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Meta智能眼镜上市在即,A股供应链谁先吃肉?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316

一、Meta又要掀起风浪:一场从“屏”到“镜”的迁徙

9 月 17–18 日,Meta 将在年度 Connect 大会上发布一系列智能眼镜新品。

据Meta CTO透露,到时会分享带显示智能眼镜Celeste、第三代RayBan-Meta眼镜以及运动款Oakley眼镜。

与此同时,Meta 还计划推出配套的元宇宙交互软件,试图让智能眼镜不只是“可穿戴饰品”,而是真正成为新一代的计算平台入口。

在智能手机红利接近尾声、PC 市场持续低迷的当下,消费电子产业正在迫切寻找下一个“流量入口”。苹果 Vision Pro 的高开低走,让市场看到“空间计算”的潜力,也看到了门槛。而 Meta 在智能眼镜上的连续押注,则给了市场另一种可能:从昂贵的头显,转向轻便的眼镜。

对投资者来说,真正的看点除了“Meta会不会成功”,还有这场硬件实验所激活的A股供应链,究竟能不能迎来一波真正的机会。

二、智能眼镜:空间计算的入口

智能眼镜并不是新概念。从谷歌 Glass 到微软 HoloLens,过去十年间,这个赛道经历了从“炫技”到“尴尬”的轮回。但如今背景不同:

1、AI 驱动

大模型的普及,让智能眼镜不再只是“显示信息”,而是可能成为 AI 助手的物理载体。一副眼镜可以随时调用云端算力,回答问题、翻译语言、捕捉场景。

2、消费习惯转变

与笨重的头显不同,智能眼镜更接近日常穿戴。Ray-Ban Meta 第二代产品已实现与社交网络的深度绑定,拍摄、直播、AI 助手交互一体化,用户接受度比预想更高。

3、算力与电池的进步

低功耗芯片、微型显示技术、散热方案的迭代,让智能眼镜具备了从“概念”走向“量产”的条件。

换句话说,智能眼镜正试图承担“空间计算的 iPhone 时刻”。虽然能否真正引爆还有争议,但资本市场已敏锐地把目光转向了背后的产业链。

三、全球风向已起:数据说话

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同比大增110%,Meta份额升至73%,这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在真实用户场景里快速扩张的开始。对于产业链而言,这组数据的意义在于:渗透率曲线开始“抬头”,非线性加速可能随下一代形态出现。

与此同时,媒体与分析师对“带显示的智能眼镜”今年的判断偏保守——价格下调、销量目标保守——这恰恰意味着:头部厂商在压节奏,优先把交互与耦合打磨到“够用”,再求放量。这种“稳健试点”的路径,对供应链是利好:试产–小批–迭代的节拍,给了良率与成本优化的实操窗口。

四、A股怎么接?

材料—光学—电子—整机四条线:

(1)光学与显示:卡脖子的“灵魂件”

光波导/棱镜/镀膜:关键在于均匀性、耦合效率、鬼影/彩边控制与量产良率。

关注点:成熟玻璃基波导与树脂基波导的路线分野,防反镀膜与纳米压印设备的国产替代。

微显示(MicroOLED/MicroLED):分辨率、亮度与寿命三者的三角取舍。MicroLED在红光效率与巨量转移上仍有工程挑战,但一旦突破,价值量级将远超当前。

潜在受益:国内光学器件/镀膜与微显示链条公司(如部分做光学膜组、AR波导、微显示的A股与港股厂商)。

风向标:Meta与Plessey的MicroLED合作被多次提及;而A股端若在波导良率与薄化、微显示器件配套上取得显著进展,弹性最大。

(2)主控与连接:低功耗“脑干”

主控SoC/协处理:低功耗AI推理(语音/视觉)、多麦阵列降噪、相机ISP、蓝牙/Wi-Fi协议栈一体化。

连接器/柔性板/天线:眼镜形态对体积/厚度极端苛刻,FPC、LCP天线与高密度BTB/BoardtoBoard连接件的可靠性是量产关键。

潜在受益:国内SoC、MCU厂商,及在FPC/连接器/天线的高端化供应商。

(3)整机与声学:既要“能用”,更要“好用”

阵列麦克风/扬声器/回声消除:开放空间语音交互的刚需。

模组化装配/点胶/固晶:在极小空间内的组装一致性与可靠性。

潜在受益:有VR/AR整机代工经验、深耕声学与微型器件的龙头。今年以来多家媒体报道在AR/AI眼镜链上的积极扩张,包括通过并购与合作提升光学/微显示话语权。

(4)软件与生态:从硬件“一次性收入”,到“服务经常性收入”

在端侧实现“即刻可用”的AI:极速唤醒、方言/口语适配、离线应急。

与社交/内容平台的耦合:拍摄、直播、字幕、翻译、AI备忘录,形成“轻应用矩阵”。

潜在受益:能把硬件装机量转化为订阅/广告/分成的公司(A股直接标的不多,但这是OEM与平台方绑定的长期价值来源)。

五、机会与陷阱并存

机会在于:

·需求外溢: 如果 Meta 的新品能够在 C 端市场打开销量,整个供应链将直接受益。

·技术积累: 即便 C 端不爆发,B 端(工业、医疗、教育)仍有稳定需求,提前占位就是未来的护城河。

·估值重估: 智能眼镜一旦被市场视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相关概念股可能迎来与 2010 年智能手机产业链类似的估值重估周期。

陷阱在于:

·量产风险: 光波导良率、散热、电池续航等问题若迟迟无法解决,眼镜可能依旧停留在“小众玩具”。

·市场接受度: 消费者是否愿意为“会显示的眼镜”买单,仍有很大不确定性。

·竞争压力: 苹果、谷歌等巨头同样在布局,Meta 并非一家独大。若产品失败,A 股厂商的订单也可能戛然而止。

换句话说,这是一场“高风险、高弹性”的赛道博弈。

六、投资者该如何看?

对投资者而言,最关键的问题是 时间窗口。

1、短期:9 月 Meta Connect 大会的发布,将成为概念股的直接催化剂。相关标的可能在短期内受到资金追捧。

2、中期:2026 年前后,是智能眼镜技术成熟、应用生态逐渐完善的关键期。届时产业链的赢家和输家会逐步分化。

3、长期:如果空间计算真的走向大众化,智能眼镜的市场规模将远超 AR/VR。届时,能够卡位核心部件的企业,将享受十年级别的成长红利。

因此,投资者需要区分“炒概念”和“看趋势”:短期可以博弈情绪,但真正的价值在于寻找具备技术壁垒和量产能力的公司。

七、对比“手机周期”:同是平台级硬件,逻辑却不同

·渗透方式:手机靠“全功能替代”,智能眼镜靠“低摩擦叠加”;因此眼镜更像“从0到1的叠加渗透”,不是“从A到B的替换”。

·生态门槛:手机生态是“App—系统—SoC”的三位一体;眼镜生态是“内容/社交—AI—传感—佩戴舒适度”的四向耦合,社交与内容的重要性被显著放大。

价值分配:手机价值在SoC与屏占比高;眼镜价值在光学/显示与超低功耗系统设计上抬升,连接器件与工艺制程的重要性被重新高估。

八、结语:从“屏幕的尽头”,走向“镜片的起点”

智能手机红利在衰减,PC的更新周期更长,“下一块市场”势必要从新的入口里寻找。智能眼镜的意义,不在于“像手机那样一次性重塑世界”,而在于把AI的表达形式从“手—眼—屏”转成“声—像—镜”,让信息在环境中自然流动。

对A股材链而言,这是一次从成熟工艺迁移到高门槛环节的机会窗口:

·抓住波导/微显示的良率拐点,

·做深低功耗模组/超小型连接的工程学,

·用“无显示高渗透+带显示试点”的双线逻辑熬过早期波动。

如果说十多年前的智能手机把中国硬件供应链推到全球中心,那么今天的智能眼镜,正在给这条链条一个“平台再分配”的新门票。谁先把技术门槛跨过去,谁就先拿到下一轮估值重估的入场券。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