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

云栖大会首日大爆点!阿里联手英伟达,吴泳铭喊出ASI时代十年赌注

原文链接: https://www.yjnt111.top/article/579

2025 云栖大会今日在杭州举行。在 2025 阿里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正式宣布与英伟达开展 Physical AI 合作。吴泳铭在会上发表主旨演讲称,最近一年,全球AI(人工智能)行业投资总额已超4000亿美元,未来5年全球AI累计投入将超4万亿美元,这是历史上最大的算力和研发投入,必然将会加速催生更强大的模型,加速AI应用渗透。 吴泳铭认为,通往ASI有三阶段演进路线:第一阶段是“智能涌现”,AI通过学习海量人类知识具备泛化智能;第二阶段是“自主行动”,AI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辅助人”,这是行业当前所处阶段;第三阶段是“自我迭代”,AI通过连接物理世界并实现自学习,最终实现“超越人”。 

阿里的上述动态对整个AI行业又将造成怎样的影响,给投资者又有怎样的启示,以下是详细解读。

一、产业格局:超级云平台的雏形

在2025云栖大会首日,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兼首席执行官、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吴泳铭发表主旨演讲,宣布阿里与英伟达开展 Physical AI 合作。合作覆盖数据合成处理、模型训练、环境仿真强化学习及模型验证测试等全流程。表面上,这是一次算力与算法的深度结合,实质上却是在构建下一代产业操作系统。

吴泳铭提出“大模型是下一代操作系统,AI 云是下一代计算机”,意味着未来计算资源形态将发生根本性转变:个人计算机的范式可能被超级云平台替代。如果类比过去几十年的产业演化,PC操作系统曾决定微软的地位,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决定苹果和安卓的格局,而下一代操作系统可能掌握在少数几家超级云平台手中。吴泳铭更指出,“未来全世界可能只会有5、6个超级云计算平台”,这不仅是技术判断,更是产业格局的提前定调。对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头部企业的先发优势将长期强化,中小厂商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

二、全球投入与基础设施:3800亿背后的战略

吴泳铭在演讲中提到,过去一年全球AI行业投资总额已超过4000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累计投入将超4万亿美元,这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算力和研发投资。阿里提出的3800亿 AI 基础设施投入,远超大多数投资者对云计算企业的想象,并计划追加更大投入。这是典型的跨周期资本支出逻辑:前期现金流消耗巨大,但换来的可能是长期算力红利和产业话语权。

此外,吴泳铭预计到2032年,阿里云全球数据中心能耗规模将提升10倍。这不仅是能源消耗问题,也意味着:

1.能源结构依赖加深 ——算力经济将进一步推高电力需求,利好新能源、储能与电网环节。

2.供应链需求长期存在 ——高密度服务器、冷却系统、光模块等产业链将持续受益。

3.资本市场压力 ——短期利润表可能承压,但长期有望换来全球市场稀缺性地位。

投资者在看待这类投入时,不应只停留在“烧钱”逻辑,而要理解这是一次类似铁路、电网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但壁垒极高。

三、跨周期认知:从智能涌现到ASI的十年演进

吴泳铭提出了通往超级人工智能(ASI)的三阶段演进路线:

1.智能涌现 ——AI通过学习海量人类知识具备泛化智能;

2.自主行动 ——AI掌握工具使用和编程能力,以“辅助人”为目标,这是行业当前所处阶段;

3.自我迭代 ——AI连接物理世界实现自学习,最终实现“超越人”。

投资者需要建立跨周期认知:

·短期 :2022年被称为GenAI元年,资本蜂拥而至,企业估值迅速膨胀。

·中期 :算力成本上升、商业化路径不明,市场易经历波动。

·长期 :智能体真正进入生产和生活环节,带来劳动形态和产业链结构的改变,才是价值兑现的阶段。

这要求投资者不要用一年盈利去衡量十年级别的产业变革,而是关注长期产业演化和跨周期机会。

结语:投资者的启示

阿里与英伟达的合作、3800亿的基建投入,以及“超级云平台”格局的成型,共同描绘了未来十年的产业轮廓。投资者需关注能源与产业链长期价值,而非短期盈利波动。从能源到设备,从云平台到应用,产业链机会将呈现“头部集中、周期拉长”的特点。对投资者而言,这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 2025 AI资讯 - 用冷静的智慧预见下一个未知

京ICP备2025144713号-1

主体备案单位:北京预见花开网络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