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里的AI淘金热:为什么App比大模型先赚钱?

过去两年,全球投资人都在追逐一个宏大的故事——大模型。
ChatGPT、Claude、DeepSeek、通义千问,融资动辄数十亿美元,新闻不断刷新“技术突破”的神话。资本市场为它们豪掷千金,就像十年前为互联网基础设施下注一样。
可一个冷冷的事实正在悄然发生:真正跑出现金流的,并不是这些巨头,而是你口袋里随手能下载的App。
根据Sensor Tower近日发布的《2025 年 AI 应用市场调查报告》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较2024年下半年,移动端AI产品的IAP收入约翻倍。营养饮食类的Cal.ai,一个高中生独立开发的App,月流水已达百万美金级别;宗教灵性类的Bible Chat,通过“圣经+AI对话”功能,半年内收入接近Hallow的一半;语言学习类的Speak,凭借AI口语陪练,带动流水同比翻倍。(第三方平台估算,存在偏差)
大模型还在烧钱讲故事,App已经在快速收钱。
这是AI商业化进入2.0阶段的标志。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App比大模型先赚钱?这不仅是投资人要搞清楚的问题,更是中国创业者和资本必须直面的现实。
一、厘清概念:App≠大模型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ChatGPT不也有App版吗?为什么要把“大模型”和“AI App”区分开?
关键点在于:大模型是电厂,App是电器 。
大模型提供的是通用智能能力,就像发电厂提供电力。它的商业模式主要靠API调用、企业定制服务和少数订阅。成本高昂,研发和算力消耗巨大,盈利周期漫长。OpenAI即便坐拥全球最火的ChatGPT,也要仰赖微软Azure的补贴和算力支持。国内厂商如智谱、MiniMax、月之暗面,融资一轮接一轮,但现金流仍旧吃紧。
AI App则是“电器”,把电厂的电接入具体场景。它切入的是解决具体问题:算卡路里、解答信仰困惑、练习英语口语。它的商业模式依托AppStore和GooglePlay的成熟支付体系,靠订阅、内购和广告迅速变现。开发成本远低于自研大模型,小团队甚至个人就能快速上线。
一句话:大模型像“电厂”在持续供能,App像“电器”更快把“电”转化为可见的现金流。
当然大模型的商业化路径更长,非不赚钱;App的现金流回正更早,但长期壁垒与持续性仍待验证。
二、数据锤子:谁先跑出真金白银?
大模型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融资额动辄百亿美元,但盈利依旧遥遥无期。OpenAI的营收增长同时伴随显著的算力成本压力;Anthropic、Mistral在全球找投资;国内厂商更是处于“融资—烧钱—继续融资”的循环中。
反观App端,数据则完全不同。SensorTower和点点数据统计,2025年上半年移动端AI产品的收入环比翻倍,多个应用突破月流水百万美金。
这些案例来自海外市场,但对中国有强烈启示:
Cal.ai:一名高中生独立开发,主打“拍照识别卡路里”。原本饮食管理App用户需要手动输入食物种类和重量,如今只需拍照,AI自动识别卡路里。功能一经推出,直接点燃市场。短短几个月,流水进入百万美金级区间。更戏剧性的是,Cal.ai创始人借助短视频平台实现高强度曝光与裂变式传播。
Bible Chat:起初被质疑“宗教产品怎么可能靠AI赚钱”,如今用数据回击质疑。8月流水接近百万美金,DAU约为老大Hallow的七成。Bible Chat的创新是把AI对话和宗教信仰结合,用户不只是读经,而是能随时和“经文导师”聊天,获得关于人生、情感、信仰的即时解答。半年时间,它跑出了一条清晰的商业化曲线。
Speak:语言学习赛道的老二老三原本难以撼动Duolingo。但Speak抓住“不敢开口说英语”的痛点,用AI陪练功能迅速拉升流水,在日韩、中国台湾市场收入翻倍。美国市场也在逐渐放量。AI的加入,让学习不再是死板的课程,而是动态互动的练习。
这三类应用,分别切中健康焦虑、精神寄托、教育焦虑三大痛点。在头部应用中,部分用户已表现出较强的续订与长期付费意愿。
三、赚钱逻辑:App的三重优势
为什么App能比大模型先跑出现金流?核心在于三重优势。
第一,离用户更近。
大模型讲的是“通用能力”,但用户要的永远是“切肤之痛的解决方案”。吃饭要不要超标、祈祷如何更安心、英语敢不敢开口,这些问题每天都在发生。AI功能一旦嵌入,立刻改写用户体验。Cal.ai解决了繁琐输入,Bible Chat把孤独的祈祷变成互动体验,Speak帮用户跨越开口门槛。
第二,开发成本相对低。
开发者无需自研底层大模型,直接调用API即可。虽然调用价格不低,但比起自研大模型的巨额算力和人力投入,门槛大幅下降。一个高中生能做出百万流水的产品,就是最好的证明。
第三,变现路径更直接。
App用户早已习惯在App内订阅、内购。支付体系和分发机制成熟,开发者一旦跑出爆款,就能立刻看到现金流。相比之下,大模型需要先跑出规模效应,再逐步考虑盈利,路径要长得多。
四、中国启示:App淘金热能否在本土重演?
海外的爆款案例,对中国AI市场有两点重要启示。
第一,中国用户的焦虑场景不比海外少,健康饮食、教育学习、情感陪伴,都是极具付费潜力的赛道。教育焦虑在中国市场同样强烈,付费潜力巨大,年轻人的孤独感和精神需求也很强烈。这意味着,类似Bible Chat的“AI×精神/陪伴”路径具备本土化演化空间。
第二,中国开发者有“流量打法”优势。
Cal.ai能靠TikTok短视频迅速起量,中国的应用开发者更熟悉抖音、快手、小红书的玩法,在短视频与社媒生态的冷启动、A/B素材投放与人群定向上普遍更熟练,更容易打爆单品。只要找到合适的场景,AI App的增长速度可能比海外更快。
当然,中国市场也有挑战。一是监管要求更严,特别是涉及宗教、金融的应用。二是中国用户的付费门槛更依赖“明确场景价值+清晰权益组合”,需要更精细的会员体系与权益设计。
目前海外订阅习惯更成熟,中国市场正逐步改善,付费更依赖场景价值+权益设计。
但整体来看,中国的AI创业者完全有机会借助这波潮流,做出本土化的爆款。
五、行业启示:AI App的造富效应
AI商业化正在进入2.0阶段。1.0阶段是大模型叙事,资本和舆论追逐融资和参数规模;2.0阶段是应用兑现,App端开始通过场景化解决方案收获现金流。
健康、宗教和教育等赛道已经变现。接下来可能爆发的,则是情感陪伴、个人理财和娱乐社交。孤独经济、金融消费习惯、AI虚拟偶像,都可能孕育下一个月流水百万美金的App。
从投资逻辑看,大模型更契合“长期资本—生态与标准”的路径,App更契合“中短期资金—现金流与增长”的考量。就像移动互联网时代,云计算是基础,但最先造富的却是微信、抖音和手游。
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除了算力和芯片,应用层商业模式的落地与规模化潜力也需要关注。一旦应用层的规模化商业模式成立,其对相关产业链与资产定价的传导效应会更为直接。
六、未来的追问
AI的第一桶金,不在巨头的算力机房,而在你手里的手机。
当大模型还在拼融资、拼算力的时候,小而美的AI App已经开始跑出现金流。这个“App比大模型先赚钱”的淘金热,提醒我们:投资者不能只看宏大叙事,更要看到小应用如何撬动真实的现金流。
当然,App的生命周期可能比大模型短,竞争也更激烈。淘金热里,大多数人是炮灰,少数人能暴富。历史经验表明,早期的财富效应往往率先出现在这些小应用之中,但同时其生命周期更短、竞争更激烈。
下一个月流水百万美金的AI App,会出现在恋爱、金融还是娱乐?这是摆在投资者面前的新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