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来临,SaaS的故事分成了三条线
在资本市场最关心的“AI冲击论”里,软件行业尤其是SaaS(软件即服务)正在迎来真正的拐点。
9月2日,花旗银行发布报告直言:AI不会终结SaaS,但会重塑它,加剧行业分化,最终走向“赢家通吃”的格局。
在资本市场广泛担忧AI会摧毁SaaS业务模型的背景下,这一观点提供了更多层次的思考:“抛售普遍被过度反应”而非全面合理。
一、三条未来路径:悲观、中立、乐观皆可成立
花旗设定了三种可能场景:
1.悲观情景:AI越界,席位制遭颠覆
AI与大语言模型让“定制化应用”构建成本骤减,直接挑战传统按席位收费(seat‑based)的业务模式。知识工作自动化加速,将削弱知识型员工的需求,挤压SaaS收益来源。
花旗警示Adobe(ADBE)、Salesforce(CRM)、NICE、Asana(ASAN)、Workday(WDAY)这些应用型与后台SaaS公司将成为最易遭受冲击的目标。
相对而言,Hyperscalers(超大规模云厂商)和数据基础设施提供商(如Microsoft、MongoDB、Snowflake、Oracle)将在此情景下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2.基本情景:创新拉回增长,AI赋能SaaS
花旗认为这是最可能出现的场景:现有软件巨头通过开发AI产品并实现商业化,新增营收足以抵消按席位模式带来的压力,依旧维持增长态势。
虽然对大多数SaaS模式而言冲击保持中立或略微积极,但超大规模云厂商与数据基础设施仍旧是持续受益方。
3.乐观情景:收费模式升级,迎来AI新周期
在这一理想设定下,SaaS巨头不只是平稳应对冲击,而是主动变革。它们通过“按结果”、“按使用量”替代席位制,创造新的增长动能。
Microsoft、Salesforce(CRM)、ServiceNow(NOW)等公司将成为显著受益者。另一个重要效应是:这类公司可能会捕捉AI初创企业,进入并购新周期。
二、估值差异已显现:“赢家通吃”不是单纯预言,而是市场定价
数据层面,行业的“马太效应”已经在估值里反映出来。
EV/Revenue(预期市销率NTM):
·增长率超过20%的软件公司,其估值中位数已达到11.7倍,几乎为2022年水平的两倍。
·增长率低于10%的公司仅为3.5倍,接近2016年所谓的“SaaS‑acre”时期底部。
EV/FCF(基于自由现金流的估值):
·高增长公司中位数达56.2倍,而低增长者仅为16.0倍,资本偏好极其明显。
花旗用这些深度差异的估值指标清晰表明:市场已经开始奖励高增长、能驾驭AI的公司,而对弱势者则报以冷淡。
三、“全天候AI篮子”——名录源自花旗的投资导航图
花旗提出一个由12只股票组成的“全天候AI投资组合”,涵盖三大类公司,是其策略执行的重点标的:
1.应用与数据软件类
·Microsoft:在AI基础设施(Azure)、应用(Copilot)和搜索三个维度全面布局。
·MongoDB(MDB)与Snowflake(SNOW):作为数据管理平台,将从AI驱动的数据增长和产品迭代中持续受益。
·CRWV:与上层应用解耦、具有独立运作优势。
2.基础设施与网络安全
·Datadog和Dynatrace:采用“按量消费”模式,规避席位制风险。
·CrowdStrike、PaloAltoNetworks、Rubrik:网络安全预算具有刚性,AI不会削弱其价值,反而会更显重要性。
3.后台办公软件
·Intuit:凭借其庞大的数据足迹与销售网络,构建护城河。
·Pegasystems:通过其AIBlueprint架构,提供AI工具及流程底层支撑,处于较佳战略位置。
四、投资者启示与操作建议
1.结构化选股比板块押注更可靠
与其盲目追逐“AI板块”,不如重点挑选能真实展现AI商业化潜力的公司——无论是应用端、基础设施还是安全后端。
2.看估值背后的动态
高增长者估值已实打实拉开差距,有可能在未来继续溢价,投资者应关注真实营收与FCF的增长质量。
低增长公司短期估值虽低,但在AI模式转型成功前仍应保持谨慎态度。
3.三种路径共存,制定动态策略
若市场趋向悲观,基础设施与安全类公司更稳健;若趋向乐观,已开始调整收费模式的SaaS巨头中可能出现新的领军者;若保持中性,则整体行业稳定向好。
4.关注花旗指名的“全天候”标的
投资者可用花旗组合作为观测基线,结合自身风险偏好、估值判断与投资期限,决定具体配置。
结束语
AI对SaaS的影响远非“一刀切”的颠覆,而是一场推动结构分化的长效演进——赢家会因AI而更胜一筹,弱势者或被边缘化。
当前市场的估值现象验证了这一逻辑,对稳健型投资者来说,这是一场值得深入观察与精细把握的结构化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