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坚信英伟达将迎来2026年“爆发年”
尽管近期英伟达股价出现短暂回调,但华尔街顶级投行高盛仍继续维持“买入”评级,并指出公司在2026年将拥有巨大的上涨空间。报告中提到,支撑这一判断的三大核心理由分别是:新品“Rubin”平台动力强劲、客户群日益多元,并且传统云服务与新兴主权AI需求形成“双轮驱动”。
一、新一代“Rubin”平台蓄势待发
高盛报告透露,英伟达的下一代平台“Rubin”已进入早期制造阶段,预计2026年中期开始量产。Rubin系列共包含六款芯片,目前均已完成试产,涵盖数据中心训练卡、推理卡、Grace CPU、Grace Hopper超级芯片、NVLink交换芯片与以太网芯片,构成完整的下一代AI系统方案。
Rubin平台预计将带来三重提升:
·性能:相较于Blackwell,Rubin在大模型训练与推理速度上进一步提升,适配未来更多参数级别的模型演化;
·能效比:结合更先进的制造工艺与软件调优,Rubin将在每瓦性能指标上大幅优化,有助于数据中心降低总功耗;
·成本效益:借助台积电、三星等合作伙伴的先进封装工艺,Rubin系列芯片有望实现更高良率和更优成本结构。
高盛指出,该平台或将成为英伟达下一轮出货增长的关键引擎。类似于2023年H100与2024年B100的接力逻辑,2026年或将进入Rubin驱动的“AI3.0”周期。
二、发力主权市场,客户多元化成效显著
英伟达的收入来源正在显著“去CSP化”(CSP指超大规模云服务商),这在高盛眼中是被严重低估的结构性拐点。
过去英伟达数据中心收入中,来自Meta、微软、谷歌、亚马逊等几大CSP占比超过70%,但这也带来了客户集中度过高的风险。如今,以沙特、阿联酋、新加坡等为代表的“主权AI项目”快速兴起,催生了一个新的客户群体:国家主导的大模型与数据中心建设计划。
据英伟达管理层预计,来自主权客户的收入在2025年将超过200亿美元,较2024年实现翻倍以上的增长。这一增量不仅为公司提供更强的定价权,也在政治与地缘层面,为英伟达提供了一种“绕开美国限制”的新市场路径。
三、双轮驱动:传统大客户与新兴需求齐发力
英伟达正处于“云巨头持续加仓+新客户迅速增长”的双轮驱动状态。
高盛研报指出,“我们之所以维持买入评级,是基于我们预见到2026年巨大的上行机会,其驱动力来自超大规模云服务商支出的增加和非传统客户的需求。”
在英伟达的数据中心业务收入结构中,大型云服务商仍是核心支柱——微软、亚马逊、谷歌等头部客户的采购贡献了约 50% 的营收。同时,企业客户(如金融、制造、药企)和主权项目的订单量正在放量,对应的GPU产品种类更广、交付周期更长,有望拉长整体营收曲线。
这种多极驱动模式有望使英伟达营收增长周期较单一依赖云服务时期延长3-5年,也意味着英伟达未来的收入不会再像过去那样依赖短期爆发,而是进入“基础设施持续建设”阶段,带来更稳健的增长节奏。
四、短期挑战依旧,但长期逻辑稳健
尽管近期英伟达股价在财报后出现调整,市场普遍认为其“没有超出预期”,但高盛并不认同这种悲观解读。
·业绩层面:第二财季收入467.4亿美元、同比增长56%;净利润264.2亿美元、同比增长59%。虽然增速略低于前几季,但仍然远高于多数科技公司;
·地缘风险:中国市场出口许可仍具不确定性,但H20产品的许可已解禁,Q3有望实现20亿~50亿美元出货;
·资本效率:高盛特别提到英伟达的回购力度——本财季已回购超30亿美元股份,显示管理层对自身价值的极大信心。
高盛认为:当前市场对英伟达的要求“太高”,已不满足于优异财报,而要“持续超预期”。但真正懂得长期投资价值的机构,应关注2026年Rubin平台落地、主权AI放量的“确定性爆发”,而非短期波动。
五、全球AI基础设施:英伟达仍站在正中央
在全球加速构建AI原生基础设施的大背景下,英伟达的地位并未动摇。无论是芯片、系统架构,还是CUDA生态与企业级支持体系,均在“国产化尚未完全成熟”的现实条件下保持主导地位。
据IDC预测,2026年全球用于AI训练和推理的专用芯片市场将突破1500亿美元,而目前英伟达的市占率超过80%。
只要算力供给是稀缺品,英伟达就不会缺席上涨逻辑。
【结语】
Rubin之于英伟达,不只是下一代芯片,更可能是下一轮市值上行的“引爆点”。在AI进入基础设施建设周期、客户结构加速分化的当下,市场真正该问的不是“英伟达还能涨吗?”,而是“Rubin兑现时,你是否还在场?”
高盛的答案很明确:维持买入,目标中长期回报率依然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