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液冷风口正盛,飞龙股份离“关键角色”还有多远?
一、股价狂飙的背后,不是情绪,而是逻辑
2025年夏天,液冷服务器板块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申菱环境、思泉新材、胜宏科技先后冲上风口,而飞龙股份则在8月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二次爆发”,近期进入回调整理阶段。截至9月2日收盘,今年累计涨幅已超130%,最近一个月涨幅已超50%。

市场追逐的背后,有人说是AI行情的惯性炒作,有人说是资金寻找补涨标的。但真正明白产业逻辑的人都清楚:液冷不是一个短期题材,而是AI算力时代的刚需命门 。飞龙股份能被重新放到聚光灯下,靠的不是讲故事,而是它过去十年一步步的产业迁移——从燃油车散热,到新能源液冷,再到AI服务器的热管理。
二、传统零件起步,新能源成第一道转折
飞龙的故事,从汽车起步。
作为一家2000年成立的汽车零部件厂,它靠水泵、散热器、油冷器等传统产品,在燃油车行业积累下完整的工艺和客户基础。这是一种“慢工出细活”的积累,但在燃油车天花板愈发明显的背景下,飞龙必须寻找新的增长曲线。
第一个转折点出现在新能源车。电动汽车带来了新的痛点——电池和驱动系统必须保持精准温控,否则续航、安全都要打折扣。飞龙凭借在散热系统的长期积累,切入电池冷却板和液冷模块。
这不仅是业务上的延伸,更是公司命运的换道:从燃油车的跟随者,逐渐成为新能源热管理的解决方案商。
随着储能市场崛起,飞龙把同样的液冷能力迁移到储能电站大规模电池的冷却系统。相比汽车,这里的单体功率更大、发热更猛,对液冷的依赖度更高。飞龙在新能源+储能的叠加赛道上,站稳了第二曲线。
三、AI的召唤:液冷从配角变主角
真正改变飞龙资本市场地位的,是AI算力爆发。
一台AI服务器功耗轻松超过10kW,一个机柜上百kW。风冷散热的效率和能耗早已不够支撑大模型推理,液冷成为唯一解。
市场突然意识到,液冷才是GPU背后真正的命门:没有液冷,再强的英伟达H200、AMD MI300也只能躺在机房里“限速跑”。
飞龙敏锐捕捉到这一点。2025年6月,公司成立全资子公司,把商用液冷泵业务从汽车板块剥离,独立切入ICT与数据中心赛道。
这一步棋意义重大:它标志着公司从“新能源配角”到“AI液冷主角”的战略转型。
更关键的是,公司已经通过台湾客户打开了海外AI服务器液冷业务通道,并进入机器人液冷领域。与此同时,公司在液冷领域也已与40多家行业领先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包括亚浩电子、深圳兴奇宏、申菱环境、英维克、高澜股份、广运、台达电子等)。
四、财务验证:数字不会撒谎
资本市场最怕空故事。飞龙的逻辑,必须有财务来验证。
2024年全年营收47.23亿元 ,同比+15.34%;
净利润3.30亿元 ,同比+25.92%;
新能源与民用热管理部件 板块实现突破性进展,液冷产品首次写进主力增长点。
展望2025,公司提出营收目标50亿,净利3.6亿。
更具体的是,在8月11日的机构调研中,公司透露了2025年下半年业绩改善的三大驱动力 :
一是海外新项目逐步起量;
二是部分新能源车集成模块订单增长;
三是液冷领域产品将逐步上量。
液冷方面,公司目前的产品线主要包括电子泵、温控阀,并计划向温控模块延伸。现有4条液冷生产线,年产能最高可达120万只;客户与建立联系的已达约80家,涉及超120个项目,其中部分已经进入量产阶段。
这不是画饼,而是路径图:新能源+储能做底盘,AI液冷做放大器,2030年公司要把自己重塑成全场景热管理解决方案商。
五、资本逻辑:放大器与底盘
为什么资本市场愿意给飞龙溢价?
因为飞龙的逻辑,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全链条延伸:
新能源车 :提供现金流和技术演进路径;
储能 :提供大规模、强依赖的液冷场景;
AI服务器 :提供最快速、最高成长性的放大效应。
全球液冷市场规模,2024年不足30亿美元,但到2030年将突破213亿美元,年复合增速超40%。
中国市场更夸张,未来几年复合增速高达48%。这意味着,液冷是少有的“指数级成长赛道”。
在这种曲线上,飞龙的产业定位,不再是“某个零件供应商”,而是“算力与能源背后的环境控制者”。它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六、风险与挑战:节奏、竞争、跨界
当然,飞龙的路径并非无风险。
节奏问题 :AI液冷需求爆炸,但产能爬坡、标准化推进需要时间。一旦节奏跟不上,容易被淘汰。
竞争白热化 :申菱环境、思泉新材、国际巨头同时盯着这块蛋糕,飞龙如何保持竞争力?
跨界难度 :车用液冷、储能液冷和AI液冷虽然同属“热管理”,但标准完全不同。跨界意味着投入成本高、磨合期长。
股价透支预期 :年内股价已翻倍,情绪先行,一旦短期业绩跟不上,波动在所难免。
这些挑战,决定了飞龙能不能从“追随者”真正进化成“领跑者”。
七、长期判断:热管理是关键,但飞龙仍在路上
飞龙股份的价值,不在于它今天的股价涨跌,而在于它未来的角色切换。
它要完成的进化,是从一个汽车零部件厂,升级为全场景液冷解决方案提供商。
新能源和储能,是它的地基;AI液冷,是它的加速器。
如果它能兑现2030年100亿营收、60%新能源+液冷占比的目标,那么它将不再被看作“传统零件商”,而是成为能源、交通、算力三大产业的公共基础设施玩家。
资本市场的逻辑很简单:热管理过去是幕后配角,如今正在成为AI周期的关键变量。谁能在这一环节站稳脚跟,谁就能在下一个周期的产业链分配里拥有主动权。
飞龙股份,站在这个拐点上,正在接受时间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