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互联网的旧曲线走到头了,AI的新曲线从哪里开始?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360

流量红利没了。

补贴大战退场。

“拉新→转化→复购”的故事,不再性感。

问题来了:AI 能不能把钱赚回来?

不是“会不会”,而是“什么时候”与“靠什么”。

答案正在 3 条线里浮出水面:算力基建、模型与工具、场景与商业化。而且,这一次中国走的是一条不一样的路。

一、从“拉用户”到“拉效率”

十年前,互联网靠“连接”长大。

今天,互联网靠“智能”变强。

看几个信号:

阿里把重金砸向 AI,三年投入上千亿量级;

腾讯大规模补足 GPU/算力池,To B 客户持续上云;

百度非广告业务保持高增,智能云与自动驾驶扛起新梁。

这不是“写在 PPT 上的愿景”,而是财报里的结构性变化:增速、口径、占比,正把增长重心从规模转向价值。

更关键的一点:AI 已经不是“长期投入、迟迟不见回报”的代名词了。

广告系统的智能化,让“量价齐升”成为可能;

电商的智能推荐、数字人带货,把“人–货–场”重新洗牌。

说白了:智能,让同样一份流量更值钱。

二、中国的优势,不止是“用户多”

和美国比,我们确实少了几家“超级芯片公司”。

但我们有三张更适合落地的牌:

① 场景深。

全球最复杂的消费市场+全栈式制造业链条。

从社交、内容、电商,到工业质检、供应链优化,都是 AI 的练兵场。

微信搜索与推荐接入 AI;阿里云在工厂里做质检;短视频平台玩生成式视频……能反复试错的场景密度,就是竞争力。

② 供应链更有韧性。

算力受限逼出国产加速。

昇腾在部分训练场景的性能逼近国际高端芯片的一定比例区间(不同测试口径存在差异);

头部算法公司在异构训练上做效率优化,在成本—性能的组合拳上找“可用”而非“绝对最强”。结论很朴素:把能用的东西,尽快用起来。

③ 生态出海。

不只是卖产品,更是“技术+应用”一起输出。

从游戏到政企项目,从大模型到城市级解决方案,中国公司把“做过、跑通、可复制”的能力带出去。海外的订单,开始按“方案”来买单。

三、投资看哪里?三个时间维度

短期:

看基建。

服务器、光模块、液冷、机柜、电费,都是现实世界的“拦路虎”。

谁能把算力池搭起来、把TCO(成本总和)压下去,谁先把门票拿到手。

中期:

看应用规模化。

工业智能、AI 电商、智能驾驶、内容生成,从POC(概念验证)到批量上线,收入口径开始变干净。

一句话:能不能把Pilot(试点)变成业务条线。

长期:

看生态与标准。

谁能把开发者、数据、工具链、行业接口绑在自己这一侧,谁就拿到了复利的阀门。

这不再是“你强我弱”的线性赛跑,而是系统设计权之争。

四、三条新曲线,怎么落在中国公司身上?

1、阿里:从“平台”到“平台+工厂”。

一头连电商与本地生活的交易“水龙头”,一头连 AI 工具、模型与云上产线。

智能推荐把转化率抬起来,AIGC 把供给成本打下来,工业智能把 B 端的“脏活累活”自动化。

商业闭环不靠补贴,靠效率。

2、腾讯:把“连接”升级成“智能连接”。

To C 侧,社交内容生态的意图捕捉更准;

To B 侧,企业服务叠上 AI,标准化产品+交付能力一起推。

一句话:AI 让“连接”再次变得稀缺。

3、百度:从“搜索公司”到“智能基础设施公司”。

非在线营销成了新腿;

智能云、自动驾驶在行业里做长期工程。

路径并不轻松,但方向相当清晰:拿下难而正确的活儿。

五、认知纠偏:别被几个“伪命题”带偏

伪命题 1:参数最大=商业最强。

错。

AI 的上限由算法与算力决定,但商业的上限由场景决定。

能落地的、可复用的、能迭代的,才会给财报贡献现金流。

伪命题 2:没有顶级 GPU=做不出好应用。

也不对。

在设备受限的现实里,异构、蒸馏、量化是一套更经济的解法。

“够用+可复制”,比“最好但难部署”更有商业价值。

伪命题 3:AI 只能烧钱,回报很远。

已经被数据打脸。

广告系统的智能化,正在让每一块投放的钱更有效;

B 端的智能工具,把“人—流程—质量”都往上抬了一截。

AI 是新生产要素,不是单纯的成本科目。

六、落地十问:用“检查清单”替代“故事会”

1、算力池规模与利用率 —— 不是有没有,而是够不够、用得好不好。

2、训练与推理的 TCO 曲线 —— 新模型上线,单位成本是否下降。

3、工具链完善度 —— 标注、评测、灰度、回滚,有没有全链路。

4、场景的可复制性 —— 一个客户的成功能不能扩到十个、一百个。

5、组织的交付能力 —— 工程化、标准化、SLA,不靠“英雄主义”。

6、数据闭环 —— 是否持续“用—反馈—重训—上线”的迭代。

7、收入确认口径 —— POC 与量产的边界,是否在财报里被拆清楚。

8、外部生态关系 —— 与芯片、云、ISV 的合作,是否形成稳定策略。

9、海外复制力 —— 产品和方案能否跨文化、跨监管地落地。

10、风险管理 —— 隐私、合规、版权与安全,是否是“上线前置项”。

能被这十问打穿的项目,才值得加速。(把它做成你的周检表吧。)

七、为什么是现在?——三股力量在同向发力

技术成熟:从“能看懂”到“会做事”,从“能生成”到“能增长”。

供给侧改善:从“卡脖子”到“够用派”,从“堆料”到“工程化”。

需求侧焦虑:从“增量不来”到“存量要挖”,从“买流量”到“买效率”。

三股力量合拍,才会把预期变成兑现。

八、结语:别再问“AI 何时改变世界”,先问“它今天能替你多做一小时活儿吗?”

增长范式变了。

“互联网+”靠连接,“AI+”靠把每一个动作做得更准、更快、更省。

当大厂把钱砸进算力与工程,不是回到“烧钱圈地”,而是在为可复利的效率买单。

看懂这点,你的投资视角就会变:

先看基建,再看应用,最后看生态。

先抓能复制的场景,再谈想象力。

别被噪音带跑。

把故事变成表格,把口号变成指标。

当你能在每个季度的财报里,看到“效率→收入→利润”的连锁反应,

你就会知道:AI 的新曲线,已经开始兑现。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