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狂热、调整与长期机会:从Spitznagel的警告谈跨周期投资认知

作者: 预见大模型 人物 顶级公司 #顶级公司 #人物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565

一、从狂热到警醒:市场总是在人性的循环中演绎

Mark Spitznagel 是对冲基金 Universa Investments  的创始人,也是《黑天鹅》作者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的得意门生。他因独特的“尾部风险对冲”策略而闻名,这种策略并不依赖预测市场时点,而是在市场最乐观、保护成本最低时买入保险。凭借这一方法,他的基金在雷曼兄弟破产、2015年“闪电崩盘”以及2020年疫情引发的熔断中为客户赚取了巨额回报,被认为是全球少数能够在极端市场环境中逆势大赚的投资人之一。

Spitznagel在最新的采访中再次敲响警钟:美股可能先迎来一波看似盛大的冲顶行情,但随后可能出现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场崩盘。

在很多投资者看来,这种言论可能“危言耸听”。但纵观资本市场的历史,狂热之后紧随调整,调整之后又孕育新的机会,这一逻辑几乎从未失效。

1929年的美国、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2008年的金融危机,甚至2020年疫情引发的熔断,背后都有类似的规律:在政策刺激、市场情绪与资金推动下,价格短期严重脱离基本面;一旦催化剂出现,调整来势汹汹;但在废墟上,新一轮长期机会也随之诞生。

A股虽然年轻,但这条规律同样适用。作为投资者,关键不是预测下一个崩盘何时来临,而是建立跨周期的认知,避免被单一预测牵着走。

二、A股的“狂热—调整—机会”历史镜像

1. 2007年:全民炒股的顶点

2007年10月,上证指数冲到6124点。当时的银行、券商网点挤满开户的散户,股市成了全民话题。

·狂热特征 :估值飙升,上证整体市盈率超过60倍,创业板还未推出,中小盘股被疯狂追逐。

·调整 :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A股一年多时间内跌去70%。

·长期机会 :在2008年、2009年,优质蓝筹估值回落至合理区间,为后续十年的机构化投资打下基础。

2. 2015年:杠杆牛与股灾

2014年末到2015年上半年,杠杆资金蜂拥入市,上证指数从2000点飙升至5000点。

·狂热特征 :场外配资盛行,融资余额最高突破2.2万亿,散户开户潮重现。

·调整 :2015年6月起股市暴跌,两个月内市值蒸发数十万亿。

·长期机会 :此后A股加速去杠杆,成长股分化,优质龙头逐渐崭露头角。许多基金公司借此窗口强化风控,促进了A股机构化进程。

3. 2020年:疫情与流动性驱动的结构牛

新冠疫情爆发,美联储无限量宽松,国内货币环境宽松叠加新基建、数字经济概念,A股走出结构性牛市。

·狂热特征 :科技、医药板块估值泡沫化,部分热门股市盈率突破百倍。

·调整 :2021年至2022年,成长股持续杀估值,许多赛道龙头腰斩甚至“膝斩”。

·长期机会 :调整之后,新能源产业链、算力基础设施等板块仍然跑出全球竞争力。

这三次典型案例,几乎完美复刻了Spitznagel所说的“狂热—剧烈调整—长期机会”的循环。

三、A股的特殊性:为何更容易“急涨急跌”?

相比成熟市场,A股的波动更大,主要有三点原因:

1.投资者结构以散户为主

虽然机构占比逐年上升,但散户仍有很高占比。短线思维、追涨杀跌放大了市场情绪的波动。

2.政策导向影响显著

从IPO节奏到产业政策,A股与宏观政策联系紧密。政策红利容易点燃行情,但政策收紧又可能迅速改变预期。

3.资金面特征明显

A股资金往往在有限板块间快速轮动,形成“抱团—瓦解—再抱团”的格局,这在2015年、2020年均有体现。

因此,A股投资者尤其容易陷入“看涨太乐观、看跌太悲观”的极端情绪,导致市场循环加速。

四、如何构建跨周期的投资认知?

1. 不预测点位,理解周期

没有人能准确预测顶点或底部,但投资者能理解市场在什么阶段。狂热期应控制仓位,调整期应逐步布局,长期机会要耐心等待。

2. 重视风险管理,而非短期收益

Spitznagel强调尾部风险对冲,其核心不是赚钱,而是活下去。对普通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不应满仓单一资产,更要分散配置。

3. 学会与波动共处

A股的高波动是常态。对长线资金而言,波动反而是获取收益的来源。真正的风险不是价格下跌,而是跟随情绪被洗出去。

4. 聚焦长期趋势,不被短期噪音干扰

新能源、半导体、算力、医药等行业的长期逻辑并不会因为一次调整而消失。跨周期认知的关键是分辨长期趋势与短期噪音。

5. 在狂热时学会“逆人性”

市场亢奋时,少一点贪婪;市场低迷时,多一点耐心。真正的机会往往出现在大家最不敢买的时候。

五、给普通投资者的几点建议

1.控制仓位 :狂热期保持灵活,不要满仓硬扛。

2.定投优质资产 :通过时间分散入场,避免单点风险。

3.关注估值 :无论是大盘指数还是行业龙头,估值都是投资的安全边际。

4.保持现金流 :手中有子弹,才能在市场低迷时抓住机会。

5.持续学习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会押韵。理解过去的周期,有助于看清未来的方向。

六、结语

Spitznagel提醒我们:狂热往往是灾难的前奏,但灾难过后往往孕育最大的机会。

A股过去二十年的几轮大起大落,已经印证了这一点。作为投资者,不要寄希望于预测顶点或底部,而要学会用跨周期的眼光审视市场。

市场从不缺乏狂热与恐慌,缺乏的是真正能在周期中穿越的长期主义者。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