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算力的共识,需求与供给的双向奔赴
一、从腾讯大会看产业信号
2025年9月16日,腾讯在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腾讯云已全面适配主流国产芯片,并通过异构计算平台实现了对外统一服务。这意味着,过去几年被外界认为“不够成熟”的国产卡,正在真正进入大规模应用场景。
机构投资者会敏锐地发现,这其实与阿里财报之后市场的判断形成了呼应:国内对AI算力的需求已成共识,唯一的悬念在于“到底买什么”。从阿里的超预期Capex、自研芯片,到腾讯的适配国产,再到ASIC热潮中昆仑芯等本土项目的资本追捧,国内算力产业链已经进入了一个被需求倒逼、被政策催化的“临界点”。
二、国内不能没有高端芯片
无论是大模型的持续迭代,还是多模态模型对物理规律的理解,都需要最顶级的GPU。没有Blackwell级别的高端卡,中国在前沿算法与模型突破上就会受限。
但问题在于,单纯依赖海外供给并不现实:
1.数据不出境——很多敏感数据必须在本地训练与推理;
2.训推一体——部分行业场景(金融、政企)对低延迟的本地算力有刚需;
3.国内招标启动——大型厂商新一轮招标在即,高端卡仍是后备方案的重要一环。
换句话说,高端卡的必要性与国产卡的紧迫性,是同时存在的。
三、国产卡的错位竞争逻辑
目前国产卡与全球最高端GPU之间,本质上是错位竞争:
·在大模型前沿训练阶段,国产卡短期内难以替代国际最先进的GPU;
·在推理、微调以及行业应用落地阶段,国产卡已经在性价比上具备商业吸引力。
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市场并不拒绝进口高端卡进入,同时也推动国产卡加速商用化。对机构投资者而言,这是一种“赛道分层”的格局:前沿探索由国际GPU主导,而大规模推理、行业应用逐渐向国产卡迁移。
四、国产算力产业的多重催化
近期产业催化不断叠加:
1.SMIC产能突破:先进制程良率改善,为国产芯片提供了现实的扩产可能;
2.美国政策收紧:美方“AI行动计划”进一步限制对华芯片出口,倒逼国产替代;
3.资金禁令:通知严禁国有资金采购NV芯片,使政策引导更为直接;
4.需求转向:腾讯等大厂推理需求已明确转向国产卡;
5.阿里Capex扩张:超预期的资本开支叠加自研芯片,强化了国产替代的信号。
这种供给与需求的动态耦合,形成了类似“螺旋式上升”的路径:
·供给侧:产能和技术突破带来边际改善;
·需求侧:政策与市场双重驱动拉动替代空间。
阶段性来看,当前的主要矛盾已从供给侧逐步转向需求侧。
五、供需缺口与投资逻辑
根据机构测算,2026年国内等效H20算力卡需求量约400多万张,国产供给仅200余万张,存在近一倍缺口。
这意味着两件事:
1.国产卡的需求确定性:缺口为国产厂商锁定了稳定的成长空间;
2.有限增量的高弹性:在先进制程扩产有限的背景下,每一分供给增量都将转化为厂商业绩的显著弹性。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供给稀缺-需求刚性”的逻辑:国产AI芯片厂商的EPS成长,往往不是线性增长,而是受益于结构性缺口而出现“阶梯式”跃升。
六、投资者需要关注的三条线
综合来看,国产算力的共识已经形成,但投资价值的落脚点,需要围绕三条主线:
1.芯片厂商
关注具有先进工艺突破与量产能力的头部厂商。
投资逻辑在于“供给侧改善 + 市场份额提升”的双重驱动。
2.应用厂商
国内大厂(腾讯、阿里、字节等)的实际采用进展,是国产卡能否兑现商业价值的关键。
关注推理需求与行业应用落地,特别是金融、政企、车企等场景。
3.产业链配套
从封测、材料到液冷等环节,国产算力生态链条有望全面受益。
这些环节的投资机会往往被低估,但在供需缺口下容易出现估值再定价。
七、结论:国产算力的共识已定
从阿里财报到腾讯大会,资本市场已经得到明确信号:国产算力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长期来看,高端卡与国产卡将并存,形成错位竞争;短期来看,国产算力的供需缺口和政策红利,正驱动产业链进入新一轮“资本与需求共振”。
对机构投资者而言,下一阶段的核心问题不再是“国产能不能做出来”,而是“谁能最快兑现商业价值”。这场共识下的博弈,最终会演变为一场围绕供给弹性、需求落地与产业协同的系统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