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商汤科技中报点评:生成式AI领跑增长,何时扭亏为盈?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287

一、核心财务数据概览

8月28日晚,商汤科技交出了自己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答卷。

·营业收入:23.58亿元,同比增长35.6%。

·净利润(亏损):录得净亏损14.89亿元,同比大幅收窄约40%;经调整净亏损11.62亿元,同比收窄50%。

·毛利及毛利率:毛利为9.08亿元,同比增长18.4%;毛利率为38.5%,较去年同期的44.1%有所下降。

·研发投入:研发费用为21.19亿元,同比增长12%,占收入比重约90%,但增速低于收入增速。

·现金流与财务状况: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同比大幅收窄82%,回款效率改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同比缩短近一半。上半年贸易应收款回款额达32亿元,同比增长近一倍,回款率达到96%。期末现金储备132亿元。

表面上看,商汤在营收增长的同时显著收窄了亏损,财务健康度较去年明显改善。但仔细拆解财报发现,亏损收窄的背后并非纯粹经营改善,而是“财务策略性调整”的结果。

公司在报告期内将亏损较大的自动驾驶业务“绝影”进行了剥离,并作为独立实体寻求融资,仅保留相对有收入基础的智能座舱业务。这种剥离方式虽然减少了报表上的亏损额,但并未实质改善整个集团的盈利能力。同时,研发费用虽为21.19亿元,同比增长12%,但远低于收入增速,说明研发投入强度明显下降,也反映出公司面对现金流压力的被动策略调整。

此外,销售及营销费用、行政费用分别下降17%和18.7%,费用压缩对利润表有所贡献,但也显示出公司整体在收紧开支、艰难应对资金问题。

二、业务板块拆解

商汤在2024年重组业务架构为“1+X”,即以生成式AI和视觉AI为“双引擎”,辅以孵化创新业务的“X”板块。

·生成式AI业务:收入18.16亿元,同比增长72.7%,占集团总收入的77%。已取代传统业务,成为第一大收入引擎,覆盖互联网、智能硬件、机器人、金融、科研等多个领域。

·视觉AI业务:收入4.36亿元,同比下降14.8%,占比18.5%。传统智慧城市、智慧商业收入缩减,但质量提升,项目选择门槛更高,回款效率显著改善。

·创新业务:收入约1.07亿元,同比下降约39%,占比4.5%。包括智能驾驶、智慧医疗、家用机器人、智慧零售等,仍处于孵化阶段,对整体营收贡献有限。

总体来看,生成式AI业务正在快速拉动整体收入增长,成为新支柱。而传统业务收缩则体现了战略转型的决心。

三、盈利能力变化

·亏损率改善:2025年上半年经调整净亏损同比减半至11.62亿元,经调整净亏损率从去年同期的142%下降至本期的63%。驱动亏损收窄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收入强劲增长带来的规模效应,以及费用端的优化控制。

·毛利率下滑:上半年毛利率为38.5%,较去年同期下降了5.6个百分点。毛利率下滑的直接原因是成本结构变化——随着生成式AI业务占比提升,公司在算力投入、硬件部署和项目实施上的成本显著增加,因算力和硬件投入增加,销售成本同比增长49%。硬件成本和分包费用占比提升,压缩了短期毛利率。

·费用优化:在保持研发高投入的同时,商汤严格控制了运营费用。销售及营销费用下降17%,行政费用下降18.7%;研发费用绝对额增长,但相对收入比重下降,这意味着营收增量正在消化更多研发成本,研发投入产出比有所提升。

·现金回流:近年来业务组合的调整也影响整体盈利能力。过去智慧城市等定制项目毛利较低且回款周期长,一度拖累公司利润表现,这促使公司砍掉了不少低毛利、回款慢的合同,并提高项目选择门槛,项目回款率提升至96%,应收账款回款额创历史新高,显示客户质量改善。

鉴于上半年商汤经调整EBITDA亏损已收窄约72.5%,市场普遍关注公司何时能实现盈亏平衡。但是财报中没有任何有关“盈亏平衡时间点”的清晰信号,当前的亏损改善更像是“剥离巨亏业务+压缩研发换来的暂时喘息”。

四、大模型与SenseNova商业化进展

商汤在“大模型+平台+应用”方面的布局已进入收获期。从基础设施到应用产品,正全方位推动大模型技术的商业化落地。

·算力平台:自建AI算力集群规模达25000 PetaFLOPS,算力基础设施稳健。

·大模型迭代:SenseNova(“日日新”)已更新至V6.5版本,据称在多模态理解和复杂推理能力上领先,算力平台SenseCore 2.0也实现了25000 PetaFLOPS的运行能力,支持5000张国产GPU混合调度。

·SaaS产品:推出“小浣熊”系列大模型应用,覆盖金融、教育、政务等行业版本。目前已覆盖500多所院校、服务超25万师生,在金融机构和政务部门也有广泛应用。小浣熊系列用户总数已突破300万。

·行业落地:金融、制造、政务等行业已有付费客户,生成式AI交互时长同比增长超过5倍,验证了客户粘性和应用价值。

当然,大模型商业化仍处于初期,公司未来需要关注将用户规模转化为收入规模的问题。目前很多产品可能处于推广期,商业模式也在探索。接下来,如何提高转化率和付费率、为企业客户创造直接的业务价值,将决定商汤商业化的深度和广度。

五、市场态度

财报公布后首个交易日(8月29日),商汤科技较前一交易日上涨1.13%。

与年初相比,商汤股价总体维持区间波动,尚未出现趋势性大涨。当前公司总市值约在827亿港元左右。

同行业对比:

·同属计算机视觉四小龙的其他几家公司中,依图和旷视目前未上市;

·云从科技(688327.SH)作为A股上市的AI公司,2024年全年营收规模约四亿元级别,与商汤差距明显。

·科大讯飞等老牌AI企业在语音和综合AI领域具备一定盈利能力,不过在大模型方面起步稍晚。

在AI赛道,商汤的优势在于凭借多年的CV技术积累和平台化布局,已成功实现业务重心向生成式AI的转移,并拿到了可观的市场订单,这是很多同行尚未做到的。

不过大模型领域的竞争正在加剧。互联网巨头例如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以及新兴创业公司如百川智能等,都在开发各自的大模型并拓展应用生态。尤其是巨头具备资金和客户优势,推出的通用模型在国内市场上知名度高、推广渠道广。

这对商汤来说既是机遇也是压力:一方面巨头的进入验证了大模型应用的前景,教育了市场;另一方面巨头可能抢占部分大客户和开发者资源,压缩独立AI厂商的生存空间。因此资本市场对商汤的态度依然审慎,观望其能否在激烈竞合中脱颖而出。

总结

短期来看,公司的确在做减法:砍亏损业务、压费用、提回款,并看到了有效成果。资本市场给出“温和肯定”的反馈,高盛在财报后发表研报,将商汤目标价从1.83元上调至2.72元,评级从「中性」上调至「买入」。

此外,多家研报对商汤的生成式AI业务持更加乐观的态度,预计收入贡献将从2024年的64%增至2030年的91%。

但长期来看,必须回答两个根本问题:

·大模型的产品化与商业化能否形成稳定营收?

·盈亏平衡点是否真正临近,还是只是剥离调整带来的表面修饰?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