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亿的工业富联,能否迈向两万亿?
AI阵营方队里,不止有寒武纪在刷新历史。就在2025 年 8 月 29 日这一天,同板块的工业富联用冲击涨停板的方式,刷新了股价历史新高,市值正式站上万亿元大关,还成为了 A 股第13只 “万亿流通市值俱乐部” 成员。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市值规模不仅超越了比亚迪,还让工业富联年内股价累计涨幅高达1.39倍(后复权),那么,从 “苹果链” 代工厂到 “英伟达链” AI 服务器龙头,工业富联的市值跃迁背后,是全球 AI 算力浪潮推动的结果,更是其业务结构从传统制造向高端科技服务的深度转型。
然而,万亿市值之后,工业富联能否复制英伟达 “闯关式” 的增长路径,向两万亿市值发起冲击?这一问题的答案,需要从其市值支撑逻辑、未来增长动能与潜在风险等角度中,去仔细寻找。
一、万亿市值是里程碑:数据背后的产业坐标
工业富联的万亿市值,并非偶然的资本狂欢,而是业绩与行业趋势共振的结果。从财务数据看,2025 年上半年公司交出了一份 “双增双创” 的成绩单:营业收入 3607.6 亿元,同比增长 35.58%;归母净利润 121.13 亿元,同比增长 38.61%,两项核心指标均创下同期历史新高。若聚焦单季度表现,2025 年 Q2 更是成为关键转折点 —— 单季营收首次突破 2000 亿元,同比增长 35.9%,归母净利润 68.8 亿元,同比增幅超 50%,环比增长 31.6%。华安证券就明确指出,认为Q2 业绩的爆发式增长,核心驱动力是 “高价值量 AI 服务器产品进入规模化出货阶段”,这直接推动公司毛利率环比改善,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从市场地位看,工业富联的万亿市值折射出其在全球 AI 基础设施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作为英伟达 GB200、GB300 系列 AI 服务器的核心 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工业富联在全球 AI 服务器代工市场的市占率已超过 30%。摩根士丹利的数据显示,2024 年英伟达 HGX/DGX 系列服务器中,28% 的产能来自鸿海及工业富联,仅次于广达电脑(24%),远超其他竞争对手。这种与英伟达的深度绑定,让工业富联直接受益于全球 AI 算力需求的火爆。集邦咨询则预测,2025 年全球 AI 服务器产值将突破 4000 亿美元,同比增长 45%,占整体服务器产值的比例将从 2024 年的 66% 提升至 70% 以上;而北美四大云服务商(亚马逊、微软、谷歌、Meta)2025 年合计资本开支预计超 3000 亿美元,其中 AI 基础设施投入占比超 60%,这为工业富联提供了持续的订单支撑。
同时,从市值增长节奏看,工业富联的 “万亿之路” 展现出鲜明的 “AI 驱动” 特征。2024 年以前,工业富联的市值长期徘徊在 3000-4000 亿元区间,核心业务仍依赖通信设备与传统服务器;但2024 年下半年起,随着 AI 服务器订单放量,公司市值开启加速模式,在今年 4 月至 8 月, 这4 个月时间里,市值从 7000 亿飙升至万亿,涨幅达 44%,这种增长斜率与英伟达 2023-2024 年的市值爆发高度相似。中邮证券在研报中就认为,工业富联的市值跃迁本质是 “从传统制造企业向 AI 算力基础设施龙头的估值重构”,其 PE(市盈率)已从 2024 年初的 18 倍提升至 2025 年 8 月的 37.9 倍,反映出市场对其 AI 业务增长潜力的认可。
二、万亿市值的支撑:AI 服务器业务 “三驾马车”
工业富联能否迈向两万亿市值,除了财务指标的推演之外,关键还要取决于其核心业务,AI 服务器的增长可持续性。从当前业务进展看,工业富联的 AI 服务器业务已形成 “GB200 放量、GB300 储备、ASIC 突破” 的 “三驾马车” 格局,这为其后续增长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1. GB200:短期业绩的 “压舱石”
GB200 作为英伟达 Blackwell 架构下的旗舰产品,是工业富联 2025 年 AI 服务器业务的核心增长点。根据华安证券披露,2025 年 Q2 工业富联 GB200 系列产品的组装良率较 Q1 显著优化,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目前订单已覆盖北美 CSP(云服务提供商)、主权国家客户及品牌客户,出货量呈现 “逐季攀升” 趋势。从财务贡献看,GB200的规模化出货直接推动公司 AI 服务器营收同比增长超60%,整体服务器营收同比增长超 50%,其中 CSP 服务器营收同比增幅更是高达150%。
值得注意的是,GB200 的高价值属性正在改善工业富联的盈利结构。传统服务器单机 ASP(平均售价)约 2000 美元,毛利率仅 5%-6%;而 GB200 整机柜的 ASP 高达 70 万美元,工业富联在单机柜 BOM(物料清单)中的份额约 35%,对应单柜收入约 24.5 万美元,毛利率可达 8%-10%。按 2025 年 Q2 GB200 月均出货 1 万台测算,仅该产品单季就能为工业富联贡献约 73.5 亿美元(约 530 亿元人民币)营收,占 Q2 总营收的 26.5%,成为名副其实的 “营收支柱”。
2. GB300:2026 年增长的 “发动机”
如果说 GB200 是工业富联 2025 年的 “业绩压舱石”,那么 GB300 就是其 2026 年冲击更高市值的 “核心引擎”。根据公司公告,GB300 系列产品预计在 2025 年下半年逐步实现 “实质性出货”,且单台利润有望超过 GB200。有机构预测认为,GB300 在 2026 年将进入规模化量产阶段,全年出货量有望达到 GB200 的 1.5 倍,成为公司 AI 服务器业务盈利的 “重要支撑”。
从技术与市场需求格局判断,GB300未来增长潜力不容小觑。一方面,GB300 采用更先进的芯片架构与液冷散热方案,单机算力较 GB200 提升约 50%,能满足大模型训练与推理的更高需求;另一方面,北美云服务商已明确表达对 GB300 的采购需求,谷歌、Meta 等厂商计划在 2026 年将 GB300 纳入其 AI 算力集群,预计单客户订单规模可达数十亿美元。若按 GB300 单台净利润 1 万元人民币测算,2026 年 150 万台的出货量可贡献 150 亿元净利润,占华安证券预测的 2026 年归母净利润(494 亿元)的 30.4%,这将直接推动公司业绩再上一个台阶。
3. ASIC:长期盈利的 “增量点”
不断收获英伟达系列产品以外,工业富联在 ASIC(专用集成电路)服务器领域的布局,也有机会为其打开基本面增长空间。公司与北美主要 CSP(如亚马逊 AWS)在 ASIC 服务器的设计、制造、测试等环节展开深度合作,相关产品因 “高度定制化” 具有更强的盈利能力 ——ASIC 服务器的毛利率可达 12%-15%,远超传统 AI 服务器的 8%-10%。
从进展看,ASIC 服务器业务目前处于 “研发向量产过渡” 阶段,预计 2026 年将实现规模化出货。有机构预测,认为2026 年 ASIC 服务器将为工业富联贡献约 100 亿元营收,净利润约 15 亿元;到 2027 年,这一业务的营收规模有望突破 300 亿元,成为公司继 GB 系列之后的又一核心增长点。ASIC 业务的价值不仅在于短期盈利贡献,更在于其帮助工业富联 “摆脱对单一芯片厂商的依赖”,形成 “英伟达 + ASIC” 的多元化客户结构,降低产业链风险。
三、迈向两万亿的动能:多业务协同与估值溢价
除了 AI 服务器这一核心引擎,工业富联的通信网络业务、精密结构件业务的增长,以及牛市环境下的估值溢价,也为其迈向两万亿市值提供了潜在动能。
1. 通信网络业务:800G 交换机与 CPO 的 “双轮驱动”
在通信网络领域,工业富联的 800G 高速交换机业务已进入 “爆发期”。2025 年上半年,公司 800G 交换机营收已达 2024 年全年的近 3 倍,成为该业务的核心增长极。中邮证券预测,2025-2026 年 800G 交换机将持续成为出货主力,全年出货量有望从 2025 年的 50 万台增长至 2026 年的 120 万台,营收规模突破 500 亿元。
更值得期待的是,工业富联在下一代网络技术上的布局。目前,公司已与多家客户协同开发 CPO(共封装光学)技术、新一代 ASIC 芯片及 1.6T 交换机,这些产品预计在 2026 年逐步推向市场。CPO 技术的优势在于 “降低能耗、提升带宽”,是 AI 数据中心网络的下一代核心技术,其市场规模预计将从 2025 年的 50 亿美元增长至 2027 年的 200 亿美元。工业富联作为 CPO 技术的早期布局者,有望在这一领域复制 AI 服务器的成功,形成新的营收增长点。
2. 精密结构件业务:AI 手机带来的 “增量空间”
受益于大客户(苹果、华为等)特定 AI 手机及高端机型的热销,工业富联 2025 年上半年精密结构件出货量同比增长 17%。随着 AI 手机渗透率的提升(IDC 预测 2025 年全球 AI 手机出货量将达 5 亿部,同比增长 67%),精密结构件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AI 手机对结构件的工艺要求更高(如一体化机身、散热结构),单机价值量较传统手机提升约 30%,这将推动工业富联该业务的毛利率从 10% 提升至 13% 以上。
有机构观点认为,一旦2025 年工业富联精密结构件业务营收突破 300 亿元,达成同比增长 25%的数据后,那么2026 年随着更多 AI 手机机型上市,营收规模有望达 450 亿元,这就形成了未来公司稳定的利润来源之一。
3.Rubin平台:新品助力,势在必成
Vera Rubin,一个人名,同时也是英伟达下一代AI超级芯片平台的名称。它以暗物质研究先驱天文学家薇拉·鲁宾命名,该平台由Rubin GPU和Vera CPU组成,采用台积电第3代3nm制程与CoWoS-L封装技术,将成为Black well芯片的继任者。
之所以机构普遍认为在明年,也就是2026年,才是工业富联业绩升级爬坡,再次形成强势进阶的一个重要拐点。因为在这一年,英伟达的下一代平台“Rubin”有望在当年年中实现量产。
Rubin平台的优势在于集成了多项前沿技术。首先,它搭载了全新的GPU,这款GPU预计将为图形渲染、深度学习和其他计算密集型任务提供前所未有的性能。其次,Rubin还整合了基于Arm架构的新CPU—Vera,这标志英伟达在中央处理器领域的进一步拓展。此外,Rubin平台采用了NVLink 6、CX9 SuperNIC以及X1600技术,并融合了InfiniBand/以太网交换机,从而构建了一个高级的网络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更高效、更稳定的数据传输能力。更突出的优势还在于它将采用第四代高带宽内存(HBM4),这将大幅提升其数据处理速度和效率。
英伟达管理层对Rubin平台在工作负载性能、效率和成本效益方面相较于Blackwell的巨大提升,都表现出乐观态度。那么一旦Rubin明年开始成为GPU出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宣布英伟达开启了新一轮产品驱动的增长周期。黄仁勋在今年3月就公开表示过,Vera Rubin将在2026年下半年开始出货时会接替Blackwell Ultra芯片。如果这个预判成真,同时按照“GB200 大量生产、GB300开始投产”持续放量出货推动工业富联2025Q2业绩加速增长逻辑重演的话,则明年工业富联有机会借助英伟达下一代算力平台的隆重登场,而再攀业绩高峰。
不得不说,GPU的每一次更新换代,都带来算力的提升和成本的下降,并让整个行业的繁荣程度与日俱增。过去八年,英伟达让AI算力提升了一千倍,训练成本下降了350倍。近年来每年都有新迭代的计划,也让行业产生鲶鱼效应,并加剧了赢家通吃的效果。如果英伟达的市场影响力和份额同步加剧提升,则工业富联的受益程度,也将可想而知了。
总之,英伟达Rubin平台对工业富联而言,远不止于一代新产品的更替。它代表着技术协同的深化、价值量的提升、利润结构的优化以及产业链地位的强化,一次全方位的升级背后,预示着领先优势的加剧。
4.估值溢价:牛市环境与业务重构的 “双重加持”
从估值角度看,工业富联当前 37.9 倍的 PE(基于 2025 年预测净利润 336 亿元),仍有提升空间。原因在于当前 A 股市场处于 “科技牛” 周期,AI 产业链相关公司普遍可享受估值溢价。像英伟达当前 PE 约 40 倍,国内 AI 芯片厂商 PE 多在 50-60 倍,那么工业富联作为 AI 基础设施龙头,估值仍有向行业平均水平靠拢的可能。另一方面,工业富联的业务结构正在从 “低毛利制造” 向 “高毛利科技服务” 转型,AI 服务器占比从 2024 年 Q2 的 19% 提升至 2025 年 Q2 的 42%,这种进取型的销售结构变化,也有理由让其获得更高的估值溢价。
若按 2026 年预测净利润14056亿元(华安证券)计算,当前股价对应 PE 仅 18.5倍,显著低于 AI 产业链平均水平。若市场给予其 30 倍 PE(对应 2026 年净利润),则合理市值可接近1.5万亿元;若给予 40 倍 PE(牛市环境下),市值则可突破 1.97 万亿元,直逼两万亿水平。而按照某机构在公开研报中提到的 “2025 年总利润或达 400 亿元,2026 年超 600 亿元” 乐观预测实现的话,则 40 倍 PE 对应 2026 年市值可达 2.4 万亿元,乐观环境下推算,明年市值就可以直接迈入两万亿阵营。
5.其他玄学大有可为:能想到“两万亿”,说明股价远未见顶!
投资者还不能忽略公司本身的品牌溢价效应。根据万得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市值500强榜单显示,截至6月底,工业富联在中国企业中市值排第31位。而目前工业富联流通市值,已经进入A股前七位,显示出其市场地位快速提升的市场影响力,正在广泛发酵。
恰好,公司又和英伟达等主要AI芯片厂商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华尔街对英伟达最能形成共识的一点就在于“2024年以来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增长,基本上来自英伟达一家公司。”因为英伟达在2023至2024年营收增长率高达125%,而其他同行业同类公司大多仅录得20%左右的增长。排他性和领先优势,使得英伟达傲视群雄。而工业富联深度绑定英伟达,并直接跻身为全球领先的高端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加之当前正处于AI高速发展阶段,良率、效率持续提升,份额不断扩大,充分受益于人工智能主题投资浪潮的示范效应,都让公司股价具备较大的想象空间。
按照历史经验而言,一轮牛市当中,行业龙头个股的股价目标只有两个。第一个,是自身的历史,要被刷新。现在工业富联股价已经处于历史新高水平,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那牛市里股价冲击的第二个目标,就是券商机构给出的推算模型。那么跟据Wind显示,目前券商给工业富联的最高的目标价为63元,距离目前的市价依然有至少两个涨停板的上涨空间。既然连这个目标都没有达到,况且整体AI投资热潮高烧不退,我们自然不必太过担心股价会不会存在全面泡沫风险的问题了。第三个目标,就是文中所讨论的市值目标了。总之,在牛市里,最疯狂的阶段,理论上应该是至少打败一切“不可能”。也就是股价的上涨,没有尽头。只要业内还在讨论,“市值会不会冲到几万亿”“股价会不会站稳百元”的话,都说明多空情绪在博弈。或者可以理解成,市场情绪还没有那么疯狂。一旦市场情绪全面发酵,届时场内将不会纠结和局限于市值和股价这些指标了。手里有筹码,就是最大的利好,因为最强牛市的腔调就是“没有最贵,只有更贵”!拿住筹码就好,卖了以后,明天买回来的价格,会更高。
四、迈向两万亿的挑战:增长路上还有“拦路虎”
尽管工业富联具备迈向两万亿的潜力,但在公司实际运营进程中,仍需面对行业竞争、需求波动、产能建设、估值压力等多重挑战,这些 “拦路虎” 可能延缓甚至阻断其市值增长路径。
1. 行业竞争加剧:ODM 市场的 “价格战风险”
全球 AI 服务器 ODM 市场的竞争正在加剧。除了传统竞争对手广达电脑、英业达,仁宝、纬创等厂商也在加大 AI 服务器领域的投入,试图抢占市场份额。2024 年以来,部分厂商为争夺订单已开始降价,导致 AI 服务器行业整体毛利率下降约 1-2 个百分点。若这种竞争态势持续,工业富联可能面临 “订单增长但毛利率下滑” 的困境,直接影响净利润表现。
此外,英伟达也在尝试拓展 ODM 合作范围,2025 年已与仁宝签订 GB300 代工协议,这可能分流工业富联的部分订单。摩根士丹利指出,若工业富联在英伟达供应链中的份额从 28% 下降至 25%,2026 年营收将减少约 80 亿元,净利润减少约 10 亿元,对业绩造成直接冲击。
2. 需求波动风险:云厂商资本开支的 “不确定性”
工业富联的业绩高度依赖全球云厂商的资本开支,若未来 AI 技术进展不及预期、大模型应用落地缓慢,或宏观经济下行导致云厂商缩减投入,将直接影响公司订单。2024 年 Q4,Meta就曾因 “AI 应用变现不及预期” 下调 2025 年资本开支指引,导致部分 ODM 厂商订单延迟,这一事件提醒市场:AI 需求并非 “只涨不跌”。
相关数据也显示,北美云厂商的资本开支增速也在出现放缓迹象。在今年二季度,北美四大云厂商资本开支同比增长 64%,较 Q1 的75%,下降 了11 个百分点。若这一趋势持续,2026 年资本开支增速可能降至 40% 以下,直接影响工业富联 AI 服务器的订单增长,这也是部分机构在风险提示中明确指出的,“需求恢复不及预期” 核心风险之一。
3. 产能建设压力:GB300 与 ASIC 的 “交付考验”
尽管工业富联已规划 GB300 与 ASIC 的产能,但实际建设进度可能面临挑战。AI 服务器的生产对供应链、技术工艺要求极高,GB300 所需的液冷组件、高算力芯片等核心部件供应紧张,可能导致产能爬坡不及预期。此外,工业富联在全球的产能布局(如越南、墨西哥工厂)需应对当地政策、物流、人力等不确定性,若产能建设滞后于订单需求,可能导致客户流失。
以 GB300 为例,若 2025 年下半年出货量仅达预期的 80%,则 2025 年 AI 服务器营收将减少约 120 亿元,2026 年营收减少约 300 亿元,直接影响市值增长节奏。因此, “产能建设不及预期”,是工业富联市值迈向两万亿之前,必须考虑跨越的风险障碍因素。
4. 估值天花板:制造业属性的 “天然限制”
尽管工业富联的业务结构在向科技服务转型,但本质上仍属于 “制造业”,这决定了其估值难以突破 AI 芯片、软件等纯科技公司的水平。英伟达作为 “芯片垄断者”,享受技术壁垒带来的高估值(PE 约 40 倍),而工业富联以往被市场作为 “代工厂”,来另眼看待,相对技术溢价较低,PE 长期难以突破 50 倍。若 2026 年净利润按 600 亿元(乐观预测)计算,50 倍 PE 对应市值 3 万亿元,但这一估值水平已接近制造业估值天花板,市场能否接受存在不确定性。换句话说,市值即使突破2万亿水平,想要继续高歌猛进,需要业绩层面接连给出更为有力的证明,才能稳定住买盘。
此外,A 股市场普遍惯于对 “大盘股” 的估值审美疲劳,也就是同样行业的公司,大盘股相对普遍存在折价。像 茅台、工行等万亿市值公司的 PE 多在 20-30 倍,工业富联当前动态接近45倍的 PE 已处于较高水平。一旦指数波动加剧,市场情绪降温,估值可能回调,届时即使公司基本面有所改善,也会由于市场情绪和投资视野惯性等问题,来拖累市值增长。
五、结论:两万亿可期,但需跨越 “三重门槛”
“路虽远,行则将至!”工业富联市值从1万亿,升级到两万亿,难度应远没有这句话所描绘的那么艰辛。坦率讲,工业富联市值“从1万亿,迈向两万亿”这件事非常具备可行性,并且已经正在行进的光明大道上。但也并非一路坦途,中途必然需跨越 “订单放量、盈利改善、估值维持” 三重门槛。
从短期(2025-2026 年)看,若 GB300 能在 2025 年下半年顺利实现实质性出货,2026 年产能利用率达 80% 以上,ASIC 业务贡献 100 亿元营收,同时 800G 交换机、精密结构件业务保持 25% 以上增长,则公司 2026 年净利润有望突破 500 亿元。若市场给予 35 倍 PE(介于当前 37.9 倍与制造业天花板 50 倍之间),则市值可达 1.75 万亿元,接近两万亿;若牛市环境持续,PE 提升至 40 倍,则市值可突破 2 万亿元,便可顺利实现目标!
而从长期(2027 年及以后)角度预判,工业富联能否稳定在两万亿市值以上,关键在于 “新业务的突破”。如CPO 技术能否规模化应用、AI + 机器人等新兴领域能否打开增长空间、全球化产能布局能否抵御地缘冲突风险。若这些业务能复制 AI 服务器的成功,则公司有望从 “AI 服务器龙头” 成长为 “全球 AI 基础设施平台型企业”,估值天花板进一步提升,两万亿市值将成为新的起点。
但需警惕的是,若行业竞争加剧导致毛利率下滑、GB300 产能爬坡不及预期、云厂商资本开支收缩,工业富联可能面临 “业绩不达预期、估值回调” 的风险,冲击两万亿市值的目标将加大难度。对于投资者而言,密切跟踪GB300出货量、AI 服务器毛利率变化、北美云厂商资本开支指引等指标,很有必要。上述数据将直接决定工业富联能否迈过两万亿的门槛,复制英伟达的 “市值神话”。达成这个目标,“有希望,很乐观,更需要有耐心”,是比较理性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