

4. 趋势解读:利润拐点,还是昙花一现?

从数据轨迹来看,2024年是低谷,2025年Q1营收企稳,Q2开始利润修复,今年全年净利润有望达约1–1.4亿元。换句话说,共进股份已经跨过了“亏损底”,进入到盈利修复的新阶段。

但这并不意味着风险消失:海外高毛利订单能否持续、国内主业毛利率是否稳固、成本管控能否延续,才是决定后续业绩能否站稳的核心。

——一句话总结:财报数字告诉市场,它的“翻身”是真实的,但能不能走出短期拐点,迈进长期新周期,还要看后续几个季度的验证。

三、产业逻辑与战略驱动:老主业的天花板,新业务的生死局

1. 主业:通信终端的稳定盘

共进股份的基本盘一直是宽带接入设备、家庭网关等通信终端产品。这个业务特点很清楚:

客户集中 :运营商大单,稳定但议价权不在自己手里;

利润有限 :毛利率常年偏低,容易受上游芯片成本和价格战影响;

周期性明显 :行业需求取决于运营商资本开支节奏。

这一块业务的价值在于“稳定现金流”,但它的天花板已经很清晰:撑得住公司,不足以撑出高成长。

2. 海外扩张:毛利率改善的关键突破口

真正让市场重新看待共进股份的,是海外市场的抬头

2025年上半年盈利拐点,很大程度就是靠海外订单的放量,高毛利产品拉升了整体盈利结构;

公司在越南等地扩产,目的就是靠海外布局来平衡国内运营商的依赖,顺带获得成本和汇率优势;

如果海外市场持续扩张,它就不再只是“国内代工厂”,而是“全球供应链一环”。

海外业务是它最现实的利润杠杆,决定它的业绩修复能否走出“一季行情”,变成“几季趋势”。

3. 新业务:能否打开第二曲线?

共进股份真正的故事,不在“家宽终端”,而在“能不能杀出第二条增长曲线”。目前它的布局包括:

交换机业务 :切入企业级和数据通信领域,有望借AI和算力需求放大获得增量;

物联网模组 :对标移远、广和通等赛道玩家,如果规模做大,有望成为未来主力;

汽车电子/传感器封测 :处于投入期,短期难见效益,但方向贴合智能化浪潮。

问题在于:新业务很多,但还没有一个板块真正跑出来。如果交换机订单能落地、模组能站稳,才算是打开了“第二曲线”。否则,它还是那个被运营商绑定的通信终端厂。

4. 战略驱动的核心矛盾

总结一句话:共进股份的产业逻辑是一场“两线作战”——

老业务稳现金流,但天花板清晰;

新业务能讲故事,但兑现难度大。

这也是为什么市场对它的评价长期摇摆:它要么证明自己能突围,要么被继续视作“代工厂的翻身幻觉”。

四、风险与不确定性:拐点之后的暗礁

1. 客户集中度过高

共进股份的核心客户仍然是国内外大型运营商。订单一旦出现波动,公司业绩立刻受到冲击。运营商的议价权极强,哪怕共进股份产品出货量稳步提升,也可能换不来利润率的同步改善。这种高度依赖,让它始终处在“被动地位”。

2. 成本波动与价格战压力

通信终端业务的成本结构决定了其盈利能力极易受上游芯片、元器件价格波动影响。一旦上游涨价而下游客户压价,公司毛利率就会被双向挤压。此外,行业竞争激烈,价格战并不少见,尤其在国内市场,几乎没有公司能长期独享厚利。

3. 新业务兑现的时间差

交换机、物联网模组、汽车电子,这些听上去都对接大风口。但问题在于:

交换机要真正切入高端数据中心市场,短期很难撼动国际巨头;

物联网模组领域竞争激烈,移远通信、广和通已建立规模优势;

汽车电子和传感器封测仍处投入阶段,离放量还有距离。

这些新业务要么规模不足,要么盈利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显著改善整体利润结构。

4. 汇率与海外市场风险

海外市场正在成为毛利率的主要支撑,但这同样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汇率波动可能侵蚀利润;

海外贸易环境变化、地缘政治摩擦,都可能带来订单风险。

5. 资本开支与财务压力

公司正积极扩产和研发,研发费用率保持高位。长期看,这是护城河的必要投入,但短期则意味着现金流和利润承压。如果新业务兑现速度不及预期,这种高投入反而会放大风险。

一句话总结:

共进股份的“扭亏为盈”只是阶段性结果,后面横在它面前的是客户集中、价格压力和新业务兑现难度这几座大山。突破不了,就只能在波动里挣扎;突破了,才算真正进入新周期。

五、中长期展望:在十字路口,时间会给答案

从财务表现看,共进股份确实已经走出了2024年的低谷:2025年上半年扭亏为盈,不是靠一次性收益,而是依赖海外订单和毛利结构的改善。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拐点。

但更重要的问题在于:拐点之后能走多远?

第一,主业决定下限。

通信终端依然是现金流的核心,即便天花板清晰,它也保证了公司不会轻易掉队。只要运营商订单稳定,老业务就能守住基本盘。

第二,海外决定弹性。

当前盈利修复,海外市场贡献功不可没。若能持续扩大国际份额,且越南等新产能顺利释放,海外业务有望成为中期利润的支撑点。

第三,新业务决定上限。

共进股份能否跳出“代工厂”的宿命,关键在于第二曲线能否真正跑出规模。

风险依旧存在,但能否穿越周期,要看后续几个季度的验证。

因此,中长期观察共进股份的价值,不在于短期财报的盈亏数字,而在于它能否完成角色转变:

从运营商依赖,走向多元客户;

从低毛利代工,走向高毛利新业务;

从国内市场,走向全球供应链一环。

如果这些路径逐一兑现,它将不仅是一个通信设备制造商,而可能成为物联网时代产业链的重要节点。

风口可以吹起很多公司,但能留下来的,才叫产业价值。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