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光模块的基本逻辑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281

你可能没听过“光模块”这个词,但它正在悄悄成为AI发展的关键角色。虽然它本身不产生算力,但却决定了算力能不能被快速、高效地释放出来。随着AI模型越来越庞大,光模块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升。

光模块到底是干什么的?

简单来说,光模块就是把电信号变成光信号,再把光信号变回电信号。听起来像个“信号快递员”,但它的传输速度直接影响整个数据中心的效率。

尤其是在AI训练阶段,GPU之间需要高速互联,传统的电连接已经跟不上了,光模块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选择。数据显示,AI数据中心对光模块的需求是普通数据中心的3倍以上,尤其是800G高速光模块,特别抢手。

这不仅是数量上的增长,更是技术上的升级。

AI推动技术大跃进

AI模型越大,数据传输就越密集,光模块必须跟上节奏。现在800G光模块已经开始大规模部署,带宽更高、延迟更低,特别适合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

同时,硅光技术也在加速落地。它能把光器件集成到硅片上,不仅成本更低,集成度也更高,对AI基础设施建设非常有利。

技术升级不仅体现在速度上,还包括功耗和传输距离。AI训练对能效要求很高,低功耗光模块成了研发重点。

产业链全景:谁在做什么?

光模块产业链分三层:

上游:芯片、光器件、封装材料

中游:光模块制造商

下游:数据中心、电信运营商、云服务商

在上游,光芯片是技术门槛最高的部分。像中际旭创、光迅科技这些国内企业正在加大投入,提升自研能力。中际旭创已经实现部分800G硅光芯片量产,目标是打破海外垄断。

光器件方面,天孚通信在光隔离器和耦合器方面有优势,正在向硅光器件转型。博创科技则在推进高密度封装方案,解决AI场景下的散热和空间问题。

中游制造商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光模块组装需要多个环节协同,包括光学调试、电路设计、热管理等。中际旭创、新易盛在800G模块上已经形成产品矩阵,部分型号已被海外数据中心采购。

下游方面,AI数据中心是最大买家。国内“东数西算”工程推进,中西部的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光模块需求也同步增长。不过目前国外市场仍占主导,比如新易盛2025年上半年境外收入占比高达94.64%,客户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东南亚的大型云服务商和通信设备商。

区域上,长三角是技术研发高地,聚集了大量光模块企业;珠三角则在光器件和材料供应方面更有优势。

AI和光模块是“双向奔赴”

AI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基础设施的升级,而光模块作为底层连接器,也在技术和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不断进化。

从训练到推理,从数据中心到边缘计算,光模块的应用越来越广。比如800G光模块,常用于AI模型训练、视频识别、自动驾驶数据处理等。预计到2025年,全球800G光模块出货量将达到约2000万只,其中绝大部分将被用于AI相关场景。

国内企业也在加快布局。新易盛在2025年上半年推出多款800G DR8和SR8模块,专为AI数据中心设计。

AI模型越来越“实时”,对光模块的要求也更高。未来的光模块不仅要快,还要稳,比如低误码率、抗干扰能力、温度适应性等,都是新一代产品的竞争重点。

可以说,AI推动光模块进化,光模块也加速AI落地,两者互相成就,构成了算力基础设施的闭环。

投资逻辑:看什么才靠谱?

根据数据,2025年中国光模块市场规模预计接近700亿元,到2030年可能达到1700亿元。这么大的市场,自然吸引了很多企业加码投入。

光模块也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AI时代的关键器件。

对投资者来说,除了市场规模,更看重的是技术壁垒和国产替代空间。目前一些核心器件还依赖进口,国产化进程是重要看点。比如光芯片,国内企业在设计上已经追赶上来了,但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还有短板。所以,那些能“垂直整合”的企业更有投资价值。

来看几个关键角色:

企业名称 所属环节 角色与贡献
英伟达 下游 光模块终端客户,用于AI服务器
中际旭创、新易盛 中游 光模块制造商,直接供货给英伟达
天孚通信 上游 光器件生产商,提供核心器件

比如英伟达下单后,天孚通信就会提供FAU和硅光引擎封装服务,中际旭创则负责制造光模块,成为英伟达1.6T光模块的主要供应商。其CPO技术能降低30%-50%的功耗,和英伟达交换机深度绑定,满足低延迟需求。

简单算一下,一台H20服务器要用8块800G光模块,每块模块价格在400到1200美元之间,光模块成本就可能达到6400美元。

随着AI产业发展,英伟达产品不断升级,对光模块的需求也只会越来越高,市场空间巨大。

这也带动了国内企业的盈利能力。2025年中报显示:

中际旭创营收增长36.95%,净利润增长69.40%,主要靠800G产品放量和成本优化。新易盛营收104.37亿元,同比增长282.64%;净利润39.42亿元,同比增长355.68%

风险也不能忽视

当然,光模块产业也不是没有风险:

技术迭代太快:800G之后可能很快进入1.6T时代,国内企业如果跟不上,可能被边缘化

周期波动:数据中心建设有周期性,2024年下半年一些云厂商因资金紧张暂停新建AI集群,订单短期下滑

国际竞争:美日企业在硅光集成度和可靠性方面仍有优势,国内企业要在品质、成本、交付能力上持续提升

地缘政治:部分关键原材料和设备还依赖进口,供应链风险不容忽视

所以,虽然光模块是AI时代的底层器件,但技术密度高、周期敏感强,投资时要看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结语:小器件,大逻辑

别看光模块小,它可是AI时代的“连接器”。谁掌握了高速连接,谁就掌握了AI的节奏。

这个产业,值得被更多人关注。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