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慌,高盛看法来了:AI股的下跌只是短期休整
回调背后的逻辑
近期美股AI板块显著回调,引发市场激烈讨论:这是趋势逆转的信号,还是短期波动?高盛资深科技交易员Peter Callahan直言,这是一次“战术性休整”,并非“大调整”。
高盛数据显示,该行追踪的一篮子AI股票本月表现落后标普500指数约400个基点。看似剧烈,但在历史对比中仍属正常区间。Callahan强调,高估值板块的阶段性修正并不意味着系统性风险。
回调的成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估值高,股价涨幅过快导致承压;其次是投资回报与实际应用渗透速度引发市场怀疑;最后是宏观资金更偏向周期板块,使得科技股资金面承压。三股力量叠加,带来眼下的短期调整。
资金的分歧与流向
市场最值得关注的并非股价波动本身,而是资金的态度分化。对冲基金在二季度减仓后,近期重新加码科技龙头,包括英伟达、苹果、亚马逊、特斯拉等,合计权重从11.8%升至12.8%。
而大型共同基金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持续低配。截至三季度初,它们对“科技七巨头”的低配幅度已扩大至819个基点,高于此前的723个基点。与此同时,Meta、谷歌、亚马逊被纳入罗素1000价值指数,价值基金被迫调整,但整体仍维持低配。
这种分化显示出机构策略的明显分歧:部分资金选择逢低布局,另一部分则选择继续观望,甚至回避风险。市场因此表现出更强的结构性分化,龙头抗跌,中小盘波动更剧烈。
“软件已死”论与高盛的反驳
伴随AI浪潮,市场上出现了“软件已死”的观点,认为AI将颠覆软件收费模式,压缩利润空间。对此,高盛给出不同声音:历史上,软件公司往往能够捕获其所带来生产力提升的10%至20%的价值。只要具备差异化,行业规模不仅不会收缩,反而会随渗透率提升而扩大。
换句话说,行业的淘汰赛确实存在,但头部软件企业的基本面并未动摇。这场战术性回调,也可能正为优质公司带来新的切入机会。
整体来看,AI股的下跌并不是大趋势的终结,而是高估值阶段的必然修正。资金并没有逃离,而是在不同策略之间重新寻找平衡点。对冲基金的增持说明,市场依旧相信龙头的长期价值。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这一轮波动,而是你是否在动荡中丢掉了对趋势的判断。
资本从不怜悯犹豫者,它只会拥抱那些能在回调中坚守、并敢于押注龙头的人。未来几年,AI行业的价值释放仍将集中在少数具备核心技术与规模优势的公司身上。短期噪音无法改变长期格局,最终的赢家,依旧会是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