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副驾功能到资本逻辑,特斯拉FSD在玩什么?
一、马斯克的饼,为啥有人抢着买?
马斯克有个习惯:每年都说“今年就能实现自动驾驶”。从2016到2025,他几乎年年画饼,但也年年跳票。
按理说,这么多次跳票,早该失信于市场。可现实是:FSD(FullSelf-Driving,全自动驾驶能力)依旧是特斯拉产品体系里最具争议、同时想象空间最大的一块 。数百万车主愿意掏钱加装,资本市场也反复用它给特斯拉估值加码。
尤其在2025年6月,特斯拉在奥斯汀首次启动Robotaxi试运营 (邀请制、限定区域),更是把讨论推向高潮。虽然仍有限制(地理围栏+车内安全员),但资本市场立刻把它当作“兑现未来”的信号。
FSD就像一个天赋异禀、刻苦到极致的驾校学员,能做出很多老司机的动作,却还没拿到驾照。它需要你坐在副驾,随时盯着它。
二、别被名字骗了:FSD不是无人驾驶
很多人听到“FullSelf-Driving”,脑子里蹦出来的画面是:车自己从家开到公司,你在后座喝咖啡。抱歉,这是幻想。
现实是:截至2025年,FSD在SAE分级里仍然是L2级(驾驶辅助,需要人类随时接管) 。换句话说,它能帮你开,但责任在你。
名字本身就是个“误导”:
- Full(完全) :不是“完全不用人管”,只是功能覆盖广。
- Self(自己) :车会自己转弯、刹车,但要你盯着。
- Driving(驾驶) :确实能开车,但你才是真司机。
产品矩阵梳理
- Autopilot(AP,基础驾驶辅助) :车道保持+自动跟车。
- EnhancedAutopilot(EAP,增强驾驶辅助) :多了自动变道、自动泊车。
- FSD(全自动驾驶能力) :功能最全,核心是城市街道自动导航驾驶。
FSD是高级的“打下手”,不是能独立开车的司机。
三、它凭啥能开车?马斯克的“纯视觉执念”
自动驾驶的技术路线,本来就是一场世纪大分歧。大多数公司选择了“保险起见”的办法:LiDAR(激光雷达,精确测距)+高精地图(厘米级定位) 。这套组合安全、稳健,但成本高,难以规模化。
马斯克却坚持走另一条路:只靠摄像头+AI(人工智能) 。他的逻辑很简单——人类司机也只有眼睛和大脑,却能适应各种复杂场景。既然如此,为何机器不能做到?
这条“纯视觉”路线,在很多人眼里冒险,但它有两个决定性优势:
第一,成本低 。少了昂贵的雷达和地图维护,FSD才能在全球几百万辆车上快速铺开。
第二,学习潜力大 。纯视觉的底层逻辑,就是让机器像人一样“看懂世界”,更接近通用人工智能的方向。
技术进展
BEV(Bird’sEyeView,鸟瞰图) :把多摄像头画面合成为俯视全景,让车辆拥有“上帝视角”。
Transformer(深度学习模型,理解上下文) :能像老司机一样,结合场景做预测。例如,前车刹车+右车并线,系统会提前判断风险。
数据飞轮 :全球数百万辆特斯拉每天上传海量路况,极端案例也会被收录进训练。换句话说,FSD的成长曲线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级的。
硬件与算力
- HW(Hardware,车载算力平台) :从HW1到HW4,算力提升几十倍,相当于“大哥大进化到iPhone”。
- HW5 :预计2026年前后推出,算力还要再翻十倍。
- Dojo超算(FSD训练用超级计算平台) :虽然在2025年调整了推进方式,但积累的算法和经验会继续强化FSD的学习能力。
特斯拉的纯视觉路线,不是走捷径,而是走难度更高、潜力更大的路。短期可能磕磕绊绊,但长期一旦跑通,就会成为行业的“范式转移”。
四、它现在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1.能干的(让人尖叫的一面)
无保护左转 :对向有车时左转,新手司机头疼,它能搞定。
红绿灯启停 :识别红绿灯,自动刹车和起步。
自动绕行/超车 :自动判断并变道。
礼让行人 :探测到人正在横穿,主动减速。
不少车主反馈:“第一次坐上去,感觉未来真的到了。”
2.不能干的(让人头疼的一面)
极端天气 :暴雨、大雪、大雾,摄像头看不清。
临时标识或交警手势 :系统理解失灵。
复杂路况 :加塞、鬼探头、电动车乱窜,反应不及时。
幽灵刹车(PhantomBraking) :系统误判急刹,车主最头疼。
关键提醒:官方依然要求驾驶员双手握方向盘,随时接管。
五、FSD的价值与争议
特斯拉不只是卖车,而是在塑造“AI软件公司”的特质。
定价 :一次性买断6400美元,或订阅99美元/月、1199美元/年(2025年美国地区)。
毛利率 :软件收入显著高于卖车,是利润重要来源之一。
资本预期 :ARK、摩根士丹利预测Robotaxi(无人出租车)潜在市场可达万亿美元量级。
六、全球对手:技术路线的分叉口
1.Waymo(谷歌系)
路线 :L4(高度自动驾驶,无需人类干预)路线。
正在旧金山、凤凰城运营无人出租车。
优点是稳健、安全,缺点是成本高、扩张慢。
2.中国厂商
小鹏NGP(导航辅助驾驶) 、华为ADS(高阶智能驾驶) :在中国复杂场景适配和落地速度领先。
3.路线之争
特斯拉 :不走高精地图路线,靠视觉+数据广泛推广。
对手 :依赖地图和多传感器,更稳但成本高。
4.A股映射逻辑
纯视觉路线 →摄像头与AI芯片厂商。
传感器融合路线 →激光雷达、高精地图。
Robotaxi商业化 →虽大多数平台未上市,但其供应链环节遍及众多A股上市公司。
七、未来展望:赌注与奇点
FSD要从L2跳到L4,必须过三关:算法、法规、算力。
从趋势来看,智能驾驶已经不是“未来的故事”,而是正在进入加速普及阶段。2025年上半年,中国新车中L2及以上智能驾驶功能的渗透率已超过56% (新能源乘用车中L2级及以上辅助驾驶功能的配置率已达82.6%),全球平均也达到53.6% 。这意味着,即便是保守估计,超过一半的新车已经搭载了某种形式的自动驾驶辅助,市场教育几乎完成,剩下的就是不断进阶。
投资者关心什么?
FSD在美股是估值筹码,在A股则是产业链题材 。此外,先前分析文章《特斯拉大跌的真相:短期阵痛下的AI巨头崛起》,也强调过:即使面临股价波动,特斯拉依然是处于AI时代最具潜力的玩家之一,这为产业链投资者带来了信心支撑。
算法破局 :国产AI芯片迎算法落地机遇。
法规落地 :在中国,FSD入华进程仍面临不确定性。虽然马斯克曾释放“即将入华”的信号,但截至目前尚未获批。核心障碍在于数据安全与本土合规:道路数据必须境内存储且跨境传输需审查,而特斯拉的“影子模式”采集仍存争议。加之本土车企(小鹏、华为等)早已用中国数据训练,监管更倾向优先支持本土方案。
FSD是马斯克的豪赌,在A股,是资金对AI出行产业链的逻辑押注。
八、结语:未来已来,但别放手方向盘
FSD是当前阶段最接近消费级落地的自动驾驶产品之一。它每天都在进化,但本质仍是“副驾”,主驾永远是你。
对车主:它减轻疲劳,但你要时刻警觉。
对投资者:它是特斯拉估值体系中的关键变量之一;对A股而言,它是产业链炒作的风向标——既反映未来趋势,也可能引发资本躁动 。
自动驾驶的未来,不会一夜之间降临,而是一场学员在练习中一点点逼近成功的长跑。赢家可能改写交通史,输家则留下昂贵的试验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