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发布会:新机涨价,AI落后,果链企业迎变局
9月10日凌晨,2025年苹果秋季发布会如期而至,iPhone17系列正式亮相。此次发布的三款机型——标准版、Pro版和首次亮相的iPhoneAir——在设计、性能和定价策略上各有侧重,构成了苹果对不同用户群体的精准回应。
iPhone17,A19芯片和eSIM卡
A19芯片是全系标配,采用台积电3nm制程工艺,性能较上一代提升显著。在图像处理、能效控制和AI算力方面,A19芯片展现出更高的集成度和响应速度。尤其在视频渲染和游戏性能方面,用户体验明显提升。苹果强调该芯片在低功耗状态下的表现,意味着续航能力也有所增强。
iPhoneAir成为本次发布会的最大亮点。它是苹果史上最薄的机型,厚度仅为5.4毫米,刷新了苹果工业设计的极限。机身采用全新合金材料,兼顾轻盈与强度。iPhone17的512GB起售价为7999元,海外标配起售价为799美元。这一设计不仅提升了握持体验,也为果链企业带来了新的工艺挑战,如屏幕贴合精度、散热模组的重新布局等。
Pro版则迎来八年来首次涨价,起售价达到1049美元。这一价格调整引发市场关注,部分分析人士认为这是苹果对高端用户群体的重新定位,也可能是应对成本上升的策略。Pro版在摄像头模组、屏幕刷新率和存储容量方面进行了升级,进一步拉开与标准版的差距。
此外,eSIM技术在新机中全面普及,实体卡槽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苹果中国官网显示,iPhoneAir仅可通过eSIM激活。官网特别提到,在中国“仅部分运营商支持eSIM。”
此举不仅提升了设备防水性能,也为运营商生态带来变革。尤其在中国市场,eSIM的推广意味着运营商服务模式的深度调整,用户将面临更灵活的套餐选择和更便捷的换卡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在发布会上强调了iPhone17系列的“轻智能”定位,主打设计美学与基础智能体验,而非全面AI升级。这一策略在部分用户群体中引发了不同反响,有人赞赏苹果回归本质,也有人质疑其在智能化方向上的保守。
苹果AI:遥遥落后还是蓄势待发?
尽管硬件亮点频出,但苹果在AI领域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在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加码生成式AI的背景下,苹果的AI战略显得格外低调甚至滞后。对于今天的发布会,外界其实已经有心理准备,AI不会是今晚的重头戏。但属实没有想到,AI在iPhone17系列的发布时几乎全程隐身。
iPhone17系列在AI功能上并无突破性进展,未能推出类似于安卓阵营的原生AI助手,也未展示具备深度学习能力的本地模型。
苹果在发布会上仅提及AI在图像识别和语音交互中的应用,但这些功能早已成为行业标配,难以激发用户的兴奋点。尤其是在生成式AI成为智能手机新卖点的当下,苹果的保守策略显得格格不入。用户期待的AI写作、AI图像生成、AI语音助手等功能并未出现在iPhone17系列中。
港版iPhone17虽首发搭载苹果原生AI,但国行版或无缘首发,引发国内果粉不满。社交平台上,“AI缺席”“果粉失望”等词频频出现,成为发布会后的另一种声音。部分果粉甚至表示将观望下一代产品,等待苹果在AI领域的真正发力。
苹果是否在蓄势待发?目前尚无明确信号。但可以肯定的是,AI将成为下一代iPhone能否继续引领潮流的关键变量。苹果的AI战略仍处于“慢热”阶段,或许在下一代产品中才会真正发力。业内人士分析,苹果可能正在构建更安全、更私密的AI生态系统,以区别于开放式模型的隐私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苹果在发布会上并未大篇幅介绍AI功能,而是将重点放在硬件设计与生态整合上。这种“去AI化”的发布策略,与当前科技行业的主流趋势形成鲜明对比。有人认为这是苹果对AI泡沫的理性回避,也有人担心其错失技术变革的窗口期。
果链企业:谁在风口,谁在边缘?
每一次苹果新品发布,都是果链企业的“期中考试”。这次也不例外。iPhone17系列的硬件革新和设计调整,直接影响着上游供应链的排产节奏、技术迭代和市场预期。
iPhoneAir的轻薄设计对结构件、散热模组、屏幕贴合等环节提出更高要求。相关供应商如精密加工企业、柔性材料厂商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为了实现5.4毫米的极限厚度,苹果在内部结构上进行了重新布局,压缩了电池模组和主板空间。这对果链企业的工艺精度和材料创新提出了更高门槛。
eSIM全面普及也带动了通信模组和天线厂商的订单增长。部分A股公司在发布会后股价应声上涨,显示出市场对果链新周期的乐观预期。尤其是国内运营商与模组厂商,可能在eSIM生态中获得更多话语权。eSIM的推广还可能带动相关软件服务商开发新的身份识别和远程配置系统。
不过,AI功能的缺失也让部分软件服务商陷入观望。原本期待苹果开放AI接口的企业暂时失去增长动力,短期内或面临估值压力。AI芯片、AI算法服务商在苹果生态中的角色仍未明朗,部分企业甚至开始转向安卓阵营寻求合作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在供应链管理上持续优化,部分中小型供应商被边缘化。行业人士指出:“苹果正在构建更高效、更稳定的供应体系,果链企业必须不断进化才能留在牌桌上。”这意味着果链企业不仅要跟上技术节奏,还要在成本控制、交付能力和质量标准上持续提升。
有机构认为,在iPhone17系列领衔多款新品亮相,芯片、散热、传感器全面升级之后,对“果链企业”十分利好。苹果出新有望刺激换机需求并巩固生态粘性,供应链龙头公司也将同步受益。
其中歌尔股份作为智能声学整机组装领先厂商或有望受益。兴业证券研报称,除大客户手机业务外,立讯精密还深度参与AirPods、Applewatch的生产组装。
此外,苹果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新一代产品在材料选择上更倾向于可回收合金和低碳工艺,这对果链企业的生产流程提出新的挑战。谁能率先完成绿色转型,谁就能在苹果供应体系中获得更稳定的订单。
果粉反应:热情与焦虑并存
果粉的反应是衡量苹果新品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iPhone17系列发布后,果粉的情绪呈现出“热情与焦虑并存”的状态。社交平台上,关于新机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但也夹杂着不少质疑与失望。
一方面,轻薄设计、A19芯片、eSIM普及等亮点获得广泛好评。尤其是iPhoneAir的外观设计,被誉为“苹果工业美学的再一次突破”。不少用户表示,Air系列的轻盈手感和极简风格是近年来最具吸引力的设计之一。A19芯片的性能提升也获得游戏玩家和内容创作者的认可。
另一方面,AI功能的缺失成为果粉吐槽的焦点。部分用户认为,苹果在智能化方向上的停滞不前,已经影响到整体体验。尤其是在安卓阵营纷纷推出AI助手、AI拍照、AI写作等功能的背景下,苹果的“沉默”显得格外刺眼。
果粉的焦虑不仅来自功能缺失,也来自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有人担心苹果是否已经错失AI技术的黄金窗口期,也有人质疑其是否仍具备引领行业的能力。这种情绪在社群中逐渐发酵,形成了“观望派”与“忠诚派”的分化。
此外,价格上涨也成为争议焦点。Pro版八年来首次涨价,部分用户表示“性价比不如预期”,尤其是在AI功能未能同步提升的情况下,价格调整显得缺乏说服力。这可能影响部分用户的换机意愿,进而影响整体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