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没有字节,芯原股份是否依然值得重估?
这几天A股市场迎来一轮“国产算力”大爆发。很多人把它当成是一次“高低切”情绪轮动,认为海外算力涨多了,轮到国产补涨了。但如果你只看到这一步,可能就会错过这轮行情真正的“基本面硬逻辑”。
从盛科通信、芯原股份等领涨标的可以看出,这轮行情的实质,是国产CSP(云服务商)+国产芯片设计平台的组合开始形成实际商业闭环:有客户、有需求、有迭代、有订单。这不是情绪,是结构。
而具体到领涨标的之一的芯原股份,其股价波动与一则市场传闻的发酵、澄清直接相关——8月20日,芯原股份盘中一度涨停,背后传言是“字节跳动正与芯原股份联手设计AI芯片”。但当晚,字节跳动相关负责人向媒体回应称双方并无AI芯片相关合作,受此影响,芯原股价尾盘打开涨停。
消息的前后反转,使其迅速成为“又一只被辟谣的龙头股”。进一步引发思考,芯原的短期情绪催化部分存在误读成分,其实际逻辑应回归自身订单能力与产业结构变化。
一、“辟谣股”的估值反而更值得琢磨?
这种 “辟谣” 行为其实不难理解,ASIC 产业因深度绑定大厂,本就比传统芯片设计更不透明,再加上大厂为保护流片渠道、规避竞争关注等考虑往往不愿热度过高,今年同样被字节辟谣的寒武纪,当初也因此遭遇不少冷嘲热讽,如今已将不少同行甩在身后。
所以这起 “乌龙消息” 并未让市场对芯原的关注降温,反而抛出了一个更核心的问题:即便没有与字节的合作传闻,芯原股份本身是否已具备重估的基础?
答案或许藏在芯原股份近期披露的中报数据里——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公司预计在手订单30.25亿元,其中约90%来自高价值的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这些订单的一年内可转化率高达81%。
整体来看,芯原股份的财报展现出“短期财务承压、长期蓄力突破”的特点:上半年公司营收 9.74 亿元,同比微增 4.5%,在行业需求波动里体现出业务韧性;虽归母净亏损扩大至 3.2 亿元、扣非归母净亏损 3.58 亿元,但亏损主要源于 AI、Chiplet(芯粒)等关键领域的高强度研发投入——现在公司 Chiplet 技术已有明显进展,还在推进基于这一架构的高性能计算芯片项目,正好契合 AI 计算和智能驾驶的需求,对科技公司来说,这种研发投入本就是筑牢技术壁垒的关键。
这组数据的综合意义在于:即使字节跳动传闻不实,芯原在AI芯片平台服务领域的业务基础依然稳固,大量在手订单不仅验证了市场需求,更明确了未来几个季度的营收兑现路径。
换言之,芯原的商业逻辑并非建立在“绑定某一个大客户”的预期上,而是建立在“平台型SoC定制服务商”的广谱能力上。市场情绪虽然来得快去得也快,但基本面构成了它更值得深挖的价值锚。
二、它不是寒武纪,也不是寒武纪的对手
芯原股份披露目前公司在半导体IP授权业务中表现出色,市场占有率位列中国大陆第一,全球第八,正在多个市场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平台化解决方案,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增强了与客户的合作关系。
整体来看,芯原股份目前在 IP 领域的技术储备(如专利、产品适配性)已形成差异化优势,能与一站式芯片定制业务形成协同 ——IP 授权的技术积累可大幅提升定制芯片的研发效率,而定制业务的订单反馈又能反哺 IP 产品迭代,这种 “IP + 定制” 的业务闭环,恰恰是其作为“平台型 SoC 定制服务商”的核心支撑。
芯原不做“标准通用AI芯片”,它做的是客户定制+模块化组合+流片协同的轻资产模式。寒武纪像英伟达,通用、强性能;芯原则更像博通或Marvell,追求的是“场景适配”、“定制价值”和“结构性高毛利”。
本质上,两者定位不同、客户需求不同,长期来看是并行非对抗关系。
在当前AI芯片国产化过程中,随着大模型从训练端向推理端过渡、从云侧走向端侧,对“性价比合适、可快速迭代”的定制芯片需求正在迅速抬头。这正是芯原的优势所在。
三、“IP卖图纸 + SoC卖设计 + 制造协同”的芯原打法
芯原核心业务模型包括三部分:
·IP授权:拥有1600多个自研IP模块,形成积木式可复用平台;
·SoC定制设计:面向CSP、车厂、AI模组厂等按需定制芯片;
·协同制造服务:与台积电、中芯国际等代工方联动,打通设计-流片链条。
这种模式并不性感,但很实用。它不卷产能,而是卷迭代速度、客户深度与生态适配。
此外,这种平台化模式使其具备边际成本下降、IP复用率提升、客户黏性增强的结构性优势,是芯片设计服务赛道中为数不多有“规模效应可能性”的玩家。
四、情绪催化之外,估值是否已合理?
从短期来看,芯原的股价波动受到了“合作传闻辟谣”的扰动。但正因为没有消息确认,公司更值得从估值和业务基本面角度去冷静分析。
它的问题也很清晰:
·盈利能力仍较弱,研发投入高企,2024年仍为亏损;
·客户集中度偏高,部分定制订单可复制性有限;
·短期内仍缺乏标志性“定制芯片成功商业化”的案例。
但好的一面是:
·30亿在手订单为底部提供估值锚;
·芯原长期处于国产替代路径中的“中间环节”,不依赖单一热点;
·模式确定、业务清晰、客户基础已形成滚动。
从这个视角看,芯原或许并不需要“字节合作”这一情绪加成,它的成长逻辑在国产定制芯片产业化过程中依然成立。
五、国产算力芯片:寒武纪定标准,芯原做定制
如果你是今天才开始关注国产AI芯片,可能寒武纪的故事会更抓人眼球,它在走“高性能芯片自主化”路线。但如果你看得更深一步,就会发现:芯原这种“IP起家+客户深耕”的定制服务平台,才是真正吃到了客户预算的“合理分配”。
未来国产算力格局不再是一家独大,而是:“寒武纪定标准,芯原做定制”,高端通用芯片与中高端定制芯片并驾齐驱,市场容量翻倍增长。
在这个趋势下,芯原股份不是简单的“消息驱动标的”,而是——国产算力商业化的“幕后操盘手”。从现在起,它值得市场重估。
六、国产替代的“中间环节”:芯原的真实位置
谈国产替代,市场往往更关注具备核心 IP、制造能力或下游控制权的企业,比如 GPU、服务器、整机、甚至大模型本身。但真正完成“去美国化”的产业闭环,靠的是全链条每一环都有国内玩家接住。芯原股份正是这样一个位置特殊但极其重要的“中间环节”。
从产业结构来看,AI芯片的国产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从“替代最容易、影响最小”的中间设计层开始推进。芯原作为平台型 SoC 设计企业,提供的是可复用 IP 模块 + ASIC 定制 + 制造协同服务,这使其天然具备成为国产 CSP、终端设备厂商“国产算力组合包”一部分的潜力。
更重要的是,芯原的客户并非完全依赖某一头部客户,而是遍布车厂、IoT、消费电子等多个边缘端市场,这些领域对灵活性、迭代速度、定制化能力的要求更高,反而是国产化优先启动的切入口。从某种意义上说,芯原承担了“用国产设计方案+国产流片服务+可控架构”来替代海外标准件的组合功能,在算力国产化链条上既不显眼,但也极难替代。
这一位置决定了芯原的商业逻辑不依赖热点、消息、或者某个单一客户——它真正搭乘的是一条更长期、也更深层的产业趋势:国产算力不仅是芯片的替代,也是设计层、接口层、系统服务层的替代。芯原正位于这个趋势的腰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