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丰预判:中国人形机器人2027年或迎“大爆发”,上游盈利最靓?
在生成式 AI 席卷全球之后,“人形机器人”这个原本属于概念展台的品类,正在悄悄走向现实。
近日,汇丰银行发布重磅行业研报,明确指出:2027 年将成为人形机器人“规模化商业化的元年”,投资回报周期将从当前的 7 年压缩至2027的约2 年。
这不只是一份预测,更是一个信号。人形机器人不再只是“能不能实现”的技术命题,而是“什么时候进入生意逻辑”的时间问题。
但比这个更有启发的是——汇丰研报特别指出:机器人整机厂商未必最赚钱,真正的盈利高地可能藏在那些低调的上游零部件公司里。
一、“2027商业化”不是一个遥远的未来,而是一个有拐点的现实
汇丰研报判断的核心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下降是核心变量
目前行业普遍认为人形机器人制造成本仍在20–30万元人民币区间,但汇丰预计这一数字将在未来 2–3 年大幅下降至 10 万元左右。原因主要包括:
·标准化程度上升,供应链成熟;
·多家中国厂商计划 2025 年之前实现年产 1000 台以上;
·政策补贴和大客户“场景采购”带来规模支撑。
一旦成本降到某个临界值,比如10万元以内,同时机器人能完成基础重复性劳动(巡逻、搬运、问讯等),企业客户很容易就能算清一笔账:用机器人替人,两年就能回本。
这就会激活一个巨大的市场。
2、商业应用场景被真实打开
·在制造业,机器人可以执行高强度重复性搬运、巡检;
·在物业与安保,承担简单值守任务;
·在物流与仓储,结合 AMR 系统完成路径导航;
·在政务窗口、医院、零售空间等场景,承担低认知门槛的接待与指引。
换句话说,“类人外形+低智能协作”这套组合已经找到了现实落点,再加上中国劳动力结构压力(老龄化、用工荒)加剧,这条曲线很容易拐头向上。
二、汇丰的重点不在“造机器人”,而在“机器人产业链谁赚钱”
这份研报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句判断:
“最早实现正现金流的,不是整机厂商,而是上游零部件企业。”
换句话说,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谁做出了会跳舞的机器人”,而是“谁在持续供货机器人的关键骨骼和肌肉”。
1、零部件企业的结构优势在哪里?
·规模效应早、标准化高
零部件如减速器、伺服电机、液压模组等,已经进入可规模量产状态,边际成本持续下降。
·市场集中度高,议价能力强
大量整机厂商仍在定制与试错中,反而被动依赖于少数核心零件商,供需结构反转。
·毛利水平更稳、更高
汇丰测算:多数上游企业净利率在 15% 左右,普遍高于整机企业(普遍在 5–10% 波动)。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资本市场层面,部分减速器、热管理系统厂商的财报要比“明星整机企业”更好看。
2、中国的上游厂商已形成一定护城河
中国在精密制造、供应链配套、成本控制方面具备先天优势,且这类零部件往往具备“技术够用+价格极具竞争力”的组合,满足当前机器人初期应用场景所需。
例如:
·精密减速器中,中国厂商已开始部分替代日系供应商;
·液冷散热、电池系统、执行器模块等均形成了国产自研产业链;
·多数客户表示倾向选择“本地配套+规模出货+响应快”的国内供应体系。
三、未来 10 年,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市场规模如何?
汇丰预测,2025–2035 年间,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不同环节每年的规模大致如下:
·执行器,将实现 市场规模680 亿元/年
·传感器,将实现 市场规模280 亿元/年
·软件系统,将实现 市场规模170 亿元/年
也就是说,仅执行器这一项,10年内就可能累积出接近 7000亿元人民币的生意,还未计算集成服务、运维管理、保险及下游场景分成。
四、值得关注的三个问题
1、人形机器人会不会像电动车一样走“先爆上游、后卷整机”的路径?
很有可能。整机难做,场景多元,但基础部件先跑起来,一定是确定性更高的路径。类似于新能源汽车时代的电池、电驱、电控模块爆发。
2、企业客户会不会真正买单?
当机器人价格跌破 10 万、年替代人力 1.5–2人、还能24小时连续作业、出现率不低于95%——企业会不会买?答案很可能是:先买两台试试,然后买20台跑业务,最后一年买200台代替人。
3、中国厂商为什么可能领先?
·成本控制力强;
·制造端反应速度快;
·本地化场景适配能力强;
·政策支持链条更顺;
·大客户(国企、政企、物流平台)愿意试单。
五、结语
这份报告的意义,不是告诉你哪个公司股价会上涨,而是提醒所有关注技术周期的投资者:
那个真正吃到红利的环节,未必是舞台中央的整机制造者,而可能是后台悄悄供货的基础零部件商、平台软件商,甚至是懂得做集成服务的系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