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中国牛市还能走多远?风险只有一个
一、牛市并非无敌,核心风险只有一个
2025年以来,中国股市走出了一轮令市场侧目的行情。从“DeepSeek时刻”点燃AI概念,到政策信号引发资金回流,再到境内外投资者齐齐加码,沪深300和MSCI中国指数一路上扬。投资者普遍关心的是:这轮上涨能持续多久?是否过热?未来可能被什么打断?
高盛在最新研报中给出了清晰回答。报告围绕市场最关心的十个问题逐一解读,指出中国牛市的驱动力、可持续性、资金来源与风险因素。最具分量的一点是:高盛认为,唯一可能真正终结牛市的,是政策收紧,而非估值过高或盈利疲弱。
以下为这份“十问十答”的核心内容。
二、问题一:反弹由何而起?
高盛认为,本轮行情的触发因素并不单一,而是多重催化剂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DeepSeek时刻”成为起点。1月底,中国本土科技公司推出新一代大模型,迅速带动AI与半导体产业链走强。这不仅点燃了市场热情,也成为境外资金关注中国的窗口。
其次,中美关系缓和 与政策信号强化了投资者信心。4月底,两国关系出现转暖迹象,市场风险偏好改善。7月1日高层会议强调“反内卷”,进一步刺激了A股补涨。
流动性层面,香港同业拆息(HIBOR)下行、IPO市场复苏、创纪录的南下资金流入,都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弹药。自4月低点以来,沪深300约+26% ;同时,MSCI中国年内约+35% 。期间A-H溢价一度至近6年低点(约30%) ;7月1日 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约16个基点 ,同期间权益相对债券优势约16个百分点 ,显示资金出现了由债转股 的轮动。
三、问题二:如何理解这轮牛市?
高盛强调,中国的这轮行情并非特例,而是全球股市流动性盛宴的一部分。
全球范围内,十大主要股市中有八个正处于历史高位,中国只是较晚加入。
盈利与股市表现脱节是普遍现象。疫情以来,全球MSCI指数约七成涨幅来自估值扩张。
对比来看,中国市场距离各自历史高点仍低约36%和22%,存在补涨空间。
换言之,中国股市的上涨,本质是流动性与估值驱动,基本面只是次要支撑。
四、问题三:可持续性如何?会否进入“慢牛”?
报告指出,流动性是所有中国牛市的必要条件。过去20年,47次牛市中,约八成收益来自估值扩张。盈利上调虽然有助于延长周期,但不是关键。
“慢牛”虽无严格定义,但历史上已有案例。2020–2021年,疫情后的全球刺激带来近一年的慢牛行情;2016–2018年,市场在股灾后逐步修复,也走出长周期上涨。
高盛认为,这次的慢牛基础比历史更扎实 :
改革措施出台,提高股东回报与市场吸引力;
长期资金(养老金、保险、ETF)逐步入市;
杠杆规模受控,不易重演2015年风险;
监管层拥有更成熟的周期调控手段;
市场生态改善,更契合长期投资逻辑。
目前MSCI中国约13.5倍PE、沪深300约14.7倍PE ,仍低于历史显著牛市阶段常见的15–20倍上沿带 ,显示估值扩张仍有空间。
五、问题四:市场是否过热?
成交量创纪录、融资余额突破峰值,市场上充满了“过热”的担忧。
高盛回应称,单一指标并不足以证明市场失控。比如:
上证综指虽在十年高位,但十年年化回报仅2%;
成交量大增,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量化与高频交易;
融资余额创新高,但相对市值占比仍远低于2015年。
最关键的是,高盛构建的“散户情绪代理指标”显示,当前情绪水平约+1.3σ,虽升温但远未达到2015年与2020年的极端亢奋状态。若情绪回到当年高点,对应沪深300约5350/5800点 (较当前高约18%和27%)。未来或有短期整固,但不意味着牛市结束。
六、问题五:谁在买入?
外界普遍认为这轮行情是散户主导,但高盛指出,机构资金同样是重要推手 。
公募基金仓位提升,现金比例降至五年低点;
保险公司年内股票持仓+26%(占比+1.2个百分点);
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自2024年9月的50万亿元升至59万亿元 (含固收);
外资也明显回流,QFII持仓达到八个季度高点 ,北向交易额屡创新高。
简而言之,本轮行情是散户与机构的合力,而非单一群体推动。
七、问题六:中国家庭还能增配多少股票?
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仍高度集中在房地产与存款。股票(含基金)仅占11% ,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房地产占55% ,现金/存款占27% 。
高盛认为,未来资金转移潜力巨大:
存款 :2020年以来新增存款约80万亿元 ,其中约55万亿元 为“超额储蓄”,约70%为活期或短期。
理财与货币基金 :利率下降会推动部分资金转向股票。
房地产降温 :住房需求或自峰值1000万套 降至500万套以下 ,传统的“买房保值”观念正在动摇。
这意味着,未来数万亿元级别的家庭资产,可能逐步流入股市。
八、问题七:机构投资者的增量空间有多大?
机构化是未来的重要趋势。当前A股机构持仓比例仍远低于发达市场水平,提升空间广阔。
高盛测算的潜在增量包括:
公募+私募可投股票约6.7万亿元 ,仅占市值10%;
股票ETF近4万亿元 ,到2031年 或占自由流通市值12%,对应约2.6万亿元 增量;
保险与养老金若提升至监管上限,股票持仓有望增至约12万亿元和3万亿元 ;
国家队目前持有约4万亿元 ;
外资占比仅3%,若回到2021年峰值,对应增量资金约2000亿美元(≈1.2万亿元) ;
企业账面现金18万亿元 ,若按2%回购收益率 ,潜在回购需求约1.5万亿元 。
整体来看,机构资金的潜在增量以十万亿元计。
九、问题八:估值是否过高?
自2022年年底部 以来,MSCI中国累计反弹约72% ,估值是否已过高?
高盛的判断是:并未过度。
MSCI中国成分股加权PE约13.5倍 ,个股中位数16.9倍 ,分别高于十年均值约+0.6/+0.5σ;
沪深300加权PE约14.7倍 ,个股中位数18.7倍 ,分别+1.1σ/+0.0σ;
市值/GDP约1倍 ,股权风险溢价(ERP)相对国债仍偏高 ;
小盘与创业板估值较历史峰值仍低50%以上 ;
高盛宏观驱动模型显示:MSCI中国合理估值约13倍 ,沪深300均衡PE约15.8倍 。
结论是:估值上行合理,但未出现系统性泡沫。
十、问题九:什么可能逆转牛市?
这是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高盛的回答很直接:
不是估值高 :历史上估值高并未必然导致牛市结束。
不是盈利不足 :过去十年几乎没有盈利上调主导的牛市。
唯一风险是政策收紧 。
历史上真正打断行情的,多为政策冲击:2015年清理场外配资、2021年平台与房企整顿、2024年9月24日政策转向 。高盛新建的“股市政策气压计”显示,当前收紧强度偏低。
十一、问题十:中国股市怎么看?
最后,高盛对整体前景给出结论:
维持超配 :盈利增速稳定在中高个位数,估值合理,持仓仍保守。
策略建议 :短期上涨后可能有波动,但任何回调都可视为加仓机会。
A股与H股共存 :H股偏向AI与消费,A股偏向成长与中小盘,两者互补。
主题机会 :高盛继续偏好民企(“卓越10”)、AI代理与股东回报 ,并择机增配政策与周期受益(“反内卷”受益) ;行业层面超配TMT/互联网、消费服务、保险及部分材料 。
十二、结语|唯一的变量
整体来看,高盛对中国股市的判断是积极的:
牛市由估值扩张驱动,资金合力正在形成;
改革、长期资金与政策环境,奠定了“慢牛”基础;
投资者最担心的“估值过高”或“盈利不足”,并不会终结行情。
最关键的结论只有一句:唯一能真正终结牛市的,是政策收紧。
在这样的逻辑下,高盛继续维持“超配”观点,并建议投资者保持逢低布局的心态,把短期波动当作长期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