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的英伟达,值多少钱?
“去年我说英伟达的远期市值是一百万亿(美元),很多人笑我疯了;今天再回头看,那些笑我的人,他们正在被市场甩在身后。”
这就是投资的本质:乐观者永远正确,悲观者只会错过趋势。
最近,英伟达又被推上风口浪尖。这一次,美国监管部门以“涉嫌违反反垄断法”为由对其展开调查。新闻一出,市场议论纷纷:英伟达会不会像微软当年一样,被反垄断阴影压制十年?会不会因为调查影响市值走势?
在我看来,这些担忧都是短视的。真正的利空,不在于调查,而在于你没看懂这场博弈。英伟达的轨迹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公司,而是AI时代全球资本开支的核心中枢。理解这一点,你才会明白:所谓“利空”,最终会变成利好。
一、调查不是新闻,强大才是原因
如果说“被调查”意味着企业出问题,那世界第一的公司早该全军覆没了。微软在90年代末几乎被拆分,但今天依然是2万亿美元级的科技巨头;谷歌和Meta多次被反垄断围猎,却依旧是互联网广告市场的双寡头。
同样,英伟达的每一次“被调查”,都不是市场危机,而是地缘政治的必然。它太强大了,强大到必须成为谈判桌上的筹码。
·美国的动机:用调查和禁售作为筹码,迫使中国在稀土、供应链、产业开放上做出让步。
·中国的诉求:不接受阉割版H20,要完整的H100、A100、GB200,算力全性能供给。
·英伟达的处境:企业本身已不是单纯的商业主体,而是中美博弈的“关键平衡器”。
所以,与其说英伟达在接受调查,不如说它在扮演一个产业与国家之间的平衡工具。调查背后不是企业经营风险,而是全球AI霸权的再分配。
被调查不是新闻,不被调查才是新闻。
二、客户不会抛弃英伟达:技术无可替代
市场另一种担忧是:频繁被调查会不会导致客户不信任,从而转向其他厂商?答案很简单:不会。
原因只有一个:没有替代品。
·CUDA生态锁死
过去15年,英伟达建立了覆盖AI训练、推理、软件库、编译器的完整生态。任何一家客户要迁移,意味着要重写数百万行代码,付出数年成本,这是不可承受的代价。
·性能与适配性
AMD的MI300虽然性能接近,但软件生态仍未匹配;博通等厂商更局限于专用ASIC;至于国产替代,目前还主要集中在特定场景,远未到全栈替代的阶段。
·算力的马太效应
越多人用英伟达,英伟达的数据和模型适配就越好,反过来又进一步巩固领先。算力是一种“网络效应”,赢家通吃,后来者几乎没有追赶窗口。
所以,调查不会让客户逃离英伟达。在没有更优解的前提下,客户没有选择的权利。
三、调查的真正目的:交换
很多人把调查看作监管,其实更多时候它是“筹码”。
·中国市场的诉求是明确的:要完整性能的H100、A100、GB200,而不是阉割版H20。
·美国政府的算盘同样清晰:借禁售和调查逼迫中国在稀土、关键材料、产业规则等方面做出妥协。
·英伟达夹在中间,表面上是被调查的对象,实际上是双方谈判的工具。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英伟达在全球财报中对中国市场占比并不敏感:中国市场虽然贡献约1/23的营收,但它的战略意义远超数字本身。
未来不排除出现这样的场景:当中美关系在某个时间点出现缓和,比如特朗普再度访华,英伟达和特斯拉很可能会成为谈判“放开的项目”。到那时,这些曾经的利空消息,都会反转成利好。
四、资本开支的爆炸曲线:从2000亿到4万亿
为什么我敢说英伟达的市值可以冲到百万亿?逻辑很简单:看数据。
·2023年,全球数据中心资本开支约 2000亿美元。
·2024年,翻倍到 4000亿美元。
·2025年,预计超过 6000亿美元。
·黄仁勋本人预测,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的资本开支将达到 4万亿美元。
什么叫数据中心?服务器、芯片、交换机、存储、网络、电力,整个AI计算的全链条。英伟达目前在其中的份额约25%。如果未来五年仍然没有出现可以替代英伟达的技术,它的份额完全可能提升到35%-40%。
这意味着什么?全球近一半的数据中心开支,可能流向英伟达。
五、市值推演
市值不是拍脑袋,而是可以通过推演来估算。
·市销率对比:微软当前市销率约13倍,全球顶级科技公司平均在15倍左右。而英伟达目前是26倍,远高于传统公司。
·保守估算:假设2030年数据中心开支达到4万亿美元,英伟达拿下40%的份额,即1.6万亿美元营收。乘以市销率16–26倍,对应市值就是 26–35万亿美元。
·乐观估算:如果维持26倍市销率,市值将突破 40万亿美元。
因此,未来“百万亿”市值并非遥不可及,甚至可能被远远超越。
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没有计算Rubin平台、AI机器人、医疗、工业全栈应用的外溢价值。一旦这些业务跑出来,英伟达的逻辑就不再只是“算力卖方”,而是整个AI产业链的基础设施运营商。
六、英伟达:反常规增长逻辑
传统科技公司往往走的是“份额见顶—利润趋稳”的路径:当份额到顶后,不得不压缩利润来维持规模。谷歌、Meta、甚至微软,都是如此。
但英伟达可能是反过来的:
·需求无限扩张:AI推理和训练的需求不只是翻倍,而是指数级增长。
·份额持续增加:在需求爆发的同时,它的市场份额不降反升。
·利润不稳态化:不是逐渐趋于稳定,而是伴随份额的扩大继续爆发。
英伟达从4000亿美元市值到4万亿美元,用了三四年;而从4万亿到40万亿,可能只需要两到三年。
这不是奇迹,而是注定。
结语:所谓利空,终将转化为利好
调查只是表象,算力才是本质。监管的阴影挡不住需求的爆发,中美的博弈最终也会走向合作共赢。AI时代需要英伟达,正如当年互联网时代离不开微软与谷歌。
对投资者而言,短期的风声只是情绪波动,长期逻辑从未改变。真正的风险不是英伟达被调查,而是你错过了它的成长。
去年我说英伟达能到100万亿美元,大家说我疯了;今天再看,这一切并不是狂想,而是顺理成章的必然。