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AI牛市什么时候结束?
一、牛市不会死在涨幅上,只会死在逻辑上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中国股民要学会一种全新的焦虑:不是下跌恐惧,而是上涨恐惧。每天盯着账户,数字越滚越大,心跳得更快,夜里失眠——怕的不是亏钱,而是担心涨得太快,担心哪天泡沫破裂。
但现实是,这种恐惧不会轻易结束。因为这轮牛市,是中国股市自诞生以来最大的一次结构性牛市,而且仅仅属于人工智能。
牛市什么时候结束,从来不取决于指数涨了多少点,股票翻了多少倍。历史三次牛市,逻辑清清楚楚:
2005到2007年,是人口红利和股改推动的消费地产繁荣;
2015年,是“互联网+”和全民杠杆的短暂狂欢。
前者持续三年,后者只有半年,因为逻辑本身就脆弱。人口红利会枯竭,杠杆迟早要拆。
而今天的AI牛市不同,它是科技周期、产业周期、资本周期三重叠加的产物,逻辑厚实得多。除非出现比人工智能更颠覆性的力量,否则不会轻易熄火。
二、旧逻辑全废,AI才是新国运
所谓的泡沫,并不是决定性问题。真正的风险是业绩增速能否跑赢股价膨胀。
而当下的情况恰好相反:很多公司股价涨三倍,业绩却涨五倍。二季度以来,多家AI产业链核心公司利润成倍增长 。在若干细分环节,利润增速已快于股价涨幅 ,估值正被基本面被动压缩。
这在A股属于近年来罕见 的场景:股价涨幅反而被业绩增速压制 ,估值随盈利自然回落。这样的牛市,根本没有理由结束。
市场里还有一种声音,认为这是存量资金腾挪,并没有新增资金。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看两融余额,看北向资金,看三万亿的成交额。注意,8月那次历史第二高的3万亿成交日,涨多跌少,但仍有近两千只个股下跌 ,分化显著,说明传统板块的资金尚未全面切换到AI主线。
如果这些资金彻底迁移,成交额冲到5万亿、6万亿是大概率事件。到那时,今天所谓的“高位”,不过是热身阶段。车票连站票都没卖完,就有人嚷着到站,这不是可笑是什么?
更何况,两融余额已重返2万亿上方 ,配合北向持续加仓,增量资金与存量切换共振的格局正在成型。
散户在这种行情里最危险。寒武纪就是明证。八月股价整体一路上扬,却有大量短线客高位追进,又忍不住频繁割肉,结果一割就反弹。
方向没错,节奏却要了命。牛市最残酷的地方就在这里:趋势正确,却死在了手速和心态上。
未来几年最普遍的陷阱就是过度交易——行情越火,交易欲望越强,最后被市场洗出去。过去二十年,中国股民习惯了下跌恐惧;未来二十年,要学会习惯上涨恐惧。
心态不跟上,再强的趋势也无法享受。
有人担心国家会不会收紧监管,把行情打下来。这是对旧逻辑的惯性投射。
以往的监管,是因为制度不完善,信息不对称,一堆人钻空子。消息没公布,股价已经被资金连拉十几个涨停,散户接盘被埋。那是旧时代的投机游戏。
而今天的AI,是国家战略,是国运所系。监管不会逆着国策行事。恰恰相反,政策取向大概率是“支持创新+规范秩序”并行,与以往的短线降温式调控逻辑完全不同。
上一次能够调动全社会资源的产业是房地产,如今换成人工智能。房地产养活了过去二十年,未来二十年则是AI。这就是大势。
而那些还在盯着白酒、地产、自我安慰“AI是泡沫”的人,本质上就是在用诺基亚的逻辑去嘲笑iPhone。
时代已经变了,嘴再硬,也挡不住趋势的洪水。一个连ChatGPT都没用过的人,拿着老黄历嘲笑AI,和二十年前拿算盘抵制电脑的人没什么区别。
笑到最后的,从来不是段子手,而是顺势的人。
三、这是最后一次牛市,信或不信都得站队
从周期上看,AI牛市甚至可以被拆分为三阶段:
2023到2027年,是认知红利期,大模型刚刚起步,光模块、PCB、液冷率先兑现业绩;
2027到2035年,是产业落地期,物理AI进入工厂、医院、家庭,真正进入GDP;
2035年以后,才会进入社会重构期,AI与人类劳动彻底融为一体。
要问什么时候结束,至少在第二阶段兑现之前,都不可能轻易结束。这不是三五年的事,可能是十年甚至更久。
因此,真正的问题并不是“牛市什么时候结束”,而是“是否已经站在场内”。
历史第一次有这样一场以科技为核心、以国家为后盾的长期牛市。它不是散户的短线游戏,而是整整一个时代的财富分水岭。
过去二十年,房地产造就了一批中产;未来二十年,人工智能将决定谁能跻身新的财富阶层。而这次红利,横跨80后、90后、00后,甚至20后一整代人。
结论清晰:这轮AI牛市不会轻易结束,甚至可能伴随整整一代人的一生。身处其中,要么在场内享受上涨的恐惧,要么在场外看着别人改写命运。
这不是一轮普通的牛市,而是最后一次能改变命运的牛市。信者上车,怀疑者出局,赢家和输家,从此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