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值255亿,摩尔线程将迎科创板IPO上会审议
摩尔线程,那个被誉为“中国版英伟达”的芯片企业,正在冲刺IPO。9月26日,摩尔线程就将迎来科创板IPO上会审议。
三年亏损近50亿元,估值却高达255亿元。这场资本与技术的博弈,不仅关乎一家公司的命运,也牵动着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走向。
摩尔线程的IPO进展:从“英伟达往事”到国产算力突围
摩尔线程成立于2020年,由前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张建中创办。公司定位于通用GPU(图形处理器)研发,是国内少数具备全栈GPU设计能力的企业之一。其产品覆盖图形渲染、AI计算、视频编解码等多个领域,试图打破国外巨头在GPU市场的垄断。
2023年,摩尔线程完成D轮融资,估值达到255亿元。尽管尚未盈利,资本市场对其寄予厚望。根据招股书,公司计划募资用于芯片研发、算力平台建设及补充流动资金。IPO进程已进入关键阶段,监管层正在审查其财务与技术能力。
但摩尔线程的财务数据并不乐观。过去三年,公司累计亏损近50亿元,营收规模尚未形成稳定增长。2022年亏损达18亿元,2023和24年收窄到16.7和14.9亿元。
创始人张建中曾在英伟达任职多年,参与多个核心GPU架构设计。他的背景为摩尔线程带来了技术光环,也吸引了大量资本跟进。但这也引发了市场的质疑:摩尔线程是否只是“英伟达往事”的延续?其技术能否真正实现国产替代?
资本市场的视角:估值泡沫还是科技信仰?
摩尔线程的估值之高,在芯片行业中并不常见。255亿元的估值,远超多数同类企业。资本为何如此看好一家尚未盈利的芯片公司?
首先,是技术稀缺性。GPU作为算力核心,长期被英伟达、AMD等海外巨头垄断。中国本土企业在GPU领域起步晚,技术门槛高。摩尔线程作为少数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自然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
其次,是政策红利。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国产替代”,芯片成为战略重点。摩尔线程的定位与政策方向高度契合,获得多项政府补贴与产业基金支持。
但估值泡沫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三年亏损50亿元,意味着公司还在烧钱阶段,且尚未达到稳定增长的状态。
资本市场对此并非毫无警觉。部分投资机构已开始审慎评估摩尔线程的技术路线与商业前景。
对芯片股的影响:摩尔线程能否带动板块重估?
摩尔线程的IPO,对整个芯片板块具有风向标意义。近年来,芯片股经历了从高估到回调的周期。摩尔线程若能成功上市,或将带动市场对芯片股的重新估值。
一方面,摩尔线程的高估值可能刺激其他芯片企业加快融资与上市步伐。尤其是GPU、AI芯片等细分领域,将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这有助于提升整个板块的活跃度与流动性。
另一方面,也可能加剧市场分化。摩尔线程的技术壁垒较高,其他企业若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获得同等估值。投资者将更加关注企业的技术深度与产品落地能力,而非单纯的“国产替代”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摩尔线程的IPO也可能引发监管层对芯片企业估值的重新审视。过去部分芯片企业在上市后业绩不达预期,导致股价大幅回调。监管层或将加强对财务数据与技术能力的审核,防止“讲故事式”融资。
对中国芯片产业的影响
摩尔线程的崛起,代表着中国芯片产业在GPU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其IPO不仅是资本事件,更是技术突围的象征。
GPU作为AI、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核心算力引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长期依赖进口GPU,面临“卡脖子”风险。摩尔线程若能实现技术突破,将极大提升国产算力的自主性。
摩尔线程的平湖架构产品已在智算中心实现规模化落地,其AI智算业务以超过80%的占比傲视群雄,集群解决方案已获得多个算力节点的青睐。这种政企联动的创新模式,或将成为区域算力基建的黄金样本。
高估值和市场关注度,有望形成示范效应。摩尔线程的估值高达255亿元,其上市后将吸引增量资金流入,提升科技板块的交易活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