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深度解读 |华工科技:光模块黑马奔腾,三业务筑增长壁垒​

作者: 预见大模型 AI技术 AI芯片 #AI芯片 #AI技术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306

阿里财报刚刚发布之后,大家都在“找朋友”。想看看谁和阿里的关系最铁,尤其是谁会深度受益于阿里颇为看重的AI方向,此时,市场给出了敏锐的信号和积极的反馈。周一早盘,方向已经很明确了。当天华工科技跳空高开,盘中一度触及涨停板位置,算是降低了投资者做出答题的难度。

其实不管华工科技接下来和阿里合作过程中,会受益几何,至少在 AI 算力基建爆发与国产替代加速的双重浪潮下,光模块作为数字经济 “信息桥梁” 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那华工科技本身作为同板块重量级上市公司,自然不会被市场遗忘。

一方面,公司正凭借 “感知 + 联接 + 智能制造” 三大业务协同发力,从激光装备龙头蜕变为光模块领域的核心玩家,公司2025 年上半年业绩增速创近年新高。另一方面,公司海外市场与前沿技术布局全面打开增长空间。今天咱们将结合公司最新经营数据和行业趋势,来全面研判其投资价值。​

一、业绩高增验成长韧性:营收利润双增,光模块成核心引擎​

华工科技 2025 年上半年交出亮眼成绩单,印证了其在高景气赛道的卡位能力。据公司半年报,2025H1实现营业收入 76.29 亿元,同比增长 44.66%;归母净利润 9.11 亿元,同比增长 44%;扣非后归母净利润 7.29 亿元,同比增长 43.01%,三项核心指标均创同期历史新高,且增速较 2020-2024 年复合水平(营收 CAGR 约 8%、净利润 CAGR 约 15%)大幅提升。​

从季度维度看,增长动能进一步强化。25Q2 单季营收42.74亿元,同比+ 39.19%、环比+ 27.36%;归母净利润 5.01 亿元,同比接近50%、环比 + 22.28%,环比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反映出公司订单交付节奏加快与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分业务看,联接业务(以光模块为主)成为绝对增长引擎。那光模块究竟是什么呢?它作为一种能够实现电信号与光信号相互转换的光电子器件,堪称数字世界里的 “信息桥梁”。在发送端,它将电信号精准地转换为光信号,然后通过光纤这一信息高速公路进行长距离、高速率的传输;在接收端,又迅速把光信号还原成电信号,让数据能够被各类电子设备识别和处理。如今,云计算、5G 基站建设、AI 训练等领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而这些领域的繁荣都离不开光模块的有力支撑。正是在今年上半年,公司依靠该业务实现营收 37.44 亿元,同比暴增 124%,营收占比从 2024 年的 30% 跃升至 49%,首次超过智能制造与感知业务,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对比来看,智能制造业务营收 16.76 亿元(同比-2.95%,主要因传统激光装备需求短期调整)、感知业务营收 21.54 亿元(同比+17%,保持稳健增长),三大业务 “一核双辅” 的格局初步形成,抗风险能力与增长弹性显著提升。​

二、业务壁垒深度解析:领跑行业,感知与智能制造筑底护航​

业绩大增之时,机构投资者也在二季度大举加仓公司股票。根据wind数据显示,公募基金在二季度末持有该股的公募基金家数,和一季度相比,增加了700家。整体包括社保、险资在内的机构投资者,在二季度末,持有该股的流通股数量,同比也增加了30%以上。

机构投资者们不断提升对华工科技的配置热情,在于对公司长期投资潜力的认可。而公司投资价值的核心,应在于三大业务的协同效应与细分领域的龙头地位。其中光模块业务的爆发性、传感器业务的稀缺性、智能制造业务的成长性,共同构筑了公司的竞争护城河。​

(一)光模块:从 “跟跑” 到 “领跑”,AI 算力需求驱动持续高增​

光模块是数据中心、5G 基站、AI 服务器的核心组件,其市场需求与全球算力基建投资强度高度相关。2025 年以来,阿里(Q2 资本开支同比 + 224% 至 387 亿元)、谷歌(2025 年算力投资计划 750 亿美元)、字节(2025 年资本开支超 1500 亿元)等巨头持续加码 AI 基础设施,推动光模块从 “400G 向 800G 切换” 的技术周期加速,华工科技凭借技术储备与产能布局,有望充分受益这一趋势。​

1. 技术优势:硅光 + 高速率产品布局领先,打破海外垄断​

公司在光模块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高端技术自主可控。一方面,硅光技术实现全面突破:400G光模块已全面覆盖硅光方案,800G/1.6T 硅光模块完成研发并进入送样阶段,其中 1.6T 自研硅光模块已接到北美头部客户与国内大厂的正式送样通知,进度处于行业第一梯队。硅光技术的优势在于降低功耗(较传统方案降低 30% 以上)与成本(芯片成本下降 20%-25%),是 800G 及以上高速率光模块的主流技术路线,而国内多数厂商仍依赖进口硅光芯片,国产化率不足 5%,华工科技的技术卡位将显著提升其盈利能力。​

另一方面,产品矩阵覆盖全速率需求:400G 光模块实现批量交付,2025 年上半年在阿里数据中心 400G 高速光模块供应中占比超 60%;800G 光模块已规模化量产,在字节 30 亿元 800G 招标中拿下 20% 份额,华为 400G 招标中份额领先,且已做好 25 年下半年 800G 需求放量的准备;更前沿的 3.2T CPO解决方案已在行业首推,可支撑 51.2T 交换机,提前布局下一代技术周期。​

2. 产能保障:国内外基地联动,2027 年产能将 “再造一个华工”​

产能是光模块厂商承接订单的核心支撑,华工科技已形成 “国内 + 海外” 双基地布局。国内方面,8 月 20 日光电子信息产业研创园出口基地(一期)正式投产,主要生产 800G/1.6T 超高速光模块,2027 年全面达产后将实现年产 4000 万只光模块、产值超 300 亿元的目标 。而公司 2024 年全年营收仅 117 亿元,这意味着单此基地达产后即可 “再造一个华工科技”。海外方面,泰国春武里生产基地于 2024 年下半年投产,2025 年 7 月完成首轮扩产,月产能达 15-20 万只,主要服务北美、欧洲等高端市场,可规避贸易壁垒并贴近客户需求。

从短期交付能力看,2025 年 6 月公司 400G/800G 光模块发货 80 万只,Q3 起月发货量预计提升至 100 万只,全年出货量有望突破 1000 万只,较 2024 年的 600 万只增长 67%,产能释放节奏与行业需求高度匹配。​

(二)感知业务:国产替代先锋,新能源 + 汽车打开增量空间​

感知业务(以传感器为核心)是华工科技的 “稳定器”,2025H1 实现营收 21.54 亿元,同比增长 17%,其中传感器业务营收 19.42 亿元(同比 + 18.12%),激光全息防伪业务营收 2.11 亿元(同比 + 6.11%)。该业务的投资价值在于细分领域龙头地位与国产替代机遇。​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压力传感器取得突破性进展,销售规模超 2024 年全年,且实现陶瓷电容、玻璃微熔、MEMS 三大技术路线全覆盖,已进入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供应链,新定点及转量产项目超 15 个。同时,新能源汽车 PTC 加热器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覆盖大多数国产及合资品牌,并在海外获得高端品牌订单,受益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与热管理需求升级。​

在光伏储能领域,传感器业务成功实现转型,完成多个新项目定点,解决了传统工业传感器在新能源场景下的稳定性与耐温性问题,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 当前国内中高端传感器仍依赖进口,华工科技凭借技术突破有望持续提升市场份额。​

(三)智能制造业务:3D 打印打开新空间​

2025H1 智能制造业务营收 16.76 亿元,同比下降 2.95%,主要因传统激光加工装备需求短期承压,但细分领域亮点显著,为长期增长埋下伏笔。​

从下游需求看,高景气赛道订单增长强劲:新能源汽车订单同比 + 43%(激光技术从切割、焊接延伸至清洗、淬火等高价值工艺)、船舶订单同比 + 26%(全球首台喷码划线智能装备批量应用)、商业航空订单同比 + 220%(超大幅面激光复合铣焊产线突破)、轨道交通订单同比 + 67%,新兴领域需求已逐步对冲传统业务的调整。​

更值得关注的是3D 打印技术的突破。公司 3D laser 激光倒角智能装备拿下首个批量订单,并布局 3DP 服务型制造业务,拓展至 3C 消费、汽车电子、医疗等领域。3D 打印作为增材制造的核心技术,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渗透率持续提升,华工科技凭借激光技术积累,有望在这一蓝海市场占据先机,成为智能制造业务的新增长曲线。​

三、市场拓展:国内绑定巨头,海外成第二增长曲线​

华工科技的市场布局策略清晰,国内深耕头部客户、海外加速突破,形成 “双轮驱动” 格局。​

(一)国内市场:深度绑定阿里、华为、字节,订单确定性强​

在国内光模块市场,公司已进入头部互联网厂商与设备商的核心供应链,是阿里400G 光模块的最大供应商(占比超 60%),且 800G 光模块在阿里自研 AI 芯片(含光 800)配套光互联方案中占据核心地位;华为 400G 光模块招标中份额领先,25 年下半年 800G 需求启动后有望进一步提升份额;字节 30 亿元 800G 招标中拿下 20% 份额,成为重要供应商。

从需求端看,2025 年国内云厂商以太网光模块采购量预计增长 100%,华工作为核心供应商,订单增长具备强确定性。​

(二)海外市场:从 “10%” 到 “对标头部”,增长空间巨大​

2024 年公司海外营收占比仅 10%,显著低于中际旭创(75%+)、新易盛(75%+)等同行,但 2025 年海外业务已进入爆发期:上半年核心子公司华工正源光模块海外业务同比增长 128%,北美客户 1.6T 硅光模块送样进展顺利,计划 2025 年底前进入海外大客户供应链。

海外市场的优势在于高毛利率与需求稳定性:北美、欧洲客户对光模块的技术要求高(以 800G/1.6T 为主),价格敏感性低,毛利率较国内市场高 5-8 个百分点。若公司 2027 年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 30%(对标行业平均水平),则海外业务营收有望突破 100 亿元,成为与国内市场相当的第二增长曲线。

四、财务与估值:费用管控见效,估值低于成长预期

(一)财务:毛利率企稳,费用率显著优化​

2025H1 公司综合毛利率 20.24%,虽同比略有下降(主要因营收结构中低毛利率的智能制造业务占比调整),但核心的光联接业务毛利率提升 2.19 个百分点,随着 800G/1.6T 高毛利产品放量,综合毛利率有望逐步回升。​

费用管控成效显著:2025H1 期间费用率 9.94%,同比下降 3.22 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 3.21%(-1.7pct)、管理费用率 1.79%(-0.8pct)、研发费用率 5.28%(-1.4pct),费用率下降对冲了毛利率短期波动,推动净利率维持 11.88% 的较高水平。​

从现金流看,2025H1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接近15亿元),与净利润规模基本匹配,现金流健康度良好,为研发投入与产能建设提供支撑。​

(二)估值:PE 低于同行,成长预期未充分定价

根据山西证券预测,公司 2025-2027 年净利润将分别达 18.7 亿元、24.1 亿元、29.6 亿元,同比增长 52.8%、29.2%、22.8%,对应 EPS 1.86 元、2.40 元、2.94 元,当前股价(截至 2025 年 8 月 29 日,市值 687.96 亿元)对应 2025 年 PE 仅 31.6 倍,显著低于光模块行业平均 PE(45 倍),也低于中际旭创(2025 年 PE 38 倍)、新易盛(2025 年 PE 42 倍)等同行。​

从 PEG 角度看,公司 2025 年 PEG 仅 0.6(PE 31.6 倍 / 增速 52.8%),低于 1 的合理水平,估值与成长性不匹配,存在向上修复空间。山西证券维持 “买入 - A” 评级,看好其光模块业务增长与国产替代逻辑。​

五、机会与风险

(一)拭目以待新亮点

华工科技的核心投资逻辑在于:光模块业务受益 AI 算力爆发,短期看 800G 放量,长期看 1.6T/3.2T 技术卡位;传感器业务国产替代加速,新能源 + 汽车打开增量;海外市场突破在即,成为第二增长曲线。结合公司 2025 年 52.8% 的净利润增速与 31.6 倍的 PE,估值处于低估区间,建议长期关注。

亮点①: 华工科技是阿里AI芯片光模块的单模块重量级供应商,占其采购量的 20%-30%,则其将非常有机会受益于阿里的资本开支和AI收入增长。恰好根据阿里Q2财报显示,其当季资本开支同比增加224%,远超市场预期,主要投向AI基础设施及云服务能力建设。其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8个季度保持三位数增长,成为核心驱动力。加之管理层重申未来三年将投入3800亿元用于AI研发,于是不难判断,华工光模块订单有望随着阿里未来三年的巨额AI投入增量,而继续放量。 如果将这部分“大概率发生”的预期,计入乐观情绪估值范畴的话,那么华工科技的股价想象力,将全面打开。

亮点②: 下半年在海外市场当中,也非常有可能传来不少喜讯。公司管理层在8月22日的互动平台发言中表示,其光模块联接业务上半年出口业务增长明显,海外设备商与渠道商已有批量的400G/800G光模块出货,上半年订单增幅50%以上,而且表态称,下半年出货增速更大。在保证工艺质量和订单利润不变的同时,下半年海外业务提供的业绩增量,值得期待。

(二)潜在风险莫忽视

行业需求波动风险:若新能源汽车、AI 算力投资不及预期,可能导致光模块、传感器订单增长放缓;​

海外拓展风险:北美客户认证周期长,若送样进展不及预期,海外业务增长可能延迟;​

技术迭代风险:若 CPO、硅光等技术路线发生重大变化,公司需调整研发方向,可能增加成本。​

六、结语​

从激光装备龙头到光模块黑马,华工科技的转型已初见成效,“感知 + 联接 + 智能制造” 三大业务协同发力,技术自主可控与产能布局领先构筑了深厚壁垒。在 AI 算力基建与国产替代的长期趋势下,公司业绩增长确定性强,当前估值尚未充分反映其成长潜力,后续估值修复潜力可观。​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