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芯片焦虑:从存储霸主到AI追赶者
一、开篇:芯片富豪的烦恼
要是给全球芯片圈搞个”家底厚实榜”,韩国绝对能坐前排。毕竟手里攥着两大金矿:DRAM和NAND。
光靠这俩,三星和SK海力士就能在全球芯片江湖上横着走。DRAM市场份额快七成,NAND也接近一半,出口额142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五分之一,妥妥的“国家支柱产业”。
但最近这俩”存储大佬”却透着股急劲儿,又是砸钱又是组队,非要去AI芯片和SiC赛道凑热闹,原因无他,存储芯片的毛病大家都懂——周期像过山车,上一秒赚得盆满钵满,下一秒可能就血亏。这就像是天天靠一门老本行赚钱:钱不少,但心里发慌。
于是,韩国芯片人心头一直有个挥之不去的问号:“我们难道永远只能靠存储过活吗?”
二、霸主的心病:存储太强,逻辑太弱
韩国的烦恼在于:全球谁都知道他们在存储上是老大,但在逻辑芯片上,他们几乎没存在感。
逻辑芯片是啥?就是CPU、GPU这些“算力大脑”。英伟达、AMD、英特尔、高通把持着话语权,韩国则是观众席上的围观群众。
这就像是足球队有个世界级守门员(存储芯片),但是前锋线没人。守得住球门,但进不了球。结果就是:光靠存储吃饭,经济容易被价格周期吊打。
三、韩国的操作:政府带头“豪赌”
于是,韩国政府干脆上场了,喊了一嗓子:“砸钱!”
五年150万亿韩元(1080亿美元)的基金,说是要扶持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国防、机器人、绿色交通一揽子战略产业。光看这架势,就差没在新闻稿里写一句:“我们也要有自己的英伟达。”
这钱能干啥?从AI芯片研发、数据中心,到显示面板、国防设备、碳化硅功率半导体,统统都能分杯羹。韩国政府的逻辑很简单:与其看着英伟达股价天天涨,不如自己下场搞一票。
四、韩国的“寒武纪们”
其实,在这场大跃进之前,韩国已经有不少AI芯片新创公司冒头了:
·Rebellions:号称节能高手,芯片能支持ChatGPT这类大模型。公司成立才几年,就融了2.25亿美元,还成了数据中心的座上宾。
·Sapeon:SK电信的亲儿子,和Rebellions合并后估值10亿美元,直接成了独角兽。
·FuriosaAI:由前三星和AMD工程师创办,名字就很中二。它的新芯片RNGD,号称每瓦性能比英伟达H100高三倍。口气不小,发布会直接甩出:“Meta的Llama模型,交给我就行。”
除此之外,还有Mobilint、HyperAccel、Alsemy等名字听起来就很科幻的公司。韩国的“寒武纪们”,正在试图把逻辑芯片的短板补起来。
问题是,芯片这行不是“谁喊最响”就能赢的。生态、软件、客户关系,全都需要时间积累。英伟达最大的护城河不是芯片,而是CUDA。韩国这些公司能不能熬过生态冷启动,还得打个问号。
五、另一张牌:SiC功率半导体
除了AI芯片,韩国还瞄准了另一个风口:SiC(碳化硅)功率半导体。
为什么?因为电动车爆火,SiC芯片在高压大电流下表现优异,效率高、发热低,是新能源车的必需品。
韩国政府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到2028年,把SiC的技术自给率从10%提升到20%。听起来不高,但背后有902亿韩元的研发资金、200亿的示范项目,八所大学一起培养博士硕士。
再加上SK Siltron这样的厂商已经掌握了全球6%的碳化硅晶圆份额,SK集团还收购了Yes Powertech,准备从材料到器件一条龙干到底。
用大白话讲就是:韩国不只要当“存储霸主”,还要顺带卷一把AI芯片和新能源芯片,给未来留多几条退路。
六、中国的镜子:不同的焦虑
韩国的焦虑点在于“只有存储,没有逻辑”;中国的焦虑点是“逻辑公司很多,但高端工艺和生态不足”。
韩国的无晶圆厂公司数量,不到200家;
中国则超过3000家,遍地开花,但缺乏能与英伟达、高通掰手腕的巨头。
换句话说,韩国是“少而精,但结构单一”,中国是“多而杂,但缺龙头”。两边的焦虑点不同,但都在想同一个问题:“怎么在AI时代卡位?”
七、结尾:富豪也怕失业
韩国的芯片产业,像是一个靠存储发家的大富豪。虽然家底殷实,但天天担心别人说:“你除了会存储,还会啥?”
于是,它一边继续巩固存储的优势,一边豪赌AI芯片和SiC,希望未来能讲出新的故事。
不过,这种转型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钱砸下去是一回事,能不能跑出下一个英伟达,还是要看生态、客户、时间。
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韩国的焦虑,不是它们一家独有的。所有国家、所有半导体巨头,其实都在同一场AI大竞赛里找定位。只是,有人有金饭碗,有人还在造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