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行业的大机遇:一场产业链的集体狂飙
储能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躁动。
不到3个月内,储能电芯价格上涨近20%,工厂订单排到年底,碳酸锂价格同步飙升,海外需求汹涌而至。整个产业链像被按下了加速键,从原材料到终端应用,一切都在迅速升温。
这也许不是短期的躁动,而是一次深层次的产业重构。
涨价背后:供需失衡与海外需求双重驱动
电芯涨价并非偶然,它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一方面是欧洲、中东、北美等市场对储能系统的需求持续走高,特别是中东市场(沙特为主)表现格外抢眼。与此同时,东南亚、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也在持续释放潜力,对储能的需求逐步显现。
另一方面,储能电芯正处于从300+Ah向500+Ah升级的代际切换期,多数头部厂商暂停了300+Ah产品的产能扩张,将重点放在新一代大容量电芯上,但产能还没跟上需求。
除了海外市场,国内储能项目也在集中启动。多个省份出台储能补贴政策,推动电站建设。
今年上半年,中国储能系统中标规模大幅增长264%,达到86.2GWh,主要原因在于集采/框采中标规模激增,同比大幅增长618%,占比69%,较去年同期提升33个百分点。
这使得电芯需求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供需关系失衡,价格自然水涨船高。碳酸锂作为电芯的核心原材料,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电芯成本。
与此同时,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近期碳酸锂价格暴涨20%,也成了电芯涨价的直接推手。原材料涨价不仅影响成本,也让企业在议价中处于弱势。
储能市场的未来:从爆发到稳态
储能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是否意味着长期繁荣?
答案并不简单。
1.政策驱动仍是主因
目前储能市场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政策驱动。无论是国内的电价机制改革,还是海外的碳中和目标,政策是推动储能发展的核心力量。
2.技术进步决定成本下限
电芯价格上涨虽然短期利好企业营收,但长期来看,技术进步才是决定成本的关键。
目前,部分企业正在布局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以期降低成本、提升能量密度。
谁能率先实现技术突破,谁就能在未来市场中占据优势。
3.海外市场仍有巨大空间
根据行业预测,全球储能市场将在未来五年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率。
尤其是欧美市场,随着电网改造和新能源比例提升,对储能系统的需求将持续扩大。
国内企业若能在技术、品牌、服务等方面实现突破,将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国内企业的机会与挑战
面对储能市场的狂飙,国内企业既有机会,也面临挑战。
1.机会:技术+产能双轮驱动
目前,国内头部储能企业已经实现了技术和产能的双轮驱动。
部分企业在电芯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方面取得突破,同时扩建产线,提升交付能力。
加上产业链带来的成本优势,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海外订单时,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2.挑战:原材料与供应链风险
碳酸锂价格的剧烈波动,暴露了原材料依赖的风险。
此外,供应链的不稳定也可能影响交付周期,进而影响客户满意度。
企业需要在原材料采购、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加强布局,提升抗风险能力。
储能不是风口,是趋势
电芯涨价只是储能产业链躁动的一个缩影。
从订单爆满到原材料涨价,从技术突破到海外扩张,储能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这不是一阵风,而是一条趋势。
未来,谁能在技术、产能、品牌、服务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谁就能在这场储能竞赛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