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端侧AI:被低估的万亿级机会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329

一、云端的幻象,端侧的必然

过去这两年,大家的目光几乎都锁在云端。GPU 成了新的黄金,英伟达成了新的图腾。市场里的AI故事,开口闭口都是“算力”:没有 GPU,好像就没资格谈未来。

可问题在于,光有云端还不够。它就像一台马力十足的发动机,能量澎湃,却很难单独把车开到千家万户。高成本、能耗压力、应用落地慢,这些现实因素不断提醒我们:AI要跑起来,还得有轮子。

而这个“轮子”,就是端侧AI。GPU点火,端侧接力,才能把AI真正带进手机、PC、手表、眼镜这些触手可及的设备里。换句话说,云端是起点,但普及的关键在端侧。

端侧AI因此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决定AI能否进入千家万户的关键。

二、趋势的逻辑:为什么端侧AI不可避免?

推理迁移: 训练仍然会在云端进行,但推理正在不断下沉。AMD CTO就直言,未来3–6年很可能会出现真正的“杀手级应用”,而一旦这种应用落地,就会让端侧AI迎来爆发式需求,把推理从“能不能做”变成“必须要做”。

成本压力 :云端推理成本高企,头部公司已多次强调COGS(销售成本)负担。端侧分担算力,才能让商业模式跑通。

体验驱动 :低延迟、隐私安全、续航稳定,用户体验逼迫AI向本地转移。

生态闭环 :没有端侧交互,AI生态只能停留在实验室。唯有端侧,才能变成日常消费,带来现金流。

端侧AI的方向已定,唯一变量在于谁能率先跑出杀手级应用。

三、消费电子的“二次生命”

端侧AI首先唤醒的,是看似疲软的消费电子。

手机:新卖点

过去十年,手机拼拍照;今天,厂商要靠AI续命。苹果iPhone 17探索VC散热、钢壳电池,安卓全力推AI手机。到2027年,中国AI手机渗透率有望超过50%,这将是下一个换机理由。

PC:产业翻盘

微软、英特尔、AMD把AI PC推到前台。IDC预测,2027年中国AI PC渗透率将超80%。这是PC产业的久违转机——操作系统级别的革新,而非显卡升级。

可穿戴:入口之争

AirPods传闻加摄像头,Siri升级为AI agent,智能手表定位健康中枢。2024年全球AI智能眼镜出货152万部,2025H1同比翻倍,Meta份额约73%。到2028年,出货预计达2000万–3500万部。

消费电子不是死水,而是端侧AI的天然土壤。它的价值不止卖硬件,而是构建新生态。

四、AR眼镜:下一个iPhone时刻?

所有人都在寻找AI的杀手级应用,AR眼镜最可能成为那个入口。

光学突破 :光波导是主流,但贵。谁能量产Micro LED或LCOS光源,谁能砸开大门。

交互升级 :声控/触控效率差。Meta试验机电感知手环,未来脑机接口有望落地。

价格战 :从万元降到千元,普及才可能。国内初创厂商的低价波导眼镜是探路者。

今天的AR眼镜笨拙如当年的功能机,一旦突破,就可能复制iPhone奇迹。

五、端侧AI芯片:功耗的战争

与云端芯片拼性能不同,端侧芯片拼的是功耗。

资本投票 :Ambiq IPO首日涨约60%,主打超低功耗;Ambarella财报后涨17%~20%,强调Edge AI动能。低功耗=护城河。

架构探索 :部分厂商尝试主辅芯片分工,高性能负责算力,低功耗负责续航。

存算融合 :学界提出ActiveFlow、LLM-in-a-Flash,业界推进LPDDR6-PIM标准化,目标是降低能耗与带宽瓶颈。

逻辑明确:端侧芯片不是追求性能天花板,而是守住能耗地板。谁能平衡算力与功耗,谁就可能成为端侧的高通。

六、新应用:从花瓶到工具

端侧AI若无应用场景,只是炫技。真正的机会在“刚需”:

ToC :微信AI助手、美图修图、短视频生成;更关键是跨APP调用——AI agent,能把手机变成智能助手。

ToB :安防摄像头本地识别,工业机器人端侧决策,车载系统实时处理。

只有当AI能挣钱、省钱、提效率,端侧硬件的价值才会兑现。

七、资本逻辑:数据说话

数据是最冷酷的裁判。

中国端侧AI市场:2024年约5000亿元,2028年约1.9万亿元,CAGR≈39.7%;但不同机构口径差异大,有更低估算。

全球Edge AI硬件市场:2025年261亿美元,2030年589亿美元,CAGR≈17.6%。

渗透率:到2027年,中国AI PC>80%,AI手机>50%。

这些数字说明,端侧AI并不是短期的风口,而是一条确定性很高的增长曲线。光模块解决数据中心的带宽问题,端侧AI则决定用户入口的价值,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AI生态的核心。

八、预判

GPU点燃了AI,但能否普及要看端侧。消费电子获得新生命,芯片公司有了新护城河,AR眼镜可能迎来iPhone时刻。

投资逻辑很简单:算力是手段,入口才是终局。谁能稳住用户入口和使用时长,谁就更可能赢到最后。

未来的判断:

方向已定,变量在于杀手级应用何时落地。

投资逻辑不是赌一家,而是寻找掌握入口的玩家。

时间节奏:2025年起步,2026年加速,2027年大概率爆发。

资本喜欢造神,但赢家往往出现在被忽视的角落。今天的端侧AI,正是如此。

真正的AI革命,不在于GPU跑得更快,而在于谁能让手机、眼镜、手表,变成人人离不开的智能伙伴。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