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天励飞:打造AI产业坚实底座,开启高质成长新周期
一、行业背景:AI推理芯片迎爆发期,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1.1AI产业切换,推理环节成核心
2025年是AI产业从“学习训练阶段”向“应用推理阶段”全面切换的关键节点。云天励飞董事长陈宁在2025全球AI芯片峰会(GACS2025)上发言表示,未来5-10年将进入AI训练与推理并重的时代,其中AI推理芯片的角色类比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灯泡、家用电器和电动机”,是推动AI产业化落地的核心载体。
从技术逻辑看,训练芯片解决“模型从无到有”的问题,而推理芯片则承担“模型从有到用”的关键职能,随着大模型向千行百业渗透,推理算力需求有机会呈现指数级增长的态势。
1.2需求侧双轮驱动,算力网络成新基建
需求端两大趋势共同推动AI推理芯片市场爆发。一方面,智能终端全面AI化,从手机、平板、智能穿戴等随身设备,到家用电器、无人驾驶汽车、人形机器人等,均将具备语言交互能力,形成“超级个人助手”生态,需AI推理芯片从端、边、云多层次提供算力支撑。
另一方面,推理算力网络正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基础设施,国家级算力中心、城市级超低时延算力中心、园区边缘算力节点及家庭计算主机将构成全域算力网络,私有化大模型部署需求进一步打开推理芯片应用空间。
1.3政策加码国产替代,行业红利持续释放
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2030年我国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应用普及率需超90%,智能经济成为经济增长重要极。
政策端的强力支持与需求端的爆发式增长形成“双轮驱动”,为国产AI推理芯片企业提供了绝佳发展窗口。据灼识咨询数据,中国NPU驱动的AI芯片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5亿元增至2024年的260亿元,复合增长率175.6%,预计2029年将攀升至3954亿元,2024-2029年复合增长率72.3%,行业高景气度明确。
二、公司财报:业绩高增盈利改善,造血能力凸显
2.1营收利润双优,增长质量持续提升
2025年上半年,云天励飞实现营业收入6.4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23.1%,增速在AI芯片行业处于领先水平;亏损规模显著收窄,归母净利润-2.06亿元,同比减少1.04亿元,扣非净利润-2.35亿元,同比减少1.10亿元,亏损收窄主要得益于营收增长与毛利率提升的双重拉动。毛利率方面,公司上半年毛利率提升至28.5%,同比上升12.8个百分点,反映出产品结构优化与规模效应下盈利能力的持续改善。
2.2现金流首次转正,商业化路径逐步跑通
在AI芯片企业普遍亏损、现金流承压的行业背景下,云天励飞展现出稀缺的造血能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3953万元,首次由负转正(上年同期为-5.93亿元),主要系AI算力运营项目实现大额回款。
稳定的现金流不仅提升了公司估值的确定性,也为后续研发投入与市场拓展提供了安全边际,标志着公司“技术-产品-收入”的商业化闭环逐步成型。
2.3业务结构多元均衡,三大场景多点开花
从收入结构看,公司企业级、消费级、行业级三大业务场景实现协同增长,形成“多点驱动”格局。
消费级场景: 收入2.98亿元,占比46.38%,为第一大收入来源。全资子公司噜咔博士推出的AI拍学机全渠道累计出货突破7万台,养成系AI宠物产品预计2025年Q3推出,有望进一步打开C端市场空间;
企业级场景: 收入2.69亿元,占比41%。子公司励飞科技2024年签署的AI算力运营项目已完成交付验收并实现持续回款,成为企业级业务的核心增长引擎;
行业级场景: 收入7570.41万元,占比11.79%,在政务信创、航天探测、智慧交通等领域持续落地标杆项目,为长期增长奠定基础。
三、核心业务:AI推理芯片为核,全栈算力生态构建
3.1芯片产品迭代领先,技术护城河深厚
云天励飞深耕AI推理芯片研发,已推出四代NPU产品,核心产品系列包括DeepEdge10、DeepEdge200等,在延迟、能效、计算密度、成本效益四大维度实现行业领先。
DeepEdge10系列:采用14nmChiplet工艺,内置国产RISC-V核,支持10亿级SAM、百亿级Llama2等大模型运算,适配AIoT边缘视频、移动机器人等场景;其中DeepEdge10Max承担科技部重大专项并通过验收,同时为深空探测实验室提供星载计算支持,体现出较高的技术可靠性。
IPU-X6000加速卡:基于DeepEdge200芯片打造,具备256T算力、128GB显存,支持C2CMesh卡间高速互联(带宽64GB/S),可实现130B参数量大模型推理,70B模型推理性能达11tokens/s,在大模型推理领域逐步实现国产替代。
3.2智算运营业务破局,打开收入天花板
2024年6月,公司与德元方惠(背后为三大运营商之一)签署AI算力运营合作协议,提供总算力规模约4000PFLOPS的训练及推理异构算力服务,协议期3年,预计贡献营收约16亿元。该项目的落地标志着公司从“芯片供应商”向“算力服务商”转型,打开了长期收入增长空间。截至2025年上半年,该项目已按服务进度正常收款,成为公司现金流改善的重要支撑。
3.3终端产品创新不断,C端市场突破在即
公司围绕“大模型+智能硬件”战略,持续推出面向C端的创新产品。
深目AI模盒: 2024年3月发布,售价仅千元级,实现“3个90%”核心优势(覆盖场景超90%、算法精度超90%、使用成本降低90%),搭载DeepEdge10Max芯片与“云天天书”大模型,支持边缘侧在线学习,解决大模型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
智能穿戴产品: 2024年3月收购智能穿戴方案设计头部公司岍丞技术(持股51%),其2023年智能耳机PCBA出货量1036.6万套,国内真无线耳机市场占有率15.89%,合作客户包括华为、荣耀、OPPO等。公司正探索“大模型+智能可穿戴”融合,推动语音交互等功能落地,预计未来三年岍丞技术将贡献约13亿元收入。
四、技术研发:高投入筑壁垒,专利生态完善
4.1研发投入持续加码,技术团队实力雄厚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支出达2.02亿元,同比增长12%,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31.36%,虽较上年同期下降(主要因营收高增),但绝对值仍保持行业高位。研发团队方面,公司现有研发人员465人,占总员工比例52.01%,核心团队具备芯片架构、AI算法、系统平台等多领域交叉背景,为技术创新提供人才支撑。
4.2专利储备丰富,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截至2025年7月23日,云天励飞累计拥有1052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818项,涵盖芯片架构、AI算法、系统平台及开发工具链等核心领域;此外,公司还拥有180余项软件著作权,技术覆盖从底层芯片到上层应用的全栈环节。公司曾荣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广东省专利奖、深圳市科学技术奖等多项荣誉,技术实力获权威认可。
4.3大模型技术领先,生态适配持续拓展
公司自研多模态大模型“云天天书”已完成3次版本迭代,预计2025年6月推出4.0版本,该模型在C-Eval、CMMLU等权威测试中多次排名第一,并已通过中央网信办备案。生态适配方面,“云天天书”已适配DeepSeek、通义千问、百川智能等近10个主流大模型,同时完成与国产鸿蒙操作系统的适配,桌面环境及原生应用可顺利运行,生态兼容性持续提升。
五、战略布局:“2+3+3”边缘AI战略,抢占未来赛道
5.1边缘AI成核心方向,战略框架清晰
云天励飞是边缘AI赛道的先行者,提出“2+3+3”边缘AI战略布局:
“2.”是指两个技术平台:多模态大模型(云天天书)、NPU加速计算平台,构成技术底座;
“3”是指三类主营业务:智能硬件、智算运营、智慧行业,形成业务矩阵;
另一个“3”,是指三个应用方向:个人Copilot、家庭Copilot、城市Copilot,覆盖从个人到城市的全场景。
根据董事长陈宁的判断,边缘AI将经历四个发展阶段:当前处于“视觉语义大模型走向边缘”的第二阶段(代表产品为AI手机、AIPC),未来将逐步迈向“端到端行为大模型边缘部署”(第三阶段)及“通用人工智能”(第四阶段),公司战略布局与行业发展趋势高度契合。
5.2生态合作广泛,协同效应显著
公司积极构建开放的AI生态,与华为昇腾、鹏城实验室、之江实验室、中国电子、华润数科等企业及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
与华为昇腾联合推出“天舟”大模型训推一体机,基于昇腾硬件底座与公司算法能力,已在深圳、成都等地落地数字政务、智慧交通等解决方案;
参与鹏城实验室牵头的“国产E级高性能人工智能算力平台”项目,该项目获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是国内首个基于全国产软硬件的E级智算系统,填补千亿级AI大模型并行训练技术空白。
六、估值与风险提示
6.1估值逻辑:成长属性突出,关注长期价值
云天励飞作为国产AI推理芯片领军企业,具备“技术壁垒高、成长空间大、商业化路径清晰”三大核心优势。短期看,公司受益于AI推理芯片需求爆发与政策支持,营收利润有望持续改善;长期看,边缘AI战略布局前瞻,智能硬件与智算运营业务打开第二增长曲线,估值可参考行业平均水平,并给予一定成长溢价。
6.2风险提示
技术迭代风险: AI芯片与大模型技术迭代速度快,若公司研发进度不及行业趋势,可能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
商业化不及预期风险 :虽然公司经营性现金流转正,但仍处于亏损状态,若智算运营、智能硬件等业务落地不及预期,可能影响盈利改善节奏;
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国内外科技巨头纷纷布局AI芯片领域,行业竞争可能进一步加剧,导致公司市场份额或毛利率承压;
政策不确定性风险 :AI产业受政策影响较大,若相关支持政策调整或监管加强,可能对公司业务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七、结论
作为国内AI推理芯片领域的稀缺标的,云天励飞具备“技术自主可控、业务多元协同、战略布局前瞻”三大核心竞争力。短期看,公司受益于AI推理芯片需求爆发与“政策+需求”双轮驱动,营收高增、亏损收窄、现金流转正,商业化进程加速;长期看,边缘AI战略契合行业发展趋势,智能硬件与智算运营业务打开增长空间,未来有望成长为AI产业化时代的核心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