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树科技Q4提交IPO申请,这四件事值得注意
9月2日,宇树科技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声明称,公司正积极推进首次公开募股(IPO)的筹备工作,并预计将于10月至12月间向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申请文件。届时,宇树还将向公众正式披露公司的相关运营数据。
在科技与资本的交汇口,总有一些节点会引发市场的集体侧目。宇树科技宣布启动上市计划,就是这样一个瞬间。它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融资动作,更牵动着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未来走向。
这次,我们就从宇树上市计划中的一些细节,试着解读这家新兴科技巨头上市背后的一些故事。
一、业务结构的信号
第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业务结构。
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宇树科技的四足机器人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销售额占比高达65%,人形机器人和组件产品则分别贡献了30%和5%的市场份额。在四足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上,约80%的产品被广泛应用于科研、教育及消费市场,而剩余的20%则专注于工业领域。人形机器人则完全聚焦于科研、教育及消费领域。
这些数字是宇树市场认可度的体现。它意味着公司在技术交付、市场拓展和供应链管理上,已经形成了可持续的闭环。这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是估值逻辑的重要支撑。
二、资本化的战略节奏
第二个要点,是资本化节奏的把握。上市计划的公布,本身就是一次战略加速。资本市场的关注度,会带来更多资源与合作机会,尤其是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资金充裕与否,直接决定了技术迭代的速度与市场扩张的广度。
此前,宇树科技已完成10轮融资,最近一轮为今年6月完成的C轮融资。截至目前,中国移动、腾讯投资、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吉利控股、美团战略投资部、深创投、上海科创基金、北京机器人产业投资基金等参与宇树科技投资。
根据公开资料宇树科技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为王兴兴,王兴兴直接持有公司23.8216%股权,并通过上海宇翼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控制公司10.9414%股权,合计控制公司34.7630%股权。而公司估值在2024年的9轮融资后估值达到80亿元,目前推测公司最新估值在100亿至150亿元区间。
今年以来,宇树科技共有85条中标信息,招标方主要为产业端和高校。
今年6月,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宇树科技年度营收已超10亿元人民币,公司规模达到约1000人。
在今年8月举办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王兴兴提到,2025年上半年人形机器人行业非常火爆,加上政策的支持,行业整机厂商及零部件厂商每家平均有50%至100%的增长,这意味着需求端拉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
种种迹象表明,宇树的上市并非资本圈钱,而是一家冉冉升起的科技公司,最终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三、法律风险的潜在影响
第三个值得注意的,是潜在的法律风险。
2025年8月26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将开庭审理一起颇为特殊的专利纠纷案件。原告是名不见经传的杭州露韦美日化有限公司,被告则是近日风头正劲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宇树科技”)
在IPO计划推进的同时,宇树科技遭遇了专利诉讼的狙击。虽然原告方名不见经传,甚至诉讼也有可以炒作之嫌,但依然不得不引发宇树和业内的重视。
当然,这种诉讼并不会直接阻断上市进程,但在资本市场的视角中,法律风险往往会被放大解读。投资者会关注诉讼的性质、影响范围以及公司应对的能力。这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信心管理的问题。
四、战略纵深与产业格局
第四个值得注意的,是战略纵深。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技术突破与市场培育的关键期。谁能在这个阶段抢占先机,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的产业格局中占据核心位置。
宇树科技在上市前夕,已经在业务结构上完成了从单一产品线向多元化应用场景的延伸。三成营收来自人形机器人,意味着它有能力将这一板块作为核心增长引擎。
上市带来的资金与资源,将为公司提供更大的战略纵深:
技术迭代 :加快算法优化与硬件升级,缩短产品更新周期。
市场拓展 :在人形机器人之外,探索更多垂直行业应用,如物流、安防、医疗等。
资本运作 :通过并购整合上下游企业,完善供应链,降低成本。
不过,潜在的专利诉讼也提醒市场,技术型企业在扩张过程中必须同步强化知识产权防护。尤其是在国际化布局时,法律与合规的复杂性会进一步提升。
结语
从时间表到业务结构,从资本节奏到法律风险,再到市场解读与战略纵深,宇树科技的上市计划呈现出多层次的观察维度。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是一场值得持续跟踪的资本故事。它既有科技创新的光环,也有市场竞争的暗流。可以肯定的是,宇树科技已经在资本与产业的双重赛道上,按下了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