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高估了吗?
资本市场总在塑造新的“图腾”。十年前,茅台是散户眼里的信仰:喝不完的飞天茅台,涨不完的白酒股;如今,新的名字被推上了神坛——寒武纪。它的股价一路飙升,市值一度突破6643亿元。
8月28日深夜,公司董事会突然发布《风险提示公告》,提示股票价格存在脱离当前基本面的风险,投资者参与交易可能面临较大风险。结果,29日早盘寒武纪股价一度跌超8%。短短几天,情绪的两极全都上演。
那么,寒武纪是真的被高估了吗?还是说,它正在走向万亿市值的必经之路?
一、算账:寒武纪的市盈率到底贵不贵?
资本市场的争论,最后都绕不过一个问题:到底贵不贵?情绪可以狂热,故事可以动人,但算账不会骗人。那我们就冷冷地拿起计算器,把寒武纪的估值摊开来。
先看2025年:
公司自己在公告里给出的全年营收区间是50–70亿元。我们取激进值70亿,再参考上半年净利率36.02%,全年净利润大约是25.2亿元。对比当前市值6643亿元,算出来的市盈率(PE)高达262倍。单看这个数字,的确吓人。可换个角度想,资本市场为什么愿意给这么高的倍数?因为大家赌的不是2025年的利润,而是未来三年的爆发。正如特斯拉在2020年 接近千倍PE时被无数人骂贵,几年后业绩兑现,才发现那时的估值是“便宜的未来”。
再看2026年:
假设AI基础设施进入加速期,公司营收能冲到150亿—200亿。如果净利率维持不变,那么:
- 150亿营收→净利润约54.0亿元→PE≈123倍;
- 200亿营收→净利润约72.0亿元→PE≈92倍。
这个区间的估值,放在国际对比里非常有意思:特斯拉目前的市盈率约183倍,英伟达约58倍。寒武纪夹在两者之间——比特斯拉便宜,比英伟达贵。说它高估?是高;说它离谱?未必。因为市场对寒武纪的预期,不仅仅是“做一家盈利企业”,而是“成为国产AI算力的旗帜”。旗帜,就该享受溢价。
继续推到2027年:
如果国产AI芯片进入真正爆发周期,寒武纪的营收完全可能跨上300亿甚至400亿平台。按照36%的净利率来算,净利润区间会在108亿—144亿元之间。届时,对应的市盈率将滑落到61倍—46倍。换句话说,今天让人咋舌的高估值,三年后有可能被业绩一点点填平。
关键逻辑在这里:
寒武纪不是传统制造业,而是国产AI基础设施的核心入口。国产替代的过程也绝非线性,而是指数型增长。一旦算力需求全面爆发,寒武纪的营收和利润极可能跑赢自己当下给出的“保守指引”。所以今天看似疯狂的估值,三年后可能被证明是“低估未来”。
当然,账面逻辑并不能掩盖另一层现实:高速增长意味着永无止境的资金需求。研发要钱,扩产要钱,生态要钱,甚至国际博弈也要钱。资本市场短期的狂热推高了股价,但这种热度未必总是利好。因为在股价攀到天际的同时,公司反而会被市场推到一个“必须不断证明、不断输血”的位置。聪明的资金都懂,这里面有微妙的平衡:股价越高,筹资效率越大;但一旦市场情绪冷却,那些原本能锦上添花的动作,可能反而变成压在股价上的隐形负担。
二、国产替代:线性增长还是指数爆发?
有人习惯用线性的眼光看待增长:今年50亿,明年70亿,大后年100亿……似乎所有产业都该循规蹈矩,一步一个脚印。但问题在于,寒武纪面对的不是“鞋厂扩产”式的线性逻辑,而是一个被政策、技术和地缘政治共同推着走的指数型市场 。
第一重逻辑:政策推力。
美国的出口管制,不是“偶发事件”,而是长期的战略博弈。AI算力是国之重器,国产替代不是选项,而是必答题。过去我们可以买英伟达的A100、H100,现在只能自己上。寒武纪在这个时间窗口被抬到前台,不是偶然,而是历史必然。只要政策态度不变,寒武纪就自带战略性需求的底色。
第二重逻辑:技术需求。
AI基础设施的需求曲线,不是匀速,而是爆发式的。大模型迭代速度越来越快,训练和推理的算力消耗呈几何级数上升。今天企业还在试水,明天就是全面上云,后天就是“万物智能化”。这意味着,一旦国产AI芯片开始替代,市场需求不会是“逐年递增的温水”,而更像是“拧开的水龙头”。
第三重逻辑:资本驱动。
资金最敏感的一点就是“未来能不能涨十倍”。寒武纪恰恰符合这种叙事——它的增长潜力不仅是国内市场,还有对抗国际巨头的国家战略光环。A股投资者最懂这一套逻辑:政策背书+行业爆发+龙头地位,这就是指数级的估值推力。
所以问题就来了:那些还在拿线性逻辑去推算寒武纪未来空间的人,本质上是低估了整个国产替代的力量。他们看见的是“70亿到150亿”的增长,我们看见的却是从无到有、从百亿到千亿的跨越 。
一句话总结:寒武纪的估值,不是给它今年的利润,而是给未来三年整个国产AI基础设施的爆发红利。看似虚高的PE,本质上是指数爆发前的“先行定价”。
三、高估与否,取决于时间轴
任何一只股,一旦涨到全民瞩目的高度,分歧必然随之而来。寒武纪也不例外。
风险是真实的:良率、生态、客户渗透环环相扣,任何一步走岔,利润兑现就会打折扣;对手环伺,华为昇腾在政企市场占据高地,壁仞、燧原紧追不舍,英伟达依旧是全球巨无霸。再加上“实体清单”的现实,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始终压在头顶。
当然,股价涨得越快,市场预期就越严苛,公司就越要不断“证明”。高速扩张意味着持续的资金需求,股价高企时,筹资效率最佳;可一旦情绪反转,那些本该加分的资本动作,可能反而成为压制。
但如果把时间轴拉长,故事就完全不同。AI不是题材,而是下一轮生产力浪潮。整个产业链都在为它让路,而寒武纪正站在这条洪流的上游。它的意义,从来不是今年的25亿利润,甚至也不是明年的72亿,而是三到五年后,国产AI芯片能否撑起一整套算力体系。
继续看好AI芯片,等待万亿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