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超过茅台,绝不是寒武纪的终点
放在5年前,怕是不会有人想到,一家芯片公司,股价能超过茅台。但事到如今,寒武纪的股价涨跌却能牵动亿万股民的心。
寒武纪成立于2016年,专注于AI芯片的研发。它的核心产品包括终端智能芯片、云端智能芯片和边缘计算芯片。近年来,随着AI大模型的爆发式增长,算力需求水涨船高,寒武纪的芯片被广泛应用于数据中心、智能驾驶、安防等领域。
短时间暴涨的事实与背后原因
2025年全年营收预计约为50亿元,净利润仍处于亏损状态。尽管如此,其市值却在近期一度突破6000亿元,成为中国AI芯片领域的“估值之王”。
2025年4月,高盛将寒武纪目标价从607.8元大幅调升至1223元;8月,高盛刚将寒武纪目标价调到1835元;9月1日,高盛将寒武纪12个月目标价由此前的1835元上调到2104元。
这种估值膨胀,既有技术红利的加持,也有市场对国产替代的强烈预期。寒武纪被视为中国在AI芯片领域最有可能对抗英伟达的公司之一。
资本市场的热情,源于几个关键因素:
AI大模型带动算力需求激增,芯片成为核心资源。
寒武纪的MLU系列芯片已在多个领域实现商用,具备落地能力。
政策层面对国产替代的支持力度空前,寒武纪成为重点扶持对象。
投资机构对寒武纪的未来预期持续上调,形成估值推力。
这是一场由技术趋势、政策导向与资本预期共同驱动的估值狂飙。
回溯成长史:寒武纪的成功密码
寒武纪的成长路径,颇具代表性。2016年成立于中科院计算所,创始团队拥有深厚的科研背景。2017年推出首款商用AI芯片“MLU100”,迅速获得市场关注。2020年登陆科创板,成为AI芯片第一股,市值突破千亿。
其成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
1.技术自主 寒武纪自研芯片架构,避免了对国外IP的依赖。其Cambricon架构在算力效率与能耗控制方面具备优势,已在智能驾驶、安防、医疗等多个场景落地。
2.政策扶持 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卡脖子”领域,寒武纪获得了多轮政策资源,包括科研经费、产业配套与市场准入。
3.资本叙事 寒武纪善于构建未来愿景。从“国产替代”到“AI算力底座”,都成为资本市场的关键词。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寒武纪被视为中国科技自主的象征。
这些因素共同构建了寒武纪的估值逻辑——不是现在的营收,而是未来的可能。
寒武纪与英伟达的差距还有多大
给一个最直观的数据。
截止2025年9月10日18时,寒武纪市值为5325亿人民币,而英伟达则高达4.15万亿美元。
也就是说,英伟达的估值是寒武纪的55倍。
更可怕的是,双方在营收上的差距高达844倍:英伟达2024年营收高达1305亿美元,净利润728亿美元;寒武纪同期营收仅为11亿元,净利润为-4.52亿元。
技术层面,英伟达在GPU架构、生态系统、软件工具链等方面形成了强大的护城河。CUDA平台已成为AI开发的标准工具,全球开发者数量庞大。
相比之下,寒武纪的生态系统仍显稚嫩。软件兼容性、开发者支持、产业链协同等方面仍需补课。开发者的迁移成本高,客户验证周期长,这些都影响了芯片的落地速度。
此外,英伟达的客户群体覆盖全球,寒武纪则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客户集中度高,抗风险能力较弱。
未来,寒武纪的努力方向应包括:
1.提升营收质量 当前营收主要来自政府订单与定制项目,未来需拓展商业客户,提升产品通用性与市场化能力。
2.构建软件生态 芯片只是底层,真正的竞争在于平台。寒武纪需打造自己的开发工具链,吸引更多开发者加入。
3.全球化布局 在全球AI芯片竞争中,寒武纪不能只做“国产替代”,而应成为“全球参与者”。这需要技术、品牌与渠道的全面升级。
4.控制估值泡沫 资本的热情是双刃剑。寒武纪需用业绩说话,避免陷入“高估值、低兑现”的困境。
国产AI芯片市场:潜力与现实之间的拉扯
中国AI芯片市场正在迅速扩张。根据行业数据,2025年中国AI芯片市场估计有望达300亿美元,其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0%+。这一增长背后,是AI大模型、智能驾驶、工业自动化等新兴应用场景的爆发式增长。
寒武纪的估值飙升,正是建立在这一市场预期之上。其MLU系列芯片已在多个领域实现商用,尤其在智能安防和数据中心领域获得了初步认可。然而,与英伟达相比,寒武纪的生态系统仍显稚嫩。CUDA生态的闭环优势,使得开发者更倾向于使用英伟达平台,而寒武纪的生态兼容性仍在建设中。
与此同时,国产AI芯片的竞争格局也在悄然变化。除了寒武纪,还有一批以光模块为核心的公司正在崛起。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等企业,虽然不直接生产AI芯片,但它们在算力基础设施上的布局,正在成为国产AI芯片生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寒武纪的优势与隐忧:估值泡沫还是技术跃迁?
寒武纪的技术路径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自研的芯片架构,避免了对国外IP的依赖,这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尤为重要。此外,寒武纪获得了国家级政策扶持,多轮融资中也吸引了国家队和头部机构的投资。
但寒武纪的盈利能力仍然是一个隐忧。正如上文所说,寒武纪和英伟达相比,双方在盈利能力上还存在巨大差距,而且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财务数据上,也体现在技术迭代速度和客户覆盖能力上。
寒武纪的芯片更新周期短,研发压力巨大。每一代芯片的推出,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投入。而在软件适配方面,寒武纪仍在努力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开发者的迁移成本高,客户验证周期长,这些都影响了芯片的落地速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资本市场的态度。寒武纪市值与营收严重背离,市场对其预期过高。一旦技术进展不及预期,估值可能迅速回调。这种估值泡沫的风险,正在成为寒武纪必须面对的现实。
困局与破局:国产AI芯片的十字路口
国产AI芯片面临的困局,首先是技术壁垒。芯片设计、制程工艺、软件适配,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投入、高技术。寒武纪虽实现架构自主,但在制程上仍依赖台积电,受制于外部环境。
其次是生态构建的滞后。英伟达的CUDA生态已形成闭环,寒武纪的生态仍在建设中。软件开发者的迁移成本高,客户验证周期长,影响了芯片的落地速度。
资本泡沫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寒武纪市值与营收严重背离,市场对其预期过高。一旦技术进展不及预期,估值可能迅速回调。
但破局的方向也在逐渐清晰。寒武纪正在尝试从芯片向整机延伸,推出AI服务器产品。通过软硬一体化,提升客户粘性,降低生态构建成本。同时,国产替代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寒武纪等公司有望在政策推动下加速落地,抢占市场份额。
部分国产AI芯片公司也开始布局海外市场,试图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寻找突破口。寒武纪正在考虑海外客户的适配方案,试图在国际化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国产AI芯片的未来,不在于某一家公司的成功,而在于整个生态的成熟。寒武纪不是孤岛,它是国产芯片破局之路上的一块重要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