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深度解读 | 长电科技:国内最大、全球第三的封测龙头,如何突围?

作者: 预见大模型 顶级公司 AI芯片 #AI芯片 #顶级公司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401

一、长电的当下

最近封测板块里,长电科技又成了被频繁提起的名字。股价虽有阶段性起伏,但市场的关注度并未减弱。这不难理解:AI把先进封装推到前台,而长电作为国内营收规模最大的封测公司、全球OSAT排名前三,自然成了焦点。

长电的标签很明确:龙头、客户多、国际化早起步。但它并不是没有问题。公司披露先进封装业务占比已经不低(包括WLP、FC、SiP等),可真正和高性能计算挂钩的2.5D/3D(多层异构封装)、FCBGA(倒装球栅阵列封装)这类高毛利环节,还在慢慢爬坡。与此同时,和ASE(日月光)、Amkor(安靠)这些海外巨头相比,不管是量产经验还是盈利能力,差距仍然存在。(注:WLP/FC/SiP均为先进封装工艺类别)

所以,市场对它的态度总是复杂的:认可它的份额和地位,但也盯着兑现的速度。换句话说,长电不是完美答案,却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窗口 。透过它,你既能看到国内封测在AI浪潮中的机会,也能看到现实的限制。

二、历史与转折:长电的成长叙事

长电科技的成长路径,其实可以一眼画出脉络。早期,它靠大规模的传统封测起家,把“交付稳定、成本可控”做到极致,是国内最早站稳脚跟的一批厂商。那时候,它扮演的角色很像“代工老兵”,拼的就是量和良率。

真正让它走出区域格局的,是2015年收购新加坡星科金朋。这笔交易的意义有两层:一是补上先进封装的短板,拿到FC(倒装芯片)、SiP(系统级封装)等高端工艺的经验;二是进入国际大厂的供应链,顺利登上全球产业的牌桌。只是并购不是魔法棒,消化和整合花了好几年,也遇上行业下行周期,长电在这段时间盈利承压。

2019年前后,公司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管理层把战略重点从“拼规模”转向“调结构”,研发投入显著增加,方向更清晰地指向Fan-Out(扇出型封装)、2.5D/3D、FCBGA这些能服务高性能计算和车规芯片的工艺。到今天,先进封装已经成了公司明确的主攻方向,传统通用型封装的比重在下降,整体结构正往高附加值走。

财务表现虽然仍有波动,但趋势已经看得很清楚:收入保持增长,盈利短期承压,结构升级的痕迹越来越明显。长电的故事,就是一条典型的成长曲线——先靠规模站稳,再通过并购进入全球舞台,如今用结构升级去换未来的质量

长电科技关键转折表

三、行业逻辑:为什么现在是长电的窗口期

封测这个环节,以前常被当成“加工厂”,但AI浪潮让它的地位变了。芯片的形态在变化,整个价值链的重心也随之挪动。

第一,需求在推升。 大模型训练要上万颗GPU一起跑,Chiplet架构快速普及,芯片功耗和算力密度都在往上顶。要让这些芯片拼在一起正常工作,封装就不是“装盒子”那么简单了,它要保证互连速度、散热能力和良率稳定。简单说,封测的价值在AI时代被重新定价

第二,市场在扩容。 多家机构判断,全球封测行业依然在扩张,其中先进封装是最主要的增量,行业重心正在从传统封装往高附加值工艺迁移。

第三,技术路径明确。 2.5D/3D、Fan-Out、FCBGA这些工艺,已经成为高性能计算和车规芯片的“必选项”。谁能把这些工艺跑通,谁就有机会分走新增的市场份额。

第四,客户结构在变。 以长电为例,在2025年上半年,运算电子的收入占比已经超过消费电子,成了公司第二大下游。这意味着AI和高性能计算的需求,已经真真实实落在了订单上。

第五,长电的窗口价值。 它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封测公司,在2024年全球OSAT排名中位列前三。相比其他国内厂商,它更能代表国内封测企业在AI浪潮中的位置与局限,因此成了市场观察行业变化的“晴雨表”。

行业逻辑要点表

四、财务与经营:从数据看实力

财报里最值得关注的,不是单个数字,而是结构性的变化。

第一个亮点,是收入的韧性。 行业周期还在波动,长电上半年营收却维持两位数增长。通信电子依然是基本盘,而运算电子快速上升,首次超过消费电子,成了第二大板块。这说明AI和高性能计算的需求,已经不只是口号,而是真正在落地。

第二个亮点,是研发投入的决心。 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超过20%,研发费率稳定在5%以上。对一家营收千亿级以下的封测公司来说,这样的持续投入并不轻松,但它体现了管理层的取舍:短期利润可以牺牲,但未来的竞争力不能少。

矛盾点在于利润。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毛利率也没有明显改善。原因并不复杂:新建产线还在导入期,规模效应没释放,财务费用和原材料价格的压力却先到位了。这让市场对它的“兑现速度”始终保持谨慎。

再往下看财报的分解数据,能看出长电的业务特征:收入几乎全部来自芯片封测,主业高度聚焦;区域上,大部分订单来自境外市场,国际客户占了绝对比重;收入确认方式以“在某一时点确认”为主,符合封测交付特征,也意味着它的业绩波动会更直接地跟随行业周期。

所以,长电的财务表现是一体两面:收入在扩张,结构在优化,研发在加码;利润承压,兑现节奏慢。这就是它转型期的真实写照。

长电科技2025H1财务与业务结构

五、风险:资本市场如何看

长电的争议点,不在“有没有成长性”,而在“能不能快起来”。

首先是利润兑现的节奏。 先进封装的方向没问题,但高端环节(2.5D/3D、FCBGA)还在量产爬坡期,短期对利润的拉动有限;同时,新线导入推高了费用,传统业务毛利率本就不高——2025年上半年结果就是:收入扩张,但利润端承压。

其次是海外依赖。 上半年境外收入约占八成,中国大陆只占两成左右。国际大客户贡献度很高,这既是优势,也是风险:一旦政策环境或客户策略有变,业绩可能被直接波及。

最后是竞争格局。 全球有ASE、Amkor压阵,国内通富微电、华天科技也在追赶。长电虽有体量和客户基础,但在高端先进封装的成熟度上,与头部相比仍有差距,这让市场对它的兑现速度始终保持谨慎。

全球封测行业主要玩家对比:

因此,市场分成两种声音:

一种认为它是国内封测的代表样本,路线清晰,结构在改善,值得作为行业的“观察窗”;

另一种担心它的节奏太慢:方向对了,但利润兑现拖后,外部风险和竞争差距可能随时让预期打折。

归根到底,长电的投资价值,就藏在这场分歧里:趋势清晰,节奏不定

六、未来的故事:长电的想象力

长电的未来想象力,不在于它现在的利润曲线,而在于它能不能踩住几个潜在的增长点。

第一,AI相关需求。 高性能计算和服务器带来的2.5D/3D、FCBGA封装,已经成为产业刚需。长电在这一方向上持续投入,一旦放量,毛利率和盈利能力可能会出现拐点。

第二,车规市场。 新能源车和智能驾驶正在推高功率器件和传感器的需求。长电的产线已通过车规认证,这块业务如果放量,能够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第三,国产替代。 在供应链安全和政策导向下,大客户需要更可靠的本土封测伙伴。长电的规模和经验,让它天然具备竞争优势。

从券商预测来看,市场整体对它的未来保持乐观。2025年净利润普遍预计在16亿到20亿 之间,到2027年可能增长到30亿左右 。对应每股收益从1元出头 逐步提升到1.6–1.7元 。共识很明确:收入和结构会继续往上走,但利润兑现的节奏存在分歧,有的机构更谨慎,有的则更积极。

对投资者来说,长电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当下的数据,而在于它是否能把手里的筹码——AI、车规、国产替代——逐步变成稳定的现金流。趋势已摆在那儿,真正能笑到最后的,不是喊得最响的公司,而是能在三年里交出成绩的那一家。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