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液冷的真与幻:谁能从故事走到利润表?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510

液冷是真需求,也是很贵的故事。谁能把水管接进利润表,才配得上时代的红利。

热得发烫,到底是谁在冒烟?

你打过手游吗?玩半小时,手机背面能煎蛋;再用笔记本跑大模型,风扇呼呼直响,像台吸尘器。这只是几十瓦的发热,就能让人心烦。

把这个画面放大一万倍,放进AI数据中心:几万张GPU同时拼命算,高端GPU单卡已到≈700W量级(SXM形态),显著推高机柜热密度。塞进一排排铁柜子里,热浪能把人烤熟。你要是还指望风扇吹,等于拿纸扇子扑火山口——扑得手酸,火一点没小。

所以,“液冷”火了。它成了AI时代的救火队长。资本市场闻风而动,谁一沾上“液冷”两个字,股价就跟打了鸡血一样。但问题来了:这是真正的产业革命,还是资本自嗨?谁能把故事写进利润表,而不是只停在PPT?

真需求:液冷不是可选题,是必选项

AI算力是一条滚滚洪流,热量就是它的副产品。

过去芯片功耗200瓦、300瓦还能扛得住,现在单颗动辄≈700W量级,机柜功率密度在液冷支撑下可达50–100kW级 。空气冷却的工程上限通常被认为在50kW/柜附近,更高负载几乎必然要靠液冷。

更残酷的是,芯片过热不是掉点性能这么简单,而是直接宕机、报废。对动辄投入上亿美金的大模型训练来说,这不是小问题,而是生死线。

再加上政策与经济的推力。全球都在盯着PUE(数据中心能效指标,越接近1越高效) 。传统风冷数据中心常见在1.5上下,而在高热密度、优化良好的液冷方案中,PUE有望降至1.1级 。(注:行业平均PUE仍在1.8左右,先进数据中心可达≤1.2,液冷能进一步压缩,但受设计与运维条件影响。)

液冷是真需求,不是锦上添花,而是AI高热密度场景的必选项

幻象:三大市场迷思,最容易坑你

液冷是真,但市场里夹杂的幻象更多,最容易误导投资者的,就是这三点。

幻象一:液冷会全面取代风冷?

想多了。液冷只会在AI训练、超算、高性能计算这些“火炉”场景里刚需落地。普通云服务、传统机房,依旧是风冷天下。因为他们对成本敏感到极致,能省一块绝不会多花两块。

就像F1赛车用的碳纤维,不代表你家面包车明天就能换同款。液冷是精锐装备,不是全民标配。

幻象二:有技术就能通吃?

这更是幻想。液冷有三大主流路线:

· 冷板式 :稳扎稳打,像给芯片贴冰袋。

· 浸没式 :激进,把整机泡进冷液里,散热猛,但对液体介质绝缘性和维护要求极高。

· 喷淋式/喷雾式 :目前以实验室和示范项目为主,产业化程度较低,仍在加速验证与导入。

不同场景适合不同解法,不存在“一家通吃”。训练和推理、老旧机房改造和新建园区,算TCO(总拥有成本)的方式都不一样。

幻象三:市场爆发,所有人都能赚钱?

别天真。一个行业再火,也不是人人都能分肉吃。大多数企业只是“挂标签”,业务占比低得可怜。真正有利润的环节,少之又少。

淘金热里,最后赚大钱的不是淘金客,而是卖水和卖铲子的人。液冷也一样。热闹的时候,谁都能蹭概念;潮水退去,才知道谁是真正赚钱的。

风冷vs液冷对比表

从表格一眼就能看出:风冷还会长期存在,但液冷正在逐步攻占“最烧钱、最烧脑”的AI核心场景。

利润表:谁是真正的掘金者?

讲故事容易,写利润难。要看谁能真正在利润表上留下痕迹,就得拆开看产业链。

上游:核心部件——毛利最高的“卖铲子”

· 冷却液 :技术壁垒较高,必须绝缘、稳定、不挥发,全球供应相对有限,毛利率较高。

· 泵、CDU(冷却液分配单元)、快接头 :循环系统的心脏和血管,7×24小时不准掉链子,玩家少,利润厚。

· 冷板与歧管 :直接贴合芯片,精度要求极高,制造壁垒不低。

这一层,是液冷产业里真正的利润洼地。

中游:系统集成——“包工头”的薄利多销

看似门槛高,其实是典型的工程项目。方案设计、设备集成、机房部署,考验经验和客户关系。问题是:客户压价,项目制,常常“增收不增利”。

壁垒在交付能力,不在毛利率。

下游:运营商——手里握着大刀的“矿主”

数据中心运营商是终极裁判。他们关心的只有一件事:TCO(总拥有成本)。

一句话,能不能帮我省钱?以年均IT负载10MW、PUE由1.5降至1.1、电价0.8元/kWh估算,年度可节省电耗≈35GWh,对应电费≈2800万元(示意) 。对运营商来说,这就是生死账本。

所以别看谁的故事吹得响,下游一句话——贵,就换人。在同等可靠性和交付力前提下,议价权永远在他们手里。这也决定了:上游要靠技术门槛赚钱,中游要靠交付组织力活下来。

怎样找到真龙头?

在热闹的概念里,真龙往往是沉默的。投资者要盯住几条硬指标:

· 业务纯度 :液冷收入占比多少?是真正主业,还是小打小闹?

· 技术卡位 :是不是卡在冷却液、关键部件这些硬门槛,而不是随时能被替代的小零件?

· 客户背书 :有没有进入大客户供应链?有没有真正落地的标杆项目?

· 财务兑现 :能不能批量交付?毛利率是不是在改善?

· 研发投入 :投入与产出是否匹配,能不能撑起长跑?

筛掉新闻稿,盯紧利润表。这是投资的铁律。

故事谁都会讲,利润表不会撒谎

液冷的“真”,是AI时代绕不过去的刚需;“幻”,是市场里夸大到不切实际的幻想。

风口能吹歪估值,但账本不会陪你演戏。对投资者来说,重点不是谁喊得最响,而是谁能把冷却水管真正接进数据中心,把节能优势写进财务报表。

故事谁都能讲,利润表不会撒谎。潮水退去,穿上利润泳裤的,才是真正的赢家。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