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广告这趟车要到站了,AI 购物代理已被资本挤爆车门
一、裂缝:广告帝国的根基在动摇
过去二十年,搜索广告是科技巨头的现金奶牛,也是资本市场最稳定的定价锚。谷歌的市值靠着AdWords体系,阿里巴巴的电商广告位撑起了高毛利,亚马逊的广告业务也成为增长引擎。
投资者几乎习惯性地把“点击率×广告单价”视为估值公式。但冷冰冰的数据已经给出警告:多项研究显示,零点击在2024–2025年占比居高,最高可达近 60%,这意味着“答案停留在结果页/AI 摘要”的现象正在常态化。
与此同时,电商获客成本逐年攀升,转化率持续下滑,广告投入的ROAS明显下降。裂缝已经出现,旧的公式正在失效,但市场定价还没有完全转身,这就是最危险的错位,也是最好的机会。
二、解释:用户习惯正在被AI改写
为什么广告失效?不是宏观消费不给力,也不是企业缩减预算,而是用户行为的迁移。
消费者不再愿意在十几个网页间跳转,他们只要一个能直接解决问题的答案。
AI购物代理恰恰切中这一点:一句对话就能完成筛选、比价、结算,甚至后台完成支付。搜索—点击—比价—下单的旧路径被折叠成“对话—支付”。这不是微创新,而是用户习惯的系统性转变。当习惯迁移一旦形成,流量和资金就会随之重排。
三、趋势:巨头下注坐实了迁移
这不是某个创业公司的宣传,而是巨头亲自上阵。
·谷歌:AI Mode已经上线,Shopping Graph覆盖超过500亿商品目录,每小时刷新20亿条数据,用户能直接在结果页完成比价、追踪和支付。
·OpenAI:正在把支付系统嵌入ChatGPT,和Shopify演示对话内结算,抽佣逻辑呼之欲出,订阅之外的第二增长曲线成型。
·亚马逊:Rufus绑定App,问答式购物直接转化为订单,再无缝衔接物流与Prime。
三条路径不同,但方向一致:对话不再是推荐入口,而是交易起点。对投资者来说,这就是新锚点出现的铁证。
四、资本逻辑:估值模型的重写
旧的估值锚点是点击量×广告单价;新的估值锚点是会话内转化率×交易抽成。这意味着,平台的核心价值从“广告曝光”转向“代理成交”。但市场还没调整模型,大多数研究员的报告还停留在广告业务的增长与下滑上。
投资机会就在这里:提前布局代理模式,把握从“故事”到“口径”的过渡。一旦巨头在财报中首次单列“会话内GMV”“代理抽成”,估值将被立刻重定价,正如十年前移动广告首次披露时,市场疯狂追捧一样。
五、受益链条:平台、工具、广告重构
投资者不能只看表面,还要沿链条梳理机会:
·平台端:谷歌、OpenAI、亚马逊是最稳健的核心资产,握有入口与支付闭环,确定性最高。
·工具端:SEO的黄金时代结束,AI Optimization(人工智能优化)正在崛起。能帮商家把商品描述结构化、库存API化、支付风控自动接入的服务商,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广告端:代理结果位广告将取代传统关键词竞价,排序逻辑从“出价高”变成“信誉强、退货率低、物流快”,这是新一代高毛利广告模式。
六、投资者必须盯的指标
未来两三年,真正决定估值的,大概率不再是DAU和GMV总盘,而是:
·会话内转化率:对话能转化为订单的比例;
·代理渗透率:多少交易已被AI代理主导;
·AI Optimization可见度份额:品牌在代理答案中的曝光占比;
财报抽佣披露:这是最大的催化剂,市场会在瞬间定价。
七、中国市场:加速器效应
不要低估中国的速度。淘宝的“问问”、京东的对话式导购、字节的AI搜索,都在试水代理电商。与欧美不同,中国的支付闭环与物流体系更成熟,平台集中度高,一旦跑通闭环,规模化可能比海外更快。
对投资者而言,不仅要关注阿里、京东,还要盯那些本土SaaS(软件即服务):帮助商家做AI Optimization、管理语义数据的公司,可能会成为A股市场的“隐形金矿”。
八、风险与对冲:节奏不是方向
风险确实存在:用户选择权削弱带来的监管压力,代理幻觉和偏差导致的体验不稳,商家虚假数据引发的博弈。但这些更多是节奏问题,而不是方向问题。对冲策略清晰:平台+工具双配置,既押注闭环巨头的长期价值,又博取工具服务商的短期弹性。
九、收官:投资提示三要点
搜索广告的黄金期结束,新锚点是代理交易抽成。
财报披露是估值重排的催化剂,提前布局才能吃到溢价。
组合要双腿走路:平台确保安全边际,工具博取超额收益。
AI购物代理不是未来的畅想,而是当下正在形成的现实。旧秩序的裂缝已经出现,新秩序的锚点即将被资本市场确认。投资者唯一的问题是:你要等催化剂落地后再追高,还是现在就把仓位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