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智能眼镜狂飙:一年翻倍增长,下一个万亿市场来了?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276

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据Counterpoint《全球智能眼镜型号出货量追踪》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同比增幅突破110%看,其中,Meta在全球智能眼镜市场的份额在2025年上半年升至73%。

同时,Ray-Ban Meta智能眼镜的强劲需求以及小米、RayNeo和一些小品牌新厂商的加入推动了这一增长。

聚焦中国市场,增长势头同样迅猛。据IDC推测,2025年中国智能眼镜出货量将达到290.7万台,同比增速高达121.1%。这不仅让“智能眼镜”这个曾经的小众产品,重新进入资本与消费者的视野,也引发了一个重要问题——它是否会成为继智能手机、智能手表之后的下一个大众化智能终端?

一、增长背后的驱动力

这轮销量飙升的逻辑并不复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第一,价格下探。过去动辄几千元的智能眼镜,如今几百元就能入手,再加上电商补贴,降低了用户尝鲜门槛。

第二,手机厂商入局。小米等大厂的进入,带来了供应链、渠道与品牌信任度优势。以小米为例,Counterpoint高级研究分析师Flora Tang指出小米的AI眼镜已成为全球智能眼镜市场的一匹黑马,今年上半年仅上市销售一周,就一举成为了全球第四大畅销机型和AI眼镜品类第三大畅销产品。

二、产品形态与厂商表现

当前的智能眼镜市场,主要分为两条路径:

1.AI音频拍摄眼镜:价格亲民、功能实用,是销量的主力。满足了用户日常拍摄、记录和语音交互的需求。

2.AI+AR眼镜:提供沉浸式互动与可视化体验,功能更前沿,但仍处于孵化阶段。

在品牌方面,小米的影响力显而易见;华为、雷鸟、界环等也在加速推出新品,整体格局正在形成“手机厂商+创业公司”的双轨并行。

三、AR眼镜与MR头显的对比

虽然AR眼镜(增强现实眼镜)与MR头显(混合现实头显)都属于下一代人机交互设备,但两者走势截然不同。

1.AR智能眼镜:在体验和功能上快速进化。RokidGlasses已经能实现“听、说、拍、看”,被视作“随身外脑”;TCL雷鸟X3Pro则支持多模交互,并融合大模型响应,让交互更自然。

2.MR头显:却陷入了“高开低走”。2025年上半年,全球销量同比下滑25.6%,原因在于价格高、生态缺失和佩戴体验不足。即便是vivoVision探索版这类硬件配置强劲的产品,仍难以突破场景局限。

结果是:AR智能眼镜逐渐找到了走向大众化的路径,而MR头显依旧徘徊在“高端尝鲜”的小众圈层。

四、普及的障碍与突破口

即便销量翻倍,智能眼镜距离真正普及还有几道槛:

1.续航不足:长时间佩戴仍会遇到电池瓶颈。

2.佩戴舒适度:重量和设计感仍需改进。

3.生态尚浅:缺少足够的内容与应用场景支撑,用户体验容易“昙花一现”。

但随着价格继续下探、芯片与光学技术迭代,以及厂商在内容生态上的持续投入,智能眼镜正在加快“从实验品到日常硬件”的转变。

五、下一个万亿级市场?

智能眼镜的销量爆发,说明它正在成为个人智能终端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但其增长轨迹清晰:价格下降、技术进步、品牌力驱动,共同推动渗透率提升。

在全球消费电子行业寻找“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站”时,智能眼镜或许是最值得关注的赛道。未来,真正能站上舞台中央的玩家,一定是在技术+生态双端都做到深耕的企业。

六、A股映射:谁能接住智能眼镜的东风?

智能眼镜销量的翻倍,不只是消费电子的一个新故事,也意味着一条新的产业链机会。资本市场最关注的问题是:谁会是这波增长的真正受益者?

1.光学与显示模组厂商

智能眼镜的核心组件之一是光学模组和微显示屏。无论是全彩MicroLED、LCOS,还是自由曲面光学镜片,中国供应链正在快速成熟。像舜宇光学、福晶科技等已有一定积累,未来在全球厂商扩产背景下,或将迎来更大需求。

2.算力与芯片厂商

眼镜智能化的背后,本质上还是算力下沉。低功耗AI芯片是关键环节,既需要有端侧推理能力,又要兼顾能效比。寒武纪、地平线、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都是产业链绕不开的节点。

3.AR/VR整机厂与生态玩家

小米、华为等大厂的入局本身就是信号,说明智能眼镜有望复制智能手环的普及路径。同时,Rokid、雷鸟等专注AR的创业公司也值得关注,它们在场景应用和交互模式上走得更激进。

4.系统级整合商

和手机类似,最终的赢家不会是单一环节,而是能把光学+芯片+算法+应用生态串起来的系统厂商。国内像浪潮信息、中科曙光这类AI系统玩家,虽然当前业务重心在服务器,但未来也可能通过算力与应用生态切入“轻量化设备”赛道。

结尾提示

对投资者来说,智能眼镜并不是“下一个手机”的简单替代,而更像是一场长期的生态战。资本要看的不是短期销量,而是技术成熟度、应用渗透率、生态闭环。换句话说,谁能真正把智能眼镜做成“日常刚需”,谁就有机会在下一波浪潮中胜出。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