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的尽头:光模块厂商必须走向整柜时代?
一、引言:光模块龙头的成长困境
AI算力的洪流让光模块被推到产业链核心,它已不是过去那个“可有可无的小部件”,而是GPU之间能否高速互联的命门。但行业规律冷酷无情:每一次带宽升级,ASP (平均售价)就被腰斩 。100G到400G如此,800G到1.6T更甚。厂商卖得越多,价格掉得越快,毛利被挤压得体无完肤。资本市场看似高潮迭起,本质却是一场赛跑机:你必须不断迭代,否则等死。
这就是中际旭创选择改写剧本的理由。2025年3月,它与东阳光成立深凛智冷,切入液冷整柜。一边是全球光模块龙头,手握英伟达、谷歌、亚马逊等CSP(云服务提供商)核心订单;一边是全链式液冷巨头,掌握冷板、冷却液到系统集成的全套技术。两者合流,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刀口舔血的转身:从卖模块的价格奴隶,变成卖整柜方案的议价者 。
二、行业背景:迭代的速度,坍塌的价格
光模块行业过去十年的核心矛盾只有一个:技术升级速度越来越快,但价格却越走越低 。
100G → 400G :带宽提升 4 倍,但ASP(平均售价)迅速腰斩,从数千美元跌到不足千美元(如 400G 模块2020年约$2000,2023年跌破$600)。
400G → 800G :功耗飙升、良率挑战,厂商投入成倍增加,但价格依旧一路下探,利润空间不断压缩。
800G → 1.6T :LightCounting预计,1.6T光模块将在2025H2进入批量导入阶段。虽然硅光、LPO/LRO等新技术渗透,但价格曲线仍将延续“量增价跌”的宿命。
展望3.2T :研发刚刚起步,市场尚未规模化,但行业规律早已明示——性能翻倍,价格必然再次腰斩。
为什么会这样?逻辑清晰而冷酷:
- 标准化必然压价 :标准一旦确立,差异化被消解,竞争只能拼价格。
- 客户集中度极高 :英伟达、谷歌、亚马逊、微软等CSP巨头几乎垄断需求,集采本质就是压榨。
- 供需周期传导 :上游芯片、下游数据中心投资节奏波动,最终都转嫁给光模块厂商。
行业规律写得明明白白:技术迭代越快,价格下跌越狠 。光模块注定是高技术、高速度,却也是低溢价、低议价权的赛道。
三、需求侧变化:从买模块到买整柜
如果说价格下行是光模块行业的宿命,那么数据中心客户的需求变化,就是决定谁能活下去的裁判。
过去,CSP(云服务商)买光模块的逻辑很简单:谁便宜、谁稳定,就锁单。但随着AI大模型进入万卡集群时代,这种思路已经失效。单颗模块能解决的只是“点”,而客户要的是“面”——机柜级的互连和散热整体方案。
为什么?
规模膨胀 :AI训练集群动辄数万张GPU,光互连的数量级爆炸式增长,单颗模块的价值被摊薄。
复杂度上升 :800G、1.6T之后,功耗和热量成几何级增长,如果只买模块,不解决系统散热,等于买了“半成品”。
客户诉求升级 :英伟达、谷歌、亚马逊不想和一堆供应商对接零碎部件,它们要的是能交付整柜、能一体化解决的供应商。
结果就是:光模块厂商的单品价值下降,但系统方案的价值抬升。谁能从“卖模块”升级到“卖整柜”,谁就能重新夺回话语权。
换句话说,这个行业的分水岭已经出现:有的厂商还在价格战里苦撑,有的厂商已经转身,开始卖客户真正想要的整体解决方案 。未来属于后者,前者只能在被动压价中慢慢衰亡。
四、转型方向:光模块 + 液冷 = 整柜方案
数据中心的两大痛点,已经被AI浪潮放大到极致:互连带宽 与散热能效 。前者决定算力能否高效流通,后者决定芯片能否稳定运行。光模块厂商若只解决带宽,而放任散热失控,就是在交付一个“半残品”;同样,如果只做散热,不解决光互连,机柜也无法跑满算力。
这就是为什么行业正在从“单颗模块”走向“整柜方案”。所谓整柜方案,核心逻辑是把光互连与液冷散热打包交付,给客户一个即插即用、能直接部署的整体机柜。这样做有三大优势:
价值量级提升 :单颗模块ASP一路下滑,但一个整柜的系统价值却在指数级抬升。
客户粘性增强 :CSP更愿意和能“一站式交付”的供应商合作,减少接口、降低风险。
技术壁垒提高 :光互连 + 液冷需要跨材料、工艺、系统集成的全链路能力,不是一般厂商能轻易复制。
因此,真正能摆脱价格奴役的厂商,必须把光模块与液冷结合起来,进军整柜交付。对光模块行业而言,这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死抉择。谁能在光与冷的交汇处站稳,谁就能拿回产业话语权。
五、行业对比:国内外转型路径
要理解中际旭创与东阳光合作的意义,必须放到全球坐标系下去看。光模块厂商的未来,不是比谁出货量大,而是比谁能完成系统化转型。
海外路径 :
Broadcom :不满足于只做交换芯片,早已将版图扩展到光互连、以太网解决方案,形成“芯片+光+系统”的组合拳。
Coherent(前II-VI + Finisar) :从光器件一路吃进到子系统,把附加值尽可能往上游和系统端靠。
思科、英特尔 :也在通过收购或自研,把光互连、封装与数据中心系统绑定在一起。
结论很清楚:国际巨头都在用系统方案锁客户,而不是在模块上拼价格。
国内格局 :
新易盛 :技术全面,但重心仍在模块本身,系统化不足。
天孚通信 :偏器件端,在光模块产业链不可或缺,但更多扮演配角。
中际旭创 :借助客户资源+东阳光的液冷方案,率先切入“整柜交付”,是目前国内最接近国际一线厂商打法的企业。
所以行业分野已经清晰:国内多数厂商还困在“单品逻辑”,而中际旭创尝试用系统化合作跨过这道坎。这一步,决定了它是继续在价格战里消耗,还是能站上系统方案的高地。
六、潜在挑战与风险
转型是必然,但道路绝不平坦。光模块从单品走向整柜方案,既有机会,也伴随风险。
1. 技术不确定性
CPO(共封装光学) 、硅光工艺 仍在爬坡,良率、标准化都未完全落地。
液冷虽是趋势,但冷板式、浸没式方案各有支持者,产业标准尚未统一。
一旦技术路线摇摆,先行者可能背上沉重的投入包袱。
2. 资本消耗压力
模块是轻资产,整柜是重资产。
进入液冷意味着要建产线、压库存、推认证,资本开支将显著增加。
对任何厂商而言,这是短期ROE的拖累,投资回报周期被拉长。
3. 海外竞争压力
Broadcom、Coherent早已在系统方案上深耕。
对CSP而言,国产厂商的挑战不是性能,而是“为什么要换供应商”。国际巨头的惯性与生态优势,仍是最强壁垒。
4. 客户风险
AI大模型的扩张速度高度依赖资本支出。
一旦CSP放缓投资节奏,订单波动会放大,厂商的现金流容易被卡脖子。
系统方案单笔合同金额更大,但波动性也更强。
七、结语
光模块行业的价值链正在重排。真正的分水岭,不是速度能不能做到1.6T、3.2T,而是谁能把带宽和散热这两道硬约束,打包成整体交付。单颗模块再先进,也只是零件;整柜方案才能让厂商在AI数据中心这个万亿市场里拿到更高的话语权。
深凛智冷的设立,意味着中国厂商第一次把光互连和液冷方案绑定在一起,向系统级供应商迈出关键一步。这是趋势的必然,也是竞争的门槛。未来三到五年,全球光模块格局的核心变量,不在ASP跌多少,而在谁能完成系统化转型。
资本市场要看的是谁能抓住“系统红利”。有能力提供整柜方案的厂商,估值逻辑将与过去完全不同:它们不再只是“出货量的函数”,而会成为CSP的长期战略伙伴。至于谁最终能笑到最后,只能交给时间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