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提财报改革:半年报能否取代季报?
一、突如其来的提议
9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社交媒体发文,重提“取消季度财报、改为半年披露”的设想。他强调,如果获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企业不应再被迫发布季度财报,而应改为六个月一次。这一制度变更,他认为能“节省资金,并让管理者更专注于公司运营”。
这并非首次。早在2018年,特朗普就曾要求监管机构研究这一想法,但因透明度担忧而无果而终。如今,他在竞选背景下再度放话,引发市场和学界的新一轮争论。
二、美国季度财报的历史与争议
美国自1934年《证券交易法》确立了周期性信息披露 框架,季度披露制度已运行几十年。它的核心目标是:
·提升透明度:让投资者能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
·增强信心:通过充分信息披露,降低欺诈和内幕交易风险;
·维持流动性:频繁财报和电话会议,为分析师、基金经理提供了丰富的数据点。
但长期以来,这套制度也饱受批评。CEO们抱怨季度财报让公司陷入“短期主义”,一味迎合华尔街的盈利预期,牺牲了长期战略和研发投入。巴菲特甚至直言,追逐季度“超预期”是资本主义的一大丑陋。
三、半年报的支持与反对
特朗普的提议正好踩在争论的焦点上。
·支持者:认为半年报能削弱“逐季博弈”的冲动,减少合规成本,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长期价值创造中。尤其是中小企业,合规费用在营收中的比重更高,减负效应更明显。
·反对者:担心信息披露减少,投资者失去对企业经营的及时跟踪,市场会因信息真空而加剧波动。分析师覆盖度可能下降,国际资金也会质疑美股的透明优势。
换句话说,半年报代表着企业效率,季度报代表着市场信任。这两者之间,如何平衡,才是SEC真正要回答的问题。
四、国际经验的镜鉴
美国并非全球唯一坚持季度财报的市场。
·欧洲:2013年取消强制季度披露,但许多大公司依旧自愿提供数据,以维持投资者关系。
·英国:十年前放宽要求,但自愿披露仍是主流。
·中国:必须披露季度报。
对比之下,欧洲和英国的经验说明——制度可以放宽,但市场自有压力,上市公司仍需与资本市场保持沟通。
五、制度改革的现实与挑战
即便特朗普推动,真正落地也绝非易事:
1.SEC的取舍:透明度是美国资本市场立身之本,轻易放弃可能动摇“信任溢价”。
2.投资者的接受度:习惯了季度更新的机构投资者、分析师、对冲基金,是否愿意减少“数据供给”?
3.市场结构的影响:如果半年报取代季报,短期波动更可能依赖“预期”和“小道消息”,这反而可能抬高交易成本。
因此,市场普遍认为,即便改革启动,也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落地,最快也要到 2026 年之后。
六、结语:透明与效率的拉锯战
特朗普的表态,不仅仅是关于财务披露的技术问题,更是美国资本市场长期矛盾的缩影:是保持高频透明,还是追求低成本效率?
短期内,SEC不太可能轻易改变几十年形成的共识。但长期看,随着美国上市公司数量下滑、企业合规成本上升,披露制度的改革压力确实在积累。
半年报是否会取代季报,仍是问号。但可以肯定的是,透明度与效率之间的拉锯,将成为未来美国资本市场制度性争论的主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