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动解读:芯原股份20CM涨停,国产“博通模式”真要来了?
一、芯片股集体走强,芯原股份创出新高
进入9月以来,芯片板块持续升温,先是存储、算力方向轮动,随后端侧、定制化芯片快速接棒。驱动因素一方面来自政策层面的不断催化,国产替代与自主可控的信号密集释放;另一方面,海外GPU(图形处理器)供给受限、大模型推理落地加速,使得ASIC(特定用途集成电路)和SoC(系统级芯片)的市场需求急剧放大。
在这一背景下,资金不断寻找能同时踩中“AI算力+国产IP+端侧芯片”三重逻辑的标的。过去两周,芯片股出现明显的轮动上涨:晶晨股份、灿芯股份、恒玄科技等在端侧与定制化方向率先启动,超讯通信、润欣科技、中科蓝讯、燕麦科技接力走强,板块整体热度被彻底点燃。
就在这样的市场氛围中,芯原股份成为焦点。近期,公司股价一路上行,背后有几个明确的推手:
· 订单数据亮眼 :截至二季度末,公司在手订单30.25亿元,连续七个季度保持高位,其中AI算力相关订单占比64%,未来业绩确定性明显增强;
· 并购进展 :公司披露拟收购RISC-V(开源指令集架构)CPU IP头部企业芯来科技约97%股权(以公告口径为准,交易仍需审计评估、股东大会与监管审批),若后续落地,将补齐核心短板,市场普遍解读为“全栈平台化”战略进入实质阶段;
· 资本动作支撑 :公司已披露定增募资预案,若后续落地,将为研发与并购提供资金支持。
9月22日,在板块普涨的氛围下,这几大逻辑形成共振。芯原股份盘中两度触及涨停,盘中创出历史新高,市值已超千亿门槛,早盘收涨18.82%。市场热情进一步升温,不少投资者直接给它贴上了“中国博通”的标签,把它看作A股里最具“全栈芯片平台”想象空间的稀缺标的。
二、公司业务:半导体IP授权+一站式芯片定制
芯原的定位,一直有点“两张面孔”。既像一家高毛利的“半导体迪士尼”,又像一个苦哈哈的“芯片外包商”。
1.半导体IP授权:高毛利的“乐高积木”
芯原的看家本领是半导体IP授权(芯片功能模块知识产权付费)。
· 模式 :公司设计并验证过的CPU核、GPU单元、DSP、NPU、ISP等模块,就像“乐高积木”一样,可以卖给芯片厂商,让他们嵌入到自己的芯片设计中。
· 特征 :研发一次,可以无限授权复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毛利率高达90%以上。
· 现实 :这一块业务看上去是“印钞机”,但受制于市场格局。ARM(安谋,全球处理器架构巨头)和新思科技(全球EDA/IP龙头)是巨头,占据最核心的IP。芯原能分到的,更多是边缘模块、国产替代需求。
2025年上半年,芯原IP授权业务收入约7亿元,占总营收三分之一。看似稳定,但难以单独撑起公司的成长。
所以,明明是芯片外包商的身子,却拿着市场俗称的“半导体迪士尼”估值。资本市场为什么敢这么给?原因在于,它看到的是模式的潜在爆发力。IP模式一旦规模化,具备显著的复用与利润弹性。现在的7个亿营收只是开始,真正的逻辑是未来某个时间点,当定制化芯片业务帮它绑定住客户之后,IP授权会像迪士尼的米老鼠一样,源源不断给公司印钞。
2.一站式芯片定制:规模更大但辛苦钱
另一块更大的营收来源,是“一站式芯片定制”(从设计到量产的外包服务)业务,占比约三分之二。
· 模式 :客户下单,芯原帮忙设计,交由代工厂流片、封测,再交付成品芯片。
· 应用 :覆盖AI数据中心定制芯片(ASIC,特定用途集成电路)、可穿戴设备端侧芯片(SoC,系统级芯片)、智能汽车、物联网等。
· 毛利率 :只有16%左右,与IP授权的90%形成鲜明对比。
这块业务虽然毛利低,但正是它让芯原与大客户捆绑在一起。客户把最关键的ASIC设计交给芯原,公司获得的是长期的粘性。等到客户产品放量,IP授权和后续复用才有机会水涨船高。外包,是入口;IP,才是利润。
芯原靠IP授权拿到“高毛利的小钱”,靠定制化业务撑住“低毛利的大盘”。
三、订单爆发:AI算力需求推升在手订单
芯原近期大涨,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订单的持续爆发。
· 在手订单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公司在手订单金额达到30.25亿元,连续七个季度保持高位,创下历史新高。
· 新签订单 :2025年7月1日至9月11日,新签订单12.05亿元,同比大增85.88%,单季度创历史纪录。
· AI算力相关 :其中64%订单来自AI算力相关,意味着公司已经深度绑定大模型训练与推理芯片的定制需求。
这些数据直接改变了市场对芯原的看法:它不再是一个讲故事的“IP公司”,而是一个手里攥着实实在在订单、能切入AI算力红利的硬核玩家。
四、资本市场的定价逻辑:从亏损到千亿市值
问题是,芯原的财务并不好看:
· 2025年上半年营收9.74亿元,同比增长仅4.49%;
· 归母净利润亏损3.20亿元,同比亏损扩大;
· 扣非净利润亏损3.58亿元。
一个年年亏损的公司,为何市值能冲到千亿?
逻辑在于资本市场愿意“买未来”:
· AI红利与国产替代
海外GPU受限,国内大模型厂商只能寻求ASIC路径。RISC-V(开源指令集架构)得到政策与产业支持。芯原同时踩中了这两条赛道。
· 订单兑现预期
在手订单的81%预计一年内转化,这意味着未来几个季度的业绩有望出现爆发式改善。
· 全栈闭环布局
通过收购芯来科技,芯原补齐CPU短板,形成“IP授权+ASIC定制+CPU内核”的完整平台。
· Chiplet与先进封装
公司强调通过Chiplet(小芯片模块化设计)与先进封装进行协同优化(非自建封装产线),以提升整体方案交付效率。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设计服务商,还在跟随算力产业的异构集成趋势。
· 稀缺溢价
在A股市场上,能同时覆盖“IP+ASIC+RISC-V”的公司并不多,稀缺属性倾向于获得估值溢价。
· 国际对标
市场参考ARM、博通(全球综合半导体巨头)、新思科技等国际巨头的估值体系进行定价,但与芯原的业务结构仍有差异,需审慎类比。
五、“中国的博通”?投资者的类比与想象
近期,越来越多投资者把芯原和博通放在一起讨论。
为什么是博通?
· 模式 :博通靠并购补齐技术版图,从通信到计算再到软件,逐步成为全球半导体综合巨头。芯原收购芯来科技,被看作走上了同样的路径。
· 客户 :博通的核心是为苹果、谷歌、Meta等大厂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芯原也在为国内外大客户提供ASIC和SoC定制服务。
· 资本路径 :博通的成长史就是并购史,而芯原正试图通过收购整合,走出“中国博通”的故事。
芯原vs博通vsARM:三家公司核心对比

点评
市场愿意给芯原贴上“中国博通”的标签,是因为它同时兼具ARM的高毛利IP逻辑 和博通的并购扩张路径 。但体量和盈利力差距依然巨大,这个故事能否成真,还需要未来几个季度的业绩来验证。
六、风险
资本市场的热情,并不能掩盖潜在风险:
· 盈利矛盾 :高毛利业务体量小,低毛利业务拖累整体利润,短期亏损不可避免。
· 估值过高 :动态市销率在35–40 倍区间,这反映出市场已提前计入较高成长预期;如果未来收入增速不及预期,估值的消化压力可能会迅速显现。
· 并购整合难度 :芯来科技自身仍处于亏损,整合不顺可能适得其反。
· 国际竞争压力 :ARM和新思科技的生态地位牢固,芯原能否突破还有待时间。
七、涨停背后的资本逻辑
9月22日的20%涨停,把芯原股份推到台前。它的逻辑,不只是板块行情,而是多重预期的共振:
· 订单高企,AI算力绑定;
· 收购芯来,补齐CPUIP短板;
· 投资者热衷把它类比为“中国博通”。
资本市场提前押注,市值已迈过千亿门槛。从趋势上看,AI算力与国产替代的确定性,让芯原具备较大的发展想象空间。但真正决定它能否站稳估值的,仍是未来的业绩兑现与生态构建。
迪士尼的IP创造了一个娱乐帝国,博通的并购塑造了一个半导体巨头。芯原的IP与ASIC,能否撑起“中国芯片的王国”?我们对其保持审慎乐观的期待,同时也提醒投资者:趋势可期,但估值与整合风险同样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